04.26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在本溪市東北35公里處。被讚譽為“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箇舊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佈。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為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一體。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巖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加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泛舟則可暢遊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洞之深、飛瀑之美。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是數十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距本溪市26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東經124度5分,北緯40度18分,洞內分水、旱二洞。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寬25米,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 礴,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有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各有洞天。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遠在5億7千萬年時期,本溪水洞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這時期氣候溫暖,大量的筍石類,腕足類,腹足類和梯蟲類動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體都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自身的更新換代,它們的軀殼由於水動力的淘洗和磨濁下沉,便沉積了不同類型的生物碳酸鹽和化碳酸鹽。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奧陶系下統亮山組和中統馬家溝組時,經過巖化作用發育而成。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海水退去,這裡便緩慢地臺升為陸地。石灰岩在地質運動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斷地對石灰岩進行溶蝕,日積月累,經過億萬年時間,便逐漸發育成今天的水洞。這種溶蝕作用,至今仍在繼續進行。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靜別緻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遊水洞。水洞全長5800米,現已開發2800米,面積3.6萬平方米,空間40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38米,寬70米。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有碼頭可同時停泊遊船40艘,泛舟則可暢遊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洞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歎:"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洞內空氣通暢,水流終年不竭,每晝夜流量1.4萬噸,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7米,洞內恆溫12℃.河道曲折婉蜒,河水清澈見底,洞內分 “三峽”、 “七宮”、 “九彎”,故名“九曲銀河”。水域沿洞體展開,縱深達2.3公里,而且時闊時狹,迂迴曲折,洞內鐘乳石、石筍與石柱多從裂隙攢擁而出,不假雕飾即形成各種物象。這些物象光怪陸離,極具觀賞性。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從碼頭乘遊艇向裡行,可依次欣賞飛泉迎客、寶瓶口、海潮、寶蓮燈、群猴、福壽雙星、玉米塔、寶鼎、仙丹石、龍角巖、劍群、麒麟巖、瀑布、獨角犀、春筍、垂幕、三塔、斜塔、玉象、倚天長劍、孔雀巖、雪山等奇景。它們維妙維肖,形象逼真。特別是玉米塔、玉象和雪山三景,更是名實相符,幾可亂真。銀河兩岸鍾乳林立,石筍如畫,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空窿鍾乳高懸,晶瑩斑斕,神趣盎然,沿河景點達100餘處,千姿百態, 各具特色,泛舟其中,如臨仙境,這是水與石渾然天成的神秘洞穴,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可乘船遊覽的地下暗河。

“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本溪水洞

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各有洞天,洞頂和巖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流連忘返。左側為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象,一一倒懸水中。洞盡頭是一泓清潭,深不見底,水氣襲來,令人悽神寒骨。現利用旱洞獨特的資源,經人工改造成為古生物宮,採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再現了古生物的進化演變過程,是遊覽和科普教育的最佳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