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專業機構:讓技術轉移事半功倍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中心成立兩年來,組建理工導航、理工微電等5個學科性公司,技術入股7家合作企業,轉化科技成果60多項,作價約6000萬元,引入教師和社會投資1億多元……”對這些數字,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戴斌瞭然於胸。

成立北京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按照市場化機制運行,強調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北理工走在了前面。

轉化收益的10%作為部門經費

“在運行機制上,北理工做了大膽探索,將成果轉化收益的10%作為部門經費,包括人員工資在內,均不再單獨撥付其他經費。”戴斌說。

2015年10月1日,新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實施,明確指出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

在此背景下,北理工於2016年初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並同時註冊北京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作為其市場化運行平臺。中心和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中心主要履行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和作價入股審批和報批等職能,公司則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在國內高校是具有開創性的,至今很多高校仍沒有明確的、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

“以前學校轉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門,轉的多少跟自己關係也不大,現在不僅有了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還將轉化業績納入到了學院和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戴斌說。

在中心副主任兼公司總經理陳柏強看來,此舉解決了傳統管理部門在人員聘用、激勵和約束等方面受事業體制制約的問題。“通過市場化用人機制,中心已建立了10人的服務團隊,側重技術、知識產權和企業管理等不同方面。同時,通過與業績掛鉤的考核及獎勵機制,激發了團隊活力。”陳柏強說。

專業化服務激發科研轉化活力

早在轉移中心成立之前,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北理工就一直在試水。

“學校科技成果入股+股權獎勵+教師現金入股”的學科性公司模式,就是一項創新。2009年毛二可院士團隊組建的首個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已於2015年成功上市。2010年孫逢春院士團隊組建的學科性公司理工華創,也正在與上市公司實施重組。

“事實證明,科技成果轉化的效果與轉化模式的設計緊密相關。教師自掏腰包入股,形成了風險共擔機制,責任意識會更強。”對此,全程參與轉化工作的戴斌深有感觸,一個學科性公司的建立,意味著科技成果有了生根發芽的土壤。如果當初沒有專業化服務,很多高精尖技術可能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轉移中心的成立,使得專業化服務的模式繼續加強。全國兩會期間,由北理工機電學院副院長黃廣炎研製的“柔衛甲柔性防爆裝置”在各大火車站執行安檢防爆任務,如今產品已遠銷“一帶一路”多個國家。

“以前從沒有想到自己的成果會轉化,大多科研人員內心很怵跟市場打交道,成果如何作價,股權如何設計,知識產權該如何保護,轉移中心在這方面幫了大忙。”黃廣炎說,而且由專門的機構而不是教師去對外談,對方的重視度也不一樣。

在這方面,北理工化學與化工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博也深有感觸。正是在轉移中心的幫助下,其研製的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2017年底已通過非獨家授權許可方式,在合作企業轉化形成分子智能防護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等系列產品,並在市場熱銷。

培養專業化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4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將幫助科研人員專心搞科研,成果轉化的一系列工作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科技成果轉化是個系統工程。一項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需要中試、示範和規模應用等諸多環節。而且還涉及政策法規、國資管理、市場分析、商業策劃、投融資等多方面,不是一個科研人員或團隊能夠完成的。

“所謂專業的人,不僅要求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有專門的崗位職責和投入專門的時間精力,這樣才能將項目轉化成功。為此,北理工專門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崗及職稱序列。”戴斌說。

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原因較為複雜,有調查發現,“缺乏成果轉化方面的專業人才(72.99%)”位居第一。確實,採訪中,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高校負責科研成果轉化管理的人的觀念和水平至關重要。

“如成果轉化法明確指出,科研成果可通過協議定價進行轉化,然而很多高校在執行過程中,還是強制採用評估方式,既浪費了財力,又耽誤了時間。”一位不願具名的科研人員說。

“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目前仍是短板,建議通過增設相關學科專業等方式,培養更多的專業化人才。同時,也希望政府加大對高校專業化機構的扶持力度。”陳柏強呼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