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武俠劇:笑傲江湖三十年

武俠劇素有“成人童話”之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麗的俠客夢,看那武林豪傑,仗劍天涯,行走江湖,快意恩仇,敢愛敢恨,是何等的愜意和浪漫——這就是給中國帶來深遠影響的武俠文化。

自1980年代初大陸第一部武俠影片問世以來,迄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幾十年來武俠劇笑傲江湖,經久不衰,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作為一種人文情懷和文化符號,那些伴隨我們一路走來的經典武俠劇以及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愛恨情仇,在每一個武俠迷心中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深深印痕。

《神秘的大佛》為觀眾撩開了神秘面紗

1980年,武俠電影《神秘的大佛》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這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武俠劇,也是內地對武俠片的新嘗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甚至非議。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後武俠劇在內地被貼上“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標籤,被有意或無意地意識形態化,並與“反動”、“庸俗”、“低級趣味”等概念聯繫在一起。當港臺兩地的武俠劇蓬勃發展如日中天時,大陸方面卻整體缺席,直到1980年代初《神秘的大佛》在全國公映,才為內地觀眾撩開了武俠劇神秘的面紗。

武俠劇:笑傲江湖三十年

新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神秘的大佛》海報

這部電影情節並不複雜,以四川樂山大佛為背景,圍繞著一筆可觀的佛財,正邪雙方展開激鬥,最後正義終於戰勝邪惡,影片結束。這部片子應該算是標準的“明星陣容”了,劉曉慶、葛存壯、管宗祥等大腕雲集,劉曉慶作為當時人氣最旺的青年演員,扮演了女主角夢婕。這個角色對於從未演過武戲的劉曉慶來說是一個挑戰,除了在表演上精心琢磨外,還要在武術打鬥上刻苦磨鍊。長鞭是夢婕的特用武器,為了掌握要領,劉曉慶自己做了一條鞭子,經常帶在身邊,一有工夫就抽出鞭子練一陣,她的吃苦精神得到攝製組集體稱讚,甚至眼睛被踢傷都不耽誤拍戲。據導演透露,當時為了增加神秘氣氛,還借鑑川劇中的“變臉”特技,在影片中設置了兩個“怪麵人”形象。

毋庸諱言,當時內地武俠電影還處於摸索起步階段,概念模糊,經驗和手法也很幼稚,屬於愛國主義加武術打鬥的簡單配方。《神秘的大佛》及以後拍的幾部片子,大都難逃這個窠臼——但作為大陸武俠劇的新開端和轉折點,《神秘的大佛》一片功不可沒。

說到大陸武俠劇的開端,還有一部電視劇不可不提,那就是我國第一部武俠電視連續劇《武松》。該劇是山東電視臺1982年拍攝的,以“人物誌”的方式演繹古典名著《水滸傳》,包括“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鬥殺西門慶”等經典故事,播出後引起極大轟動。這部電視劇不僅得到觀眾的認可,還培養了許多知名演員和導演,如扮演武松的祝延平、《西遊記》中唐僧的扮演者徐少華(片中飾落魄公子)、《大染坊》導演王文傑(片中飾施恩)、《周漁的火車》導演孫周(《武松》攝像)等,這也算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額外收穫吧。

萬里長城永不倒

被禁錮多年後,武俠劇迅速成為內地影視劇的一大亮點和觀眾的新寵。1980年代初,香港知名導演張鑫炎進軍大陸拍攝了彩色寬銀幕電影《少林寺》,創造了武俠電影的又一高潮,而啟用李連杰、於承惠、於海等專業武術人士充當演員則是該片最大的看點。自《少林寺》開始,大陸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武俠熱,武俠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武當》《神鞭》《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木棉袈裟》《黃河大俠》等武俠大片讓觀眾大快朵頤痛快淋漓。與這股熱潮相伴,也逐漸形成了兩岸三地聯合拍攝武俠劇的新模式,並一直延續至今。

武俠劇:笑傲江湖三十年

金庸名劇《天龍八部》

1983年,中國大陸引進了第一部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該劇由香港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出品,每週週末播出,收視率極高,盛況空前——至今我還記得當年在學校操場上千人同看《霍元甲》的盛況,伴隨著“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的高亢歌聲,人們記住了徐小明(《霍元甲》導演)、黃元申(飾霍元甲)、梁小龍(飾陳真)等人的名字,也記住了一代武俠宗師為國爭光,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故事。《霍元甲》的播出,在內地掀起一股誓不可擋的武俠片旋風,後來又拍攝了《陳真》、《霍東閣》兩部續集,而由此衍生出的小說、評書、連環畫則不可勝數,真可謂是“凡有井水處,皆學霍師傅”。

武俠劇:笑傲江湖三十年

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少林寺》

金庸、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大師的作品為武俠劇的拍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鹿鼎記》《雪山飛狐》等在內地播出時,可以說是萬人空巷,至今仍有無數觀眾對郭靖、楊過、黃蓉、令狐沖、任盈盈、胡一刀、苗人鳳等劇中人物念念不忘。正是這些香港武俠片,把武俠劇的概念真正引入內地,並培養了第一代忠實的鐵桿武俠迷。

談及武俠劇,有一個人的名字絕對不可忽略,此人就是成龍大哥——在香港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史上,成龍的動作片都會留下濃重的一筆。成龍是大陸觀眾最喜歡的武俠明星之一,他出演的武俠劇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激烈的打鬥中不時穿插著一些有驚無險的詼諧和幽默,常給觀眾帶來出乎意料之外的喜劇感和輕鬆感。我們熟悉的成龍劇實在是不可勝數,有《龍少爺》《警察故事》《重案組》《紅番區》《寶貝計劃》《鄰家特工》《神話》等等不一而足。

武俠新傳奇

1990年代初,影視界出現了以高科技手段和後現代文化觀念為特色的新武俠劇,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香港著名電影人徐克。徐克從1979年執導《蝶變》進入電影界,在武俠電影拍攝中不斷求變求新,但一直未能找到突破點,直到最後開創出以高科技手段與影像技藝相結合的武俠新天地。此後徐克佳作連連好片不斷,《笑傲江湖》、《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等一系列影片讓中外觀眾目瞪口呆流連忘返,形成了武俠劇的一個新高潮。

但技術資源總是有限的,高科技方式也不例外。觀眾很快便厭煩了這種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表現方式,一批重視人物形象刻畫,深度發掘人文內涵的經典武俠劇由此走上前臺,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俠劇:笑傲江湖三十年

張藝謀鴻篇鉅製《十面埋伏》海報

《臥虎藏龍》由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明星等聯袂出演,此片一掃傳統武俠劇的那種江湖習氣,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和情感的一種人文思考,這種內在的俠氣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實早在民國年間,就有人撰文抨擊中國武俠劇“有武無俠”的不良傾向:“中國的武俠片實在是‘武而不俠’、‘勇而不義’。不信!我們試來看中國武俠片的內容。所謂俠士者,負了一把不中不西的刀,穿了一件非古非今的衣裳,見人即拔刀亂砍,像舞臺上的武打一樣(實在還沒有舞臺上來的精彩),甚至於兩人互相擁抱在地上滾來滾去,像狗打架似的亂扯亂扯!再進一步呢?就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劍……”此文與梁羽生提出的“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不謀而合,今天讀來,仍覺力透紙背,一針見血。

《臥虎藏龍》的成功,不僅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武俠劇有了新的認知,也讓一些國際名導如張藝謀、陳可辛等步其後塵,開始了人文武俠片的嘗試——《英雄》《十面埋伏》《投名狀》就是其中成功的典範。近年來最吸引人的一部浪漫武俠大片《錦衣衛》,整體上也屬於人文武俠片的範疇。這部雲集了甄子丹、趙薇等強大明星陣容,投資1.3億人民幣的鴻篇鉅製,講述了一段亡命天涯的追殺和愛情之旅,是香港著名導演李仁港的上乘之作,上映後好評如潮。

另類武俠悄然走紅

最近幾年在一些地方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魔幻武俠劇佔了很大比重。魔幻武俠劇的受眾群體比較特殊,主要是青少年,另外也有一些公司白領的身影。據業內人士透露,玄幻文學從我們古代的《封神演義》開始,歷朝歷代都有,它們可能更適合青少年的口味,所以其本身是具有長久市場的,觀眾比較喜歡的魔幻武俠劇有《風雲》《仙劍奇俠傳》等。

與魔幻武俠劇相比,另一部另類武俠劇《武林外傳》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據說那年的除夕仍正常播出,無數粉絲表示“不看春晚看武林”。但也有觀眾質疑此劇不倫不類:“這算什麼武俠劇呀,都不打。”對此該劇編劇寧財神回應說:“這部劇嚴格地說不是武俠劇,只是恰好有武俠劇的內容。沒有武功,只有嘴功,我們動口不動手,算是一種武俠版的情景喜劇。”

武俠劇三十年的演變歷程,其實也代表著這個時代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