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B-17“空中堡壘”-四發轟炸機(二戰前)

 

B-17“空中堡壘”-四發轟炸機(二戰前)

�\u0001B-17“空中堡壘” 是波音公司研製的第一架四發轟炸機,速度和高空性能不僅深深打動了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更是吸引了美國軍界足夠的注意力。為了研製B17(波音公司自稱299型),波音公司承擔了巨大的財務風險。一經面世,參加首飛試驗的記者們便給它起了一個綽號“空中堡壘”。


結構特點

B-17“空中堡壘”具有單翼; 收放式起落架;四臺星形發動機;大垂直尾翼翼面。

研製歷程

B-17空中堡壘轟炸機 (B-17 flying fortress) 是美國波音在1930年代為美國陸軍航空隊所發展的的四發動機重型轟炸機。當時參與競爭此200架新型轟炸機合約的還有道格拉斯和格倫·L·馬丁兩家公司。

在三家競爭者之中,波音設計的機型不但性能突出且更加的符合美國陸軍航空隊之期望。然而,由於B-17的原型機在一次試飛時墜毀,波音最終並沒有得到該筆合約。不過由於陸軍航空隊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因此仍舊訂購了13架B-17型轟炸機作為後續評估使用,也自此揭開B-17轟炸機輝煌的戰爭歲月。

使用情況1937年首批13架軍用試生產型YB-17S出廠,由塞科林發動機提供動力,而後續型號的發動機都加裝了渦輪裝置已提高高空性能。

首批生產性B-17G於1939年四月出廠,該型號具有不同的機首,更大面積的垂尾和副翼,更多的機炮,更強的裝備,還有自封閉油箱。第一批20架B-17G到達聯合王國後被編入轟炸機司令部第90中隊,它們的任務是對歐洲德戰區進行高空水平轟炸,然而此時發現,轟炸瞄準具存在問題,白朗寧機槍在較高的高度上容易被凍住,在尾部方向上有防禦死角,德國戰鬥機在這個方向上進入攻擊很容易得手。

改進型的B-17D挾最早之轟炸機之雄風進入太平洋戰區,隨著吸取更多的經驗,B-17E應運而生,該機具有強有力的尾部,腹部,背部炮塔,還有為提高高空轟炸的準確度而安裝的巨大的垂尾,一起其他一些更強大的裝備。。B-17E是第八航空隊的基本裝備,1942年8月17日該部開始了對德國工業的歷時兩年半的令人疲憊的晝間轟炸。而後,E型很快被F型代替了。B-17F型具有樹脂玻璃的機首,變距螺旋槳等。改型機共生產了3405架。

1942年年底,該機的最後一種型號B-17G參戰。該機加裝了顎部炮塔,在後機身的兩側齊平位置交錯安裝了兩門機炮。主要武器為13挺0.5英寸的白朗寧機槍。當B-17以密集編隊在空中飛行時,這些武器所發射的子彈在空中構成了一張恐怖的火網,對德軍的進攻飛機產生了巨大的震懾力。B-17G型總共生產了8680架。西雅圖的總裝廠的日產量達到16架,到1945年4月最後一架B-17出廠時止,共生產了12731架。

1943-1945年間,在德國上空進行的規模龐大的白天精密轟炸作戰中,B-17由於優異頑強的表現而聲名大振。飛行堡壘具有優良的高空性能與出色的抗打擊能力,往往在遭受到巨大的戰鬥創傷後仍能繼續飛行,在後期的型號中,更是裝備了強大的防禦武器,所有這些使它贏得了機組的信賴與喜愛,他們相信B-17能在德軍戰鬥機和高射炮的火網中生存下來,帶領他們安全返回基地。B-17轟炸機被稱為“飛行堡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美軍廣泛用於歐洲。

2011年6月13日,一架B-17老式轟炸機在美國芝加哥西部的奧羅拉機場起飛後不久因引擎起火而墜毀,機上7人全部成功逃生,無人受傷。和太平洋戰場。失事的這架飛機退役後經過修復,主要用於公眾參觀和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