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說到明朝錢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貨幣,主要是銀子和銅錢。批發交易用銀子,零售生意用銅錢。雖然也因銅材緊缺,曾經發行過紙鈔——大明寶鈔。但終因濫發無度,導致了通貨膨脹。結果引起了民怨,影響了政局的穩定。後來,政府只得停發回收,改用銀兩和銅錢做為流通貨幣。

明朝的鑄幣,有一不同於其它朝代的現象。其它朝代,一般是一朝天子鑄一種錢——帝號錢(年號錢)。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卻鑄造了兩種錢——大中通寶和洪武通寶。這種現象,歷史上僅有兩個朝代的兩位皇帝在位時發生過。其中的另一位,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也曾鑄造過兩種貨幣——同治通寶 和祺祥通寶。

洪武通寶銅錢,是明初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鑄造的。在大中通寶繼續使用的同時,太祖命工部主管鑄錢,具體由工部下設的寶源局和各省的寶泉局設施。

洪武通寶由多個錢局所鑄。其幣背記有錢局名。按此標準劃分:可分為九種:京、北平、鄂、浙、濟、桂、福、豫、廣。

如果按照其“面額”劃分,《明食貨志》是這樣記載的:“凡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

下面我們欣賞一枚洪武通寶銅錢:背”浙“、當三(見下圖):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洪武通寶的材質為生黃銅,或者在生黃銅中摻和紅銅。由於鑄造的錢局不同,因此,不但錢幣的質量參差不齊,而且錢文書寫也不盡相同。下面以實物銅錢和丁福寶先生的《歷代古錢圖說》中的拓圖做一比照: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這枚銅錢,和錢譜中所錄的拓片特徵相同。下面再看此銅錢的具體參數: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明朝“洪武通寶”背“浙”當三銅錢賞析

徑款:35.5mm;厚度:1.9mm;重量:11.67克。

此錢的顏色為黃紅色。說明製作材料是黃銅摻和紅銅。熟坑,綠鏽。其內郭、外郭線條,各自劃一,皆為窄緣。地章平整。穿口方正規整,沒有流銅。

其錢面的錢文四字,佈局合理,字型大小適中。字體為楷,筆畫粗細適中。字形美觀,工穩大氣,兼具柳骨顏筋之神韻。其中的每一字的每一筆,起筆、落筆,藏鋒、收鋒,盡顯書法家爐火純青的功力。其中的“通”字,為“雙點通”。其背文的“浙”字,也是一枝獨秀,可做為字帖臨摹。

由於元朝的銅材緊缺,有不少錢局的鑄錢,用的是廢銅或廢舊的銅幣回爐鑄造的。因此,造成錢幣的顏色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其錢文大小、風格,也差異較大。我們在辨識鑑定其真偽時,應通過材質、大小、錢文、郭穿、鏽色等,做綜合考量,以斷其真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