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鄂州古蹟之南浦虹橋的前世今生

南浦虹橋的前世今生

當人們行走在鳳凰路中段的時候,向西望去,一道美麗的彩虹常常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這便是南浦虹橋。此橋造型美觀,氣勢恢宏,連接南浦路,橫跨洋瀾湖,把湖北湖南新老城區連成了一體。

洋瀾湖畔的依依官柳,是否記得南浦虹橋的前世今生?據《武昌縣誌》記載,早在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時任武昌通判的尹覺,在縣南二華里的南湖尾,也就是現今胡家畈與邱家嘴之間,開始築堤,修橋,橋稱南湖橋,堤叫南湖橋堤。橋靠近南岸胡家畈,橋上行人,橋下行船。這座橋用紅色的條石壘砌而成。當時洋瀾湖岸邊有許多突向湖中的地方,像人的嘴巴一樣,有呂家嘴、李家嘴、瓦窯嘴等等,這裡除了邱家嘴外,還有東嘴、西嘴、北嘴,嘴很多,當地的人又稱南湖橋為賽嘴橋。後來,洪水氾濫,湖堤毀壞。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知縣李有朋重築了南湖橋堤。過了一些年,湖堤又毀壞了,本縣人邵宗美又重修了南湖橋堤。再後來,連南湖橋也被洪水沖毀了,那些紅條石有的沉睡在湖底,有的被村民撈上岸來,成了抗旱排澇時車水用的墊腳石。堤毀橋塌,只剩下茫茫湖水。為了行人往來的方便,於是,當地的好心人便在這裡開設了胡家畈渡口。

鄂州古蹟之南浦虹橋的前世今生


許多年來,這裡是陳家橋、碧石渡和澤林嘴等地的人們上武昌去黃州的必經之路,也曾留下過父輩們匆忙的身影。兒時的記憶,有時會在夢中再現。那時上街,走過了家鄉的徐太橋、陳家橋和塔橋,走到了胡家畈的洋瀾湖邊,放眼望去,只見一片汪洋,碧波盪漾,一處寬闊的渡口,一隻小小的渡船,迎來送往,在湖面上起伏顛簸。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上小木船,渡工便划著雙槳,載著懵懂少年的恐慌與希冀,慢悠悠地朝南門塔劃去。一直到1975年圍湖造田的時候,附近的村民才在南湖橋原址上修築了一道長堤,修建了一座小橋,才把分離已久的南湖兩岸重新連接了起來。人們似乎還來不及給它們各取一個漂亮的名字,可是,這道堤,這座橋,就被1998年的特大洪水衝得七零八落,坎坷不平。人們路過此地,高一腳,低一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進入新世紀後,民生問題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市政府決定投入大量財力修路建橋。2002年6月,南浦虹橋破土動工,2003年10月竣工通車。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台春。如今,橋下,鳶飛魚躍,湖平如鏡;寬闊的橋面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那由我國已故著名書法家陳義經先生題寫的“南浦虹橋”四個大字,在朝霞的輝映下,熠熠發光,常常引得行人或駐足欣賞,或流連感慨。從過去的南湖橋,到如今的南浦虹橋,將近五百年過去了。南浦虹橋,貫通南北,見證滄桑,不僅是城市交通的要道,而且是現代化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