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被饒毅舉報的論文都講了什麼?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葯也在其中

11月29日,網傳知名學者饒毅實名舉報多名學者論文存在造假。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饒毅表示,“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這一說法與方舟子在網上的答覆相仿, “丁香園發的是饒毅發給一些人的徵求意見稿,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公佈出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誠信建設辦公室則回應南都採訪表示,正在瞭解情況,有具體信息後會及時對外發布。

被舉報信質疑造假的論文都涉及哪些研究內容?

南都記者查詢發現,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被質疑造假的文章,是其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由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被質疑的文章,則涉及近期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該藥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此外,被舉報信質疑的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此前就被多名學者質疑其論文真實性。

被饶毅举报的论文都讲了什么?国产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也在其中

網傳饒毅舉報信。

裴鋼主要研究成果之一被質疑造假

被舉報的這篇論文,是裴鋼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中科院官網顯示,裴鋼主要從事細胞信號轉導及其調控機理的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他於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被舉報的這篇論文發表在業內著名期刊《Cell Biology》,名為《五次跨膜結構域足夠行使G蛋白偶聯受體功能:有功能的帶有五次跨膜結構域的趨化因子受體》,描述了細胞膜上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通訊的關係。

舉報信稱,這篇論文的圖3、圖4、圖5是“不可能真實的,只有造假才能產生”。

“眾所周知GPCR需要七重跨膜區域才有功能,裴鋼號稱只要5重跨膜,而且居然兩個GPCRs都是這樣的,出了3個同樣錯誤的圖。”舉報信稱。

值得注意的是,被饒毅舉報的這篇論文,是裴鋼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中科院官網對裴鋼的介紹中稱,裴鋼揭示了五次跨膜的趨化因子受體具有正常七次跨膜G蛋白偶聯受體的功能。這一描述對應的正是上述論文的研究成果。

此外,這篇論文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批准號分別為39630130、39625015和39825110。

南都記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查詢發現,裴鋼為前兩項資助的負責人,均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申請。這兩個項目分別為《神經細胞中多種信號轉導體系間相護作用的分子機理》和《細胞生物學及發育生物學》。

被舉報信質疑造假的另一篇論文,則涉及近期上市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

這篇論文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擔任通訊作者,發表在業內主要期刊《Cell Research》上。

公開報道顯示, 耿美玉等人使用患阿爾茨海默症小鼠發現,阿爾茨海默症發展中,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外周血中苯丙氨酸和異亮氨酸的異常積累,誘導外周促炎性T helper 1(Th1)細胞分化、增殖,並促進其腦內侵潤。侵潤入腦的Th1細胞和腦內原有的M1型小膠質細胞共同活化,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神經炎症發生。

這一研究發現,GV971可通過促進腸道菌群平衡,降低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起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效果。

但舉報信並不認同上述研究成果。“耿美玉號稱發明的藥物GV971能夠通過腸道菌群治療小鼠的阿爾茨海默症。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舉報信稱。

值得注意的是,GV971正是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這款新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不久前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上市。

依據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對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以及公共衛生方面等急需的藥品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早期、中期指標顯示療效並可預測其臨床價值的,可附帶條件批准上市,企業應制定風險管控計劃,按要求開展研究。

國家藥監局稱,GV971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該藥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為原料,製備獲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我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國家藥監局同時要求,申請人上市後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

當前正值該藥品上市關鍵期。綠谷製藥董事長呂松濤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GV-971即將於11月7日投產,並於12月29日前將把藥物鋪到全國的渠道,讓中國患者受益。從明年起,將進行上市後研究。

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此前多款聲稱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藥品,最終都被發現存在造假或沒有療效。也正因此,GV971被批准上市的消息傳出後,國內外學界對其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GV971將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填補了該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也有人指出,GV971上市前臨床試驗過短、論文存在諸多疑點等。

對此,參與GV971研究的相關人士,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關於對阿爾茲海默症的研究,從最初方案設計到最終獲批,都是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來制定的,“不存在有效性不夠的問題,但時間的確不夠長”。

值得注意的是,舉報信並未具體指出及解釋耿美玉的論文存在哪些問題。

另一位被舉報信點名學術造假的,則是武漢大學院教授李紅良。而在此前,就有學者舉報過李紅良存在學術不端。

2017年4月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霍文哲在學校內部舉報李紅良學術造假,並給李紅良團隊發表多篇論文的《Nature Medicine》編輯寫信反應,但9個月後未獲回覆。隨後,霍文哲選擇以匿名形式向媒體曝光。

2018年1月18日,饒毅擔任主編的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發表報道《“千人計劃”專家舉報武大“長江學者”論文涉嫌造假》。

這篇文章質疑李紅良的論文存在多處造假疑點,包括猴子實驗週期不足、關鍵實驗用猴數量不足等。

當天深夜,武漢大學和李紅良團隊通過武漢大學官微發佈相關聲明,稱對該事件高度重視,學術委員會評價結論將公開發布。隨後,李紅良團隊對《知識分子》提到的猴子動物實驗中週期、數量不足等問題作出了三份回應。

2018年1月29日,武漢大學公佈了《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稱李紅良團隊不存在偽造科研數據的行為。

“是學術造假、學術不端,還是由於經驗不足、實驗不夠細心所造成的一些疏漏,我個人認為需要嚴格區分。”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院士說。

不過,調查前後僅耗時8天,武漢大學也未對外公佈詳細的調查流程,這再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質疑。

霍文哲就曾向媒體表示,恐怕他們根本沒有針對我遞交的全部質疑進行認真調查,不然怎麼可能在我遞交了全部質疑的當天就作出決定。

此次披露的舉報信則稱,建議有效、有膽魄地徹底調查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張膽的造假。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宋承翰 實習生 馬一瀟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