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他們,真情接訪解“心結”

“律師,你看這判決書上寫的都是什麼意思?”“我的問題該找哪個部門解決?”在天津市信訪接待大廳正中寫著“法律諮詢臺”的接待臺前,每天都圍滿了來訪群眾,諮詢著各種法律問題。

雖然來訪者眾多,但是整整一個上午,值班的法律工作者始終面帶微笑,耐心傾聽著訴求,並一一做出解釋。很多來訪者滿臉焦急、疑惑地來到這裡,聽完法律工作者的解釋後則會頻頻點頭,最後感謝他們的建議,滿意地離開。

如今,“法律諮詢臺”已成為信訪大廳中一個答疑解惑、化解矛盾的重要陣地,而這些精神飽滿的法律工作者,都來自和平區博大法律服務所。

自2016年10月以來,該所的法律工作者受和平區司法局指派,在市信訪接待大廳接待來訪群眾。截至目前,35位法律工作者累計解答和解決涉訴信訪案件(包括“訪調對接”調解成功案件)6000餘件,息訪率達到99%,在本市信訪法律諮詢工作中成績斐然。

耐心疏導,解決更多的是“瑣碎事”

王玉珍是和平區博大法律服務所主任,據她介紹,最初在大廳展開工作時,不少法律工作者認為,他們會遇到很多重大、疑難、複雜案件。但沒想到的是,一年半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日常所見的家長裡短,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很多群眾在信訪之前,已經跑過很多部門,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因此,來時都帶著怨氣,甚至有人帶著鋪蓋前來,有著不解決問題就在這裡“安營紮寨”的勁頭兒。接待此類法律諮詢的困難可想而知。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王玉珍接待來訪者

王玉珍說,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僅要耐心聽來訪者講清楚來龍去脈,為來訪者分析清楚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給出相應建議,還不能主動“送客”,必須一直講解到來訪者滿意離開。“或許在外人看來,有些事情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說,他們的問題可能就是一輩子遇到的最難的事。”

法律諮詢臺接訪時間每天只有一個上午,信訪接待大廳人流量大,法律工作者每天的接訪量都在十幾人次以上,加之大廳內環境嘈雜,很多時候,坐在諮詢臺裡面的法律工作者與來訪者很難聽清彼此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乾脆站起來,湊近來訪者認真傾聽並解答。就這樣,一站往往就是一上午,對於法律工作者的身體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不僅如此,接訪時的法律工作者要在短時間內根據當事人反映的情況、提供材料中的法律條款,抓住問題關鍵予以解答,這就需要他們對業務極為精通。孫國軍曾在法院幹了幾十年審判工作,如今已經退休的他依舊在接訪工作中發揮餘熱。他說:“很多時候,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但由於當事人缺乏法律知識,導致他們對判決想不通,便來上訪。”因此,解釋疏導是接訪中的一項主要工作。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當事人簽訂調解協議

一次,一名中年男子從薊州區來到市信訪辦諮詢,孫國軍接待了他。該男子說他和朋友合夥搞運輸,由於經營不善,面臨散夥,而朋友卻將之前許諾分給他的運輸車轉賣給第三方。他一氣之下到法院起訴第三方,要求退回運輸車,而法院判決第三方勝訴,這讓他怎麼也想不通。根據判決書中所列的“第三方善意取得”的條款,孫國軍耐心向該男子進行解釋,最終讓他接受了判決結果。孫國軍說:“首先,你要尊重來訪者的表達欲,讓他們把心中的疑惑或不滿講出來,還要把人情、法律結合起來進行解釋,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

正是由於耐心的解答和釋疑,法律工作者們讓很多來訪者解開了心中的疙瘩,從而息訪息訴。“你們說的話,我能聽進去”,這是很多來訪者聽完他們的解釋後得出的結論。

客觀公正,引導當事人依法維權

作為法律工作者,理性、客觀是他們工作的態度,然而這些有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法律工作經驗的人,在面對一些來訪者的遭遇後不免心生同情,甚至差點兒跟著他們一起落淚。

劉長江曾接訪過一位因工傷致殘的合資企業技術工人李某。因公司重組,李某被辭退。失去收入來源的他,萬般無奈之下來到市信訪接待大廳訴說自己的委屈。言語間,李某非常激動,幾次落淚。而劉長江在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時也發現,李某和很多來訪者有著相似的問題——沒有找到正確的維權途徑。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當事人送來錦旗以示謝意

“我告訴他,像他這樣的情況,按照法律規定,公司是不能辭退的,他可以通過勞動仲裁部門進行勞動仲裁,如果對仲裁結果有異議,還可以去法院起訴。”劉長江說,鑑於李某身體殘疾,行動困難,除了從法律專業角度給他建議之外,在接訪現場,劉長江親自給李某的原單位打去了電話。他以法律為依據,向該單位申明利害,經過依法力爭,終於使該單位答應與李某協商復工的問題。

“很多人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比較弱。”王玉珍感受頗深地說,她和同事們所要做的便是通過法律諮詢,為這些人指明維權的正確途徑。在法律諮詢臺,像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曾經,法律工作者韓鐵林和同事們接訪過一個4000人的集體信訪案。這些人是同一個村子的村民,在法律工作者的指導下,他們以行政訴訟法為依據,採取合法途徑,最終拿到了土地受益金。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韓鐵林為來訪者釋疑解惑

由於工作量大,一上午的接訪時間遠遠不夠,法律工作者們只能將一些人約到自己的辦公地點,利用業餘時間繼續答疑解惑。“大家平日裡一般是七點多鐘下班,甚至六日也沒法休息。”王玉珍說,即便工作辛苦,但當他們在信訪大廳裡發現,一個個熟面孔不見了,再也不來信訪了,他們會覺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訪調對接,力爭讓雙方都滿意

除了釋明法律,引導當事人通過正當途徑解決問題外,法律工作者對於一些有望調解的案件還會採取“訪調對接”的方式進行解決。

2017年9月底,袁先生與本市一房地產開發商簽訂購房協議,購買位於河西區的一處住房,並交納定金5萬元。後來由於政策原因,袁先生不能辦理貸款,於是要求解除合同並退還定金,遭到開發商的拒絕。袁先生並非本市人,在天津打官司耗費成本很大,無奈之下來到市信訪大廳。法律工作者金娜和同事熱情地接待了他,並根據袁先生的實際情況啟動“訪調對接”程序,為雙方進行調解。

他们,真情接访解“心结”

王玉珍和韓鐵林共同開展調解工作

起初,開發商並不配合調解工作,在整整四個月的時間裡,金娜多次陪同袁先生找到開發商,為雙方講解法律規定。最終,在今年2月中旬,調解工作取得成功,袁先生和開發商解除房屋買賣協議,開發商退回袁先生大部分定金。雙方當事人均對這樣的調解結果表示滿意。

“該講情講情,該講法講法,信訪人的訴求渠道暢通了,心也就釋懷了,這些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工作能夠有效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和平區司法局楊福明局長這樣評價博大法律服務所的法律工作者們。

在20個月的接訪工作中,他們已成為市信訪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環,而對於這些法律工作者而言,為百姓的疾苦奔走,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也是對他們身在基層“不忘初心”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