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毛主席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他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在黑龍江省依蘭縣的轄區內,上世紀60年代曾設有十幾個人民公社,公社這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筆者手頭珍藏的這些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了改革開放之後,依蘭縣縣鄉行政區劃的調整和變遷。

達連河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達連河鎮公社

達連河鎮清代晚期形成村落,以達連河(滿語達連,為漢語河沿)為名。1956年後為達連河鄉(後改稱紅星鄉)所轄。1964年從達連河公社(後稱紅星公社)分出始設達連河鎮,政企合一,歸達連河煤礦管轄。1966年政企分離,成立達連河鎮公社。1967年改設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改設達連河鎮政府。2001年區劃調整將紅星鄉和牡丹江西岸原土城子鄉所轄村,併入達連河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紅星人民公社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土城子人民公社

江灣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江灣人民公社

江灣鎮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因被洪水沖毀,重建後取名太平莊,是清代三姓通往寧古塔驛站。宣統二年(1910年)為依蘭縣六區所轄,1958年8月改建為太平人民公社,後改稱紅專公社,1960年恢復太平公社。1967年成立太平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太平公社管理委員會。2001年區劃調整將原長崗鄉和土城子鄉牡丹江東岸的村屯併入江灣鎮,鎮政府設在江灣村,名為江灣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長崗人民公社

三道崗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三道崗鎮人民公社

三道崗鎮因鎮北部有崗三道,故稱三道崗。民國8年(1919年)山東人來此設東盛燒鍋,以後始有街市維形。1927年劃歸依蘭六區內。1956年11月撤區建鄉稱三道崗鄉,1958年8月改稱紅衛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三道崗公社。1967年成立三道崗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三道崗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改稱三道崗鄉,同年12月改為三道崗鎮。2001年區劃調整將原三道崗鎮和原護林鄉合併為一個鎮稱三道崗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護林人民公社

道臺橋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道臺橋人民公社

道臺橋鎮為依蘭縣歷史名鎮。淸朝末年修築依蘭至密山的官道時,東北路道臺王瑚於村西(韓家)修建了一座木橋,故名。1911年前稱韓家屯,1911年末改稱為道臺橋。1955年10月改稱道臺橋區,1956年11月撤區建鄉稱道臺橋鄉,1958年8月改稱紅峰公社,1960年恢復道臺橋公社。1967年11月,成立道臺橋公社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稱東華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東華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12月15日恢復為道臺橋公社,1984年4月改稱道臺橋鄉,同年12月撤鄉建鎮稱道臺橋鎮。2001年平原鄉併入道臺橋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平原人民公社

宏克力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宏克力人民公社

宏克力鎮是依蘭地區的歷史名鎮,早在淸康熙年間(1723-1735年)就有滿族人居住,宣統二年(1910年)是依蘭六大行政區之一。1947年初劃歸依東縣(今屬樺南縣管轄),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重歸依蘭縣。1956年11月撤區建鄉稱宏克力鄉,1958年8月改稱紅大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宏克力公社。1967年11月,成立宏克力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宏克力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改樣宏克力鄉,同年12月撤鄉建鎮宏克力鎮。2001年珠山鄉併入宏克力鎮。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珠山人民公社

團山子鄉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團山子人民公社

團山子鄉於民國元年〔1912年)初放街基,因屯丙有小山呈團圓型,遂取名團山子。1936年(偽康德3年)建團山子村,屬哈喇區。1958年建紅旗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團山子公社,1967年11月成立團山子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團山子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改稱團山子鄉。2001年演武基鄉併入團山子鄉。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演武基人民公社

愚公鄉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愚公人民公社

愚公鄉系抗聯革命根據地之一,依蘭地下黨組織,中共農村縣委在此地建立。1936年(偽康德3年)前屬二區(宏克力),1955年5月改稱愚公區,1956年11月撤區建鄉稱愚公鄉,1958年稱紅日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愚公公社。1967年11月成立愚公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愚公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改稱愚公鄉政府。2001年湧泉鄉併入愚公鄉。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湧泉人民公社

迎蘭朝鮮族鄉

依蘭縣人民公社老照片,見證黑龍江省縣鄉行政區劃調整和變遷

迎蘭人民公社

迎蘭朝鮮族鄉,舊名廟街,因迎蘭屯有廟而得名。清康熙五年(1666年)這裡是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邊界。1900年前俄國中東鐵路公司在此設航運處鐵路碼頭,駐紮俄國中東鐵路護路軍第五步兵連。1955年5月設和平區,1956年11月撤區建鄉,改稱迎蘭鄉,1958年稱紅太陽人民公社,1958年3月劃歸依蘭農場管轄,為一個分場,1962年3月迴歸為迎蘭人民公社。1967年11月成立迎蘭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改稱迎蘭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改公社為迎蘭鄉。1984年改為迎蘭朝鮮族鄉。2001年德裕鄉併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