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Sayings: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想嘗試某件事,想追求一個人,但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怕做不到。最後決定,再等等吧,以後吧。想著想著,放棄了。

同事林小四說,這種人叫:被動型無慾。

她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想做一件事,又怕做不到,所以從來不表現出想要的樣子。

今天的文章很動人。是林小四寫的,寫給很多像她一樣的人。

她想告訴你:人生沒有“準備好了”這回事。

如果你想要,你就要準備著丟臉,準備著失敗,才能接近你想要的未來。


你是不是一個被動型無慾的人:

得到的不滿意,想要的得不到

我經常對自己感到不滿。

做了兩年新媒體編輯,天天在寫稿,篇篇不滿意。直到此刻,我寫下的每一句,都讓我覺得羞恥。

一是寫得好的那麼多,我算什麼;二是自己有些想法不成熟,寫出來太幼稚;三是覺得是不是等自己準備好了再寫?

按說這是好事,有自知之明,進步空間大。

但問題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我就先認慫。寫一篇文章之前,先暗示自己:一定打動不了人,一定閱讀量不好,一定……

為了逃避批評、否定、失敗,心理上我主動選擇躺下。

得到意料之中的結果,就會說:我就知道會這樣,果然如此吧。

前幾天看到微博博主@語文指揮中心 的詞:被動型無慾。

意思是因為長期以來要什麼什麼得不到,就變成了無慾無求的狀態。別人以為是看淡一切,其實是無奈。

這說的就是我。


這本該是屬於自己的困惑。但我今天寫出來,是因為看到太多和我一樣的人:

想做怕自己做不好,就不做。還總會從這件事中看到各種困難,給自己找藉口。

比如有些人總說自己沒時間,於是有了拖延症。

想出國留學,這事拖了很久了。一是一直沒時間準備,二是我不能拖累父母,三是擔心讀完回來還找不到現在的工作…… @beast


比如知道做這件事的代價很大,但沒做成的代價更大,所以退而求其次。

做著一份沒什麼成就感的工作,一直不敢辭。一是社會和現實讓我不得不這麼選,二是這份工作還算體面,找不到更滿意的……@鹿鹿


比如把自己沒有,說成自己不需要。

高中讀完沒有考上大學,當時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覺得別人用四年時間來讀書,而自己是用四年來在外面打拼……@藍淺


大家一方面,不滿意自己現在的狀態;

一方面,早早認定自己能力不足,永遠做不出滿意的結果,也就不會真的拼盡全力去爭取;

回想第一份新媒體編輯工作,我總說:我入職的第一個月就知道自己會走。

因為我慫。所以早早在心理上主動放棄。

我怕邏輯能力不夠、我怕表達還不成熟……

所以常常熬夜到凌晨,甚至通宵,寫的也是平庸的,別人挑不出毛病,但也不會被觸動的內容。

那時候的我,寧願讓別人覺得平庸,也不敢表達自己真正想說的,更不敢努力爭取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個女孩曾哭著跟我說自己考研準備了幾個月,臨考前一天放棄了。“覺得自己考不上”。

我太理解她了。


你可能沒想過:

對一些人來說,雖然心酸、不甘,但要他承認失敗,比讓他開始做事,迎接成功,容易得多。

不過就是承認一句:

我就是個普通人嘛。

不甘,卻只能如此。

但我們這些人往往也很擰巴——

做成了,成功來的太突然,心裡也會不安。

演員春夏有段時間就是這樣的:她還沒認真做,就達到了別人眼裡一個很高的水平。

因為一部電影,她從沒人認識的小女孩,變成了影后。

2016 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公佈名單那一刻,她自己都懵了。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攝影師杜可風在臺下使勁給她鼓掌,她站上臺去,還在忐忑地吐舌頭。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她是真的怕。


之後她人就躲起來了,還把獎盃放到床下藏起來,對外說怕落灰。

明明已經“成功”,看起來卻更不滿意。

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她說覺得自己不配。“我不相信我能做好”

“我多麼希望是在我萬事俱備的時候東風才來啊。

而不是在我什麼都沒有,我只有一艘破船的時候,東風就來了。

但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裡,我的設備,我的船不能支持我航行這麼遠的道路……”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我還沒怎麼發力,還沒有展露出最完美的自己,怎麼忽然就被認可了?這還遠遠不夠啊。

有個朋友說,自己小學時寫的作文就是全校範文,到了大學憑著一股蠻力寫了很多人物稿,寫的全校人都知道他。

“但很難接受自己寫的那點破玩意,就被認可。”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

直到他做了記者,有次採訪,他熬了三天兩夜,費了很大精力,微博往上翻了七年,查遍了所有資料,甚至連履歷都能倒背了。

結果他痛苦地寫了兩三天稿,發現真的是寫不出自己想要的內容。

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懷疑也得到了印證:“我就說自己不行吧,終於被全方面碾壓了”。

感受到碾壓的同時,人也漸漸擰巴——

想要的我得不到;得到的我不滿意。

如果事情只到這裡就算了,但這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每遇到一件很有挑戰的事,他總是會說: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再努力也是普通人。

最近新接了個項目,按說年輕人都會躍躍欲試,把握住機會。他呢,該努力的也會做。

週末只吃了一頓飯,趕出了一個提案。但提完方案跟我說:這個提案一定會被否定。

一個作家說過: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終於知道自己並非珠玉;然而心中既存著一絲希冀,便又不肯與瓦礫為伍。

對自己不滿,也自覺無力改變,還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我的同事宋溫暖從小就想去日本生活。

曾經,她連說也不敢和人說這件事。

現在,開始和一個朋友列起了“去日本”的大綱: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她一直不敢說自己喜歡的,因為曾經的生長環境讓她不敢想。

畢竟,沒說之前,自己還是個普普通通小女孩;說了之後實現不了,那就是真的丟人了。

曾經,家人對她最大的期待,就是她去讀離家十五分鐘的大學。每說起這事,她也總是皺著眉頭,搖搖頭說:家裡真是個灰土土的地方啊。

同時,日本動漫鼓勵著她。《海賊王》裡傳說有個空島,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不信。直到那幾個小孩,坐著船飛上了天空,發現了空島。宋溫暖一直記得空島。

她堅持要出來的勇氣,也是那時候的動漫給的。

可能是壓抑久了,現在的她就算想,也不敢跟人說了,覺得說出去就實現不了。

有一次我邊喝酒邊追問她,你以後有什麼打算?她一臉懵地看著我說:沒有啊。

讓人以為她真的看淡一切無慾無求。

不過她倒也沒像我曾經那樣,消極躺下。也努力過,但總會輕輕鬆鬆給自己設置障礙。

比如找很多借口——

她大一時準備轉日語系,結果考了年級第一,連申請書都寫好了,但最後沒敢提。

還給自己找了特別多借口:

轉專業成本太高了,要多交學費,還要再回大一多學一年;

家人也不同意。總說所有人都能在山東呆,你為什麼不行?

再比如總是為沒做的事後悔——

前段時間有個考研選題,凌晨一點多我們還坐在辦公室聊。

她說考研出分當天,寢室樓門下貼了張紅紙,上邊毛筆字工工整整寫著她羨慕的同學名字,和考上的大學。

當時在一堆恭喜的氛圍裡,她抱了一下同學,說:好棒啊!恭喜你!

但臉上的笑有點掛不住。

不由自主就感到難過。

覺得自己失去了機會。

這是她現在又羨慕,又後悔的事:如果當時轉了專業,或者當時考了研,現在是不是已經去日本生活了。

有個道理我們很早就知道,卻常常做不到:

在我們能力不足,不夠成熟時,就該上場了。

宋溫暖這個人,曾不自信到從來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剛來新世相就取了個毫無存在感的名字:小象。

直到最近幾個月她才跟我說:對於別人,真是羨慕夠了。

最近,去日本生活的想法,終於有進展了。而且那些曾經鼓勵到她的,她也用來鼓勵過你們了:

28 年後重看《灌籃高手》,才明白青春就是用來失敗的;

數碼寶貝 20 年後重拍,突然發現我們才是第一批被選中的孩子;

……

這些爆款文,都是她寫的。

因為想通了,既然永遠不可能“準備好”,那麼最好的上場時機,就是現在。

我們承擔不起事情已經結束,自己還沒上路的遺憾。

我們還是會提前看到事情最壞一面,還是會在準備不足、能力不夠時覺得羞愧,但想辦法避免最壞的結果,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對你來說,可能是想換工作,可能是想出國留學,可能是想學一門外語;對我來說,是寫這篇文章。

雖然我依舊覺得丟人,但也記得邱晨曾經在微博上說:對錶達懷有羞恥感,是成長最大的敵人。

羞恥心阻礙的,是你接下來的成長。


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是從丟人開始的

我還看到這條微博更多人的評論,發現有些看起來已經做得很不錯的人,在沒有做到足夠好時,也在忍受著羞恥心,強忍著不滿意。

但和我不同的是,他們一邊不滿,一邊繼續提升能力——

學會插入文本框就得上臺講PPT;

我就是靠著恬不知恥走到了今天;

學會唱第一首歌,就得拿來出道;

眾目睽睽之下,分分秒秒都在被凌遲的感覺;

……

一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勇氣不夠,一路慌張、羞恥,但也一路走了下來。

我們總想著“等自己準備好了,再去……”,一下子就想交出人人都滿意的答卷。

但其實只要邁出那一步,就會發現:

人生就沒有“準備好”這件事,只有“時刻準備著”的狀態。

準備著丟臉,準備著失敗,準備著無限接近真正想要的未來。


寫在最後:


滿足是快樂,不滿是期待。

但別讓這種不滿,成了你快樂、期待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