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與“人”方便就是服務業的創新

昨天,由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與財新傳媒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嶺南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主題為“中國經濟:新時期、新動力”,來自政商學界的諸多領袖人物齊聚廣州,探尋新一輪改革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有效益的轉型。

精彩觀點

目前企業出現兩種“另類轉型”,一種是企業家移民;另一種是企業家放棄實業,轉向投資。這兩種不健康的“轉型”都需要政府反省。

——許小年

工業經濟時代重要的是資本和人力,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是知識,而創新經濟時代,市場需要的是顧客的體驗。

——劉克振

鐵路改革是否會成功的標誌就是看外部的投資者能不能、願意不願意進入。

——劉世錦

談改革

“十八大”及今年“兩會”後,中國社會各界對改革的期待非常強烈,新一輪改革應該在策略上做怎樣的安排?如何回應民生諸求,解決各種難題?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創新才是最大的紅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提出,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創新才是最大的紅利。他認為,如果讓既得利益者承擔改革的巨大成本,改革很難推進。而在既得利益之外培養新的利益,相對容易。例如國有銀行體制改革,讓大型的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失敗的機會高於成功的機會,因為銀行沒有改革動機。而如果讓民間的金融機構成長起來給中小企業貸款,這樣做更容易實現。

他還指出,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繼續摒棄GDP主義。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GDP佔世界29%,而西歐七個國家的GDP總量還不到世界的7%。這麼大GDP總量的大國,被小GDP國家打敗,這是我們要反思的。

現在都在談202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美國,但如果普通百姓一年的工資只能買一平方米住房,2020年仍有毒奶粉,空氣仍不好,中國夢仍是不能實現的。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鐵路改革關鍵在於外部資金能否進入

談到具體的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近年來雖然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增長潛力還很大。比如高鐵、地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等基礎行業都有比較大的潛力,這些領域目前競爭不足,效率不高,投資風險大。必須放開准入,以引入外部投資者、擴大競爭為突破口,深化改革。

他以原鐵道部舉例,國務院雖然對鐵道部進行了政企分拆,鐵路總公司將承擔原鐵道部的負債,但這並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劉世錦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改變行政壟斷的局面,找到鐵路網絡的統一規劃調度與投資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效結合,形成外部資金可以進入,企業治理結構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機制,這才是改革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劉世錦稱,鐵路改革是否會成功的標誌就是看外部的投資者能不能、願意不願意進入,也有一些投資者參與了一些項目,但進去後又退出來了,改革是否成功就看這個指標。石油、電信、天然氣也需要改革,解決相應的問題。

胡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希望看到更多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

財新傳媒總編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鬍舒立在演講時呼籲政府儘快出臺改革頂層設計方案,認為口頭改革的局面會嚴重透支政府改革公信力。

她認為改革要有長短打。因為深水區的改革非常複雜,利益盤根錯節,因此改革需要充分的準備,要做頂層的設計。對重要的改革,形成一攬子的改革配套。而對於確定方向建立共識的基本改革,則需要鼓勵基層創新,以點帶面,儘快確定改革的方針,激發改革動力。

說到改革實施,她特別提到最近發佈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有具體的時間表,一直到2017年哪個部門做哪些事情都有改革的部署。她認為裡面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地方,比如直接讓行業協會和政府機關在今年內脫鉤,使行業協會變成自律性的組織,年底前,主要的社會組織實現民政部登記,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措施。明年夏天實現不動產的聯網,實際上是為下一步的陽光法案創造基礎的條件。她說,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這樣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談質量

高速發展了多年的中國經濟,如何把增速慢下來,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與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陳雲賢(廣東省副省長):金融改革要打好粵港合作牌

廣東省副省長陳雲賢提出,在廣東珠三角的金融改革創新過程中,要真正打好國際金融和粵港合作的這張牌。

他說,人民幣國際化,在海外的現金流已經超過了1萬億元,其中70%在香港,香港作為離岸是否可以回到在岸投資、在岸貸款、在岸理財,或者說粵港之間的人民幣離岸到在岸是否可以有資金拆借的市場;我們是否可以思考建立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在岸結算中心,有效地解決大量人民幣離岸的資源,促進當前轉型升級項目投資加快發展。

唐傑(深圳市副市長):持續升級城市才能發展

深圳市副市長唐傑認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可以抵消成本上升的壓力。他以深圳為例分析,因為工資上升造成生產力上升更快,單位產出的勞動力的成本是下降的,競爭力反而在增加。

他認為,城市是可以升級的,只有持續不斷地升級,這個城市才可以發展,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去年一季度,深圳經濟增長只有5.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年底經濟增長10.2%。一年就實現了平緩快速的產業升級,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出現了一批創業的群體;第二,出現了一批高速成長的企業;第三,高速成長的企業進入了相對穩定期;第四,產業的擴張過程出現了產業之間的裂變;第五,深圳已經不再山寨了,走向科學發展前沿。

許成鋼(香港大學講座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客座教授):不能用政府代替市場

香港大學講座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客座教授許成鋼認為,如今中國碰到大量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經濟發展造成的,而是中國的體制問題帶來的。他以城鎮化為例,城鎮化的問題就是過去十年用行政代替市場,由此造成了房地產市場出現一系列問題,也影響了經濟發展。

許成鋼稱,在房地產的調控中,某些政策也是用行政代替市場。樓市越調控越漲價,這就是政策失靈導致市場失靈的例子。而且,地方政府有意識地限制土地供給,會導致土地增值,提高尋租和腐敗的價值,導致房地產市場出現投機的情況。

談轉型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迫在眉睫。“有效益的轉型”是擺在政府與企業面前的重要命題。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打開新局,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有效益的轉型需要“傻”政府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認為實現經濟轉型需要“傻”一點的政府。政府要減少或取消對市場的任意干預,為企業轉型營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是加強產權保護,讓企業家能夠安心經營,要用法律的形式做出可信的承諾。許小年十分肯定中國企業家的創新能力。他也指出,中國的企業家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粵商、閩商、浙商、蘇商、徽商……其豐富性世界罕有。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驗表明,只要我們放手讓企業家創造,他們可以適應市場上任何嚴峻的挑戰。另外,目前企業出現兩種“另類轉型”值得警惕,一種是企業家移民;另一種是企業家放棄實業,轉向投資。這兩種不健康的“轉型”需要政府反省。

劉克振(研華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創新經濟時代要重顧客體驗

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的研華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劉克振認為,對於企業轉型,首先要轉變思維,從過去偏利益、偏賺錢的思維轉到利他思維。國外很多卓越的企業都是把經營的思維轉移到利他思維,如谷歌、蘋果電腦,它們目前是美國科技產業中最賺錢的企業。

另外,他強調我們已經從工業經濟時代,過渡到知識經濟時代,而現在已經是創新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重要的是資本和人力,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是知識,而創新經濟時代,市場需要的是顧客的體驗。由創新引領體驗的價值,是未來經濟成長的硬道理。

創新來源於跨領域合作,如科技公司、電腦公司和醫療、零售、新能源等領域合作,進行跨領域整合後的價值就是創新價值。

王嶠奇(臺灣工商時報社長):與“人”方便就是服務業的創新

臺灣工商時報社長王嶠奇介紹了臺灣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經歷了靠“拼”(帶著勇氣打開市場)、靠“精”(嚴格控制成本)到現在的靠做“人”的生意(發展服務業)的歷程。當前臺灣服務業約佔七成產值。做“人”的生意需要不斷創新,不斷貼近人的需要。他以便利店為例,從賣三餐、賣報紙到提款甚至刷卡繳費,都可以在便利店進行,這種便利性本身就是服務業的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