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競逐新材料產業,容桂有何底氣?

競逐新材料產業,容桂有何底氣?

工業製造,材料先行。近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淑芬等重量級專家見證下,由容桂街道辦與廣東德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共建新材料產業創新示範中心揭牌運營,容桂將全力打造新材料產業成為新興支柱產業,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先機。

石墨烯、電子信息材料、3D打印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納米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的基礎和先導,新材料應用涉及社會生活與城市建設的方方方面,更是中國新一代製造的“敲門磚”,相關產業也成為各方全力競逐的一片新“藍海”。

當前,容桂6家主板上市公司中,半數涉及新材料研究和應用領域,不少中小企業對新材料有著旺盛的需求。但材料屬於產業鏈的上游,且科研投入大、週期長,對於不具備資源和前沿研發優勢的容桂來說,將新材料打造成繼智能家電、電子信息等五大支柱產業之後的第六大支柱產業應該如何“闖關過坎”?

容桂的第六大支柱產業

如果說流量是互聯網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新材料則是中國新一代製造的“敲門磚”。作為先進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新材料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作為《中國製造2025》推動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國家支持新材料的政策不斷加碼。今年初,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正式印發,提出到2020年,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

今年3月,《佛山市科技發展“十三五”規劃》出爐,新材料成為“十三五”期間佛山計劃佈局發展的七大新興領域之一。根據規劃,佛山將加快新材料特色科技產業集群建設,通過直接投入、設立發展專項資金、落實稅收優惠等措施,推動創新要素向新材料企業集聚。

但對千億大鎮容桂而言,競逐新材料產業“藍海”,除了國家政策利好的支持,更深遠的意義是為容桂未來經濟尋找新的增長極。

去年年底,容桂街道辦事處主任龍仲英帶領容桂政企團到香港城市大學拜訪該校副校長、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呂堅,解惑並尋求新材料技術的合作空間。呂堅當場表示,在“中國製造2025”的大背景下,思考和探索珠三角地區企業與高校緊密結合的路徑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容桂的企業有特色,技術水平高,對新材料的需求也大,非常願意開展交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呂堅帶領的科研團隊曾成功研製出全球首創的超納鎂合金材料。該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於國際頂尖科學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經過多年發展,容桂擁有智能家電、信息電子、醫藥保健、精細化工、機械模具等五大支柱產業。容桂街道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局長馮家擎表示,作為珠三角製造業重鎮,在新經濟形勢下,容桂發展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等制約,在尋找新的產業方向,開拓新一輪產業大發展過程中,新材料產業成為容桂佈局新經濟的首選。

順德區副區長張立嬌表示,容桂以新材料為重點發展方向,有利於順德加快建設創新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企業智造升級和提升土地資源利用價值。

安爾康姆的煩惱與創新矩陣

走進位於容桂高新區的佛山安爾康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燈光下聚精會神地將柔軟的碳纖維打造成比鋼鐵還要堅硬的無人機原材料。作為一種高強度、輕量化的昂貴材質,碳纖維其應用集中在航空航天、軍事、賽車和超級跑車等高端製造領域。

不同於消費級無人機普遍採用工程塑件作為構成材料,安爾康姆的工業級無人機從機殼到機體臂架、螺旋槳等全部使用碳纖維製成,直接減輕了無人機自重,為荷載或電池部分騰出更多空間。

但這項構建產品競爭優勢重要部分的原材料,安爾康姆必須從日本進口。“無人機產業對重量是‘剋剋計較’,但國產碳纖維還沒有突破關鍵技術,甚至連打磨的碳纖維模具我們都是直接從德國引進。”安爾康姆總經理孫平說。

競逐新材料產業,容桂有何底氣?

事實上,安爾康姆的煩惱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縮影。一方面,既面臨著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在專利、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又兼具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而帶來的重大機遇,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石碧看來,新材料對帶動容桂傳統產業技術提升和產品更新換代意義重大。“比如現在家電用的金屬材料如果換成質量更輕、強度更高、具有高傳熱、高隔熱性的非金屬材料,就可以超出金屬的性質,產品不僅更耐用,甚至會以全新的形態出現。”石碧說。

目前,容桂6家主板上市的企業中,德美化工、順威股份等均涉及新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轄區內中小企業對新材料也有不同需求。同時如海順新材料、德品高新材料等企業已經在建築、包裝、3D打印等新材料領域進行創新嘗試,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

因此,容桂街道辦希望藉助發揮德美新材料科技園國家級孵化器優勢,通過投入2000萬元與德運創投聯合共建

新材料產業創新示範中心,打造以新材料產業為主導,結合新能源、節能環保、智能製造等相關產業,以容桂新興產業及高成長科技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集孵化加速、產學研合作、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創新矩陣。

此外,今年容桂出資5000萬參與組建廣東弘德恆順新材料創業投資基金,希望通過參與產業基金組建,有效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建設,引入更多新材料相關產業紮根容桂。目前,新材料基金已完成首期出資工作。

“雙國家級”民營孵化器

廣東德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是德美新材料科技園的運營單位。作為容桂首個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級眾創空間稱號的“雙國家級”科技園區,自2013年開園以來,德美科技園以高新技術、創業創新為引領,已逐步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智能製造等特色產業群為主導的產業格局,集聚了一批“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創新資源。

德美科技園總經理蔡敬俠表示,園區為進駐企業提供研發中試、項目融資、創業輔導、市場對接、生產代加工、財務外包等服務,目前已吸引近90家初創型企業進駐,今年有6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馮家擎表示,此次跟德美科技園共建新材料產業創新示範中心,有望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和高效的管理機制,以及“雙國家級”的品牌影響力,深化“產學研”合作,引入更多優質項目,打造具有容桂特色的“苗圃—孵化—加速—產業化”一條龍創業創新產業鏈。

示範中心建有容桂首個新材料創新示範廳、國際技術交流中心、產業創新加速平臺、綜合創業服務平臺等功能區,以滿足初創企業、成長階段企業的辦公和生產及科技研發需求。

示範中心還將依託德美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實力,提速科技成果轉化。當前德美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東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陝西科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共承擔國家級項目13項,省級項目14項。由石碧擔任主任的製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就於2013年由德美化工與四川大學共建,致力於水性聚氨酯材料的開發。

“示範中心要解決的是我國新材料行業最薄弱的一箇中間環節。”石碧說,當前國內高校院所對新材料基礎研究的學術成就較高,但由於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限,而基礎研究又難以立刻產業化應用,因此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工業性試驗的中間環節是最薄弱的,容桂的示範中心則有望打通雄厚的工業製造基礎和高校科研成果銜接,推動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

*文字報道來源/南方日報(記者 蔣曉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