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生活空閒,生活才會給你風景。
《史記》有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俗世凡塵中,太多人被慾望捆綁,於是煩惱、痛苦、憂鬱、焦躁緊跟而來。
而生命的價值從不在於獲取,更在於清空。
空,是充盈之間的短暫休息,是蓄勢待發的希望。
空,是一種智慧和胸懷,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空 杯
古人云:“常存空杯心,不為所知障。”
一知半解的人,多以為自己無所不知。
真正的高手,卻認為自己一無所知。
京劇大師梅蘭芳堪稱戲曲的一代宗師,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造詣很深,而且常懷謙卑之心,從不因自己是知名演員而自傲。
他曾經拜畫家齊白石為師,按照弟子之禮為齊白石鋪紙磨墨,也能虛心接受普通人的建議。
有一次他演出京劇《殺惜》時,在一片掌聲中,一位老先生卻說“不好”。
梅蘭芳沒有因為普通人的否定就惱怒,反而將這位老人接到家中,並且尊稱老先生為“老師”。
他恭恭敬敬向老人請教:
“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指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先生說:
“閻惜嬌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照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
梅蘭芳恍然大悟,連連道謝。
正是這種空杯心態,梅蘭芳才能成為“四大名旦”之首,將京劇推向了全世界。
林語堂說: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四種認知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有敬畏和空杯的心態;
知道自己知道,清楚自己的認知範圍;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才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一代武學宗師李小龍也非常推崇空杯心態,他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做人,要學會忘記過去的鮮花和掌聲,定期給自己歸零,留個空杯給明天。
茶桌上,七分茶三分情。
人生路,空杯才能致遠。
2、空 船
莊子說:“虛已以遊世,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人總是在歲月的磨礪中,才漸漸懂得人情和事故。
心態,也漸漸變好。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十幾歲時,少不更事,總覺得人活著不該隱忍,遇到看不慣的人和事,總會牢記在心,絲毫不退讓。
二十幾歲時,年輕氣盛,常因別人的誤解而牢騷滿腹,事事要強而且歇斯底里。
三十幾歲,嘗過冷,知道暖,受過的委屈都慢慢釋懷,這才明白,不怨恨不糾纏才是人生智慧
《莊子·山木》裡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有一隻船正面撞了過來。
這人對著船喊了幾次都沒有人回應,他很憤怒,破口大罵對面開船的人不長眼睛。
等船撞上了時,那人才發現對面竟然是一隻空船。
剛才還怒氣衝衝的人,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原來讓人生氣的不是撞船,而是對面的船上有沒有人!
莊子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人能虛已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空船”是一種豁達的心態,也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管理。
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這樣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而言之,生活中除了10%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控,其餘的90%都是我們能夠掌控的。
因此,我們在面對一些垃圾人的情緒時,不要輕易動怒,有個好心態才會舒心幸福。
在這點上,晚清名臣曾國藩堪稱翹楚。
他升為二品官員後本可以做八人抬的綠呢轎,卻為了節儉依然乘坐原來的藍呢四人轎。
按照例制,藍呢轎見到綠呢轎必須讓路,否則抬轎人就可以揪住坐藍呢轎的人一通暴打。
一天曾國藩乘著藍呢轎出門,在一條窄路上遇到了一個綠呢轎,曾國藩命人靠邊走,但是綠呢轎還是通不過。
抬綠呢轎的人不由分說,過來就打了曾國藩兩耳光。
沒想到的是,做綠呢轎的人只是個三品官員,所有人都等著曾國藩打對方耳光,曾國藩卻扶起對方,誠懇地說:“確實是我擋了大人的路,大人趕路要緊。”
曾國藩曾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好心態就是百鍊成鋼的繞指柔,知道什麼時候昂頭,什麼時候低頭。
一個心懷“空船”的人,懂得不計較才是大格局。
人生越計較越痛苦,擁有好心態,才能有幸福人生。
3、空 碗
程明道雲:“百官萬務,金革百萬之眾,飲水曲肱,樂在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
被瑣事所累的人,要麼湮沒在人潮中,要麼碌碌無為一生。
懂得人生智慧的人,從來不會讓自己被瑣事纏身。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山谷裡的老禪師發現自己的徒弟非常勤奮,從早忙到晚,眼圈也越來越黑。
小徒弟忍不住去問禪師:“師傅我太累了,可為什麼就是沒有成就呢?”
老禪師沒說話,只是拿來一隻空碗,放了十來個核桃,整個碗就裝滿了,只見老禪師又緩緩放了很多大米進去。
小徒弟似乎有所悟,又見禪師往碗裡倒了很多水,小徒弟以為這次再也加不進任何東西的時候,禪師又加了一勺鹽進去,水卻一點沒有溢出來。
小和尚以為老禪師讓自己多擠擠,時間總會有的,老禪師卻笑著搖了搖頭。
接著老禪師說:“我們現在倒著來,看看會怎樣?”
老禪師先倒了一碗水,加了一勺鹽,再放大米的時候,水都往外溢出來了,老禪師問小徒弟:“你的人生如果像這個空碗,當碗中都是大米般細小的事,那大核桃怎麼放得進去呢?”
著名德國詩人歌德說過:“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所累。”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我們的生活都被瑣事填滿,哪裡還有心思顧及大事呢?
拒絕瞎忙,是人生的要事。
我們可以努力找尋自己的目標,但是不需要沒有目標的瞎忙。
你給生活空閒,生活才會給你風景。
4、空 籃
一對爺孫每日清晨都早起唸經書,孫子問爺爺:“我每天像您一樣唸經書,可是我並不懂,而且合上書就忘了。這樣有用嗎?”
爺爺沒有回答,只是拿了一個平時盛煤炭的竹籃遞給孫子,讓他去提一籃水。
孫子試了很多次,但是每一次籃子裡的水都漏光了。
看著孫子不解的樣子,爺爺指了指竹籃,孫子才發現竹籃從裡到外都變得乾乾淨淨。
正所謂:“世上沒有無用功,竹籃打水也不空。”
林語堂也在《京華煙雲》中寫道: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喬布斯大學期間曾旁聽過一門書法的選修課,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很多同學覺得這樣浪費時間對專業課程並沒有任何作用,而喬布斯當時僅僅是為了興趣,並沒有考慮太多。
他就這樣學到了美術字體,沒想到十年後喬布斯竟然將這種字體用於MAC筆記本中。
很多人因為這種字體的藝術感,成為了蘋果產品的鐵桿粉絲。
人生中很多事情,無需斷定為有用或者無用。
每天忙忙碌碌,一味追求有用,只能讓自己不堪重負。
當我們放下有用的執念,做一些無用的事,可能會更自由。
就像梁文道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意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些時刻。”
無用,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參禪的三個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當我們把生活中的一切放空,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才能體會到幸福。
一生很長,忙碌的我們需要偶爾停下來,在放空的時光中品嚐慢一點的日子。
“空杯”,才有喝不完的好茶;
“空船”,才能淡然處世;
“空碗”,才能有歡喜和感動;
“空籃”,才能有意外的收穫。
一生很長,願我們都能從塵勞中解脫出來。
嘗試清空一些負重,才能有精力前行;留下一片空白,才能收穫濃墨重彩。
閱讀更多 洞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