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中房報記者 焦玲玲 | 北京報道

2月28日下午,由中國房地產報、中國房地產網、中房智庫、中房綠採聯合主辦的主題為“疫情之下,綠色健康建築正當時!”線上分享活動,邀請到健康建築標準制定單位負責人以及多位從事綠色地產開發的房地產企業產品研發負責人,共同探討房地產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和行業發展大勢。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居住小區與住宅建築不是疫情的第一道防線,而是最後一道防線。”

“住宅設計、住區設計要有韌性,具有彈性,具有應變的能力。”

“是不是要把普通人放到無菌室裡生活?”

“不能把住宅建成一個醫院,這不是業主需要的,也不是開發商成本可接受的。”

“面對不確定風險的考慮,你的現金儲備與固定成本之間的倍數關係是多少?”

“疫情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不必一味強調防疫和如何消毒。”

“人類高能耗、高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與疫情可能也有關係。”

……

論壇上,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清勤、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陳音、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曉玲、清華大學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孔鵬、中國金茂產品管理中心副總建築師王靖、中國葛洲壩地產總經理助理於昌勇、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亞洲區副總裁宋怡、中冶置業集團設計研發部部長夏洪興、朗詩集團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曾劍龍、遠洋集團健康建築研發中心總監楊毅、中國房地產報綠色地產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黃俊鵬等的發言和交流碰撞,精彩不斷!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1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清勤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清勤作了主題為《新版綠色建築國家標準對健康和防疫的考慮》的分享,他表示,新修訂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中的很多條文對建築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具有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1.涵蓋了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2.規定了要為疫情防控提供便利條件;3.設置了降低感染風險和預防交叉感染相關條文;4.強調了促進和保障建築使用者身體健康;5.考慮了要為疫情防控期間生產生活提供保障。最後,面對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王清勤表示,新國標在運維管理方面的防控要求方面強調得還不充分;應更加強調建築在健康方面的特性;還需開展建築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功能支持於應急使用研究,實現建築“平”“疫”使用場景的快速轉換。

此外,據王清勤透露,目前正計劃修訂《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技術細則2019》《既有建築綠色改造評價標準》《健康建築評價標準》等,加快《健康社區評價標準》的發佈,進一步提高建築和社區的健康性能。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2

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 陳音

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陳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了大家一個對城市、住區和建築的重新審視和反思的機會。他認為,在發生疫情的初級階段,如何能夠及時發現並有效控制、制止疫情的傳播,而不是讓住宅、住區去直接面對非常兇險的病毒疫情,這需要有賴於城市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全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公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居住小區與住宅建築不是疫情的第一道防線,而是最後一道防線,在此之前要構築N道防疫防線,這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個課題。住宅設計、住區設計要有韌性、彈性、具有應變能力:在正常城市生活場景中,能為居住者提供安全、舒適、健康、便利的生活起居環境,促進居民身心健康;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還能夠保護社區居民的人身安全,對居民提供應急避難的條件和基本生活保障。

陳音補充說,人際傳播疾病有一個基本規律,即人際之間相互接觸的機會,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提示,住宅、住區的開發強度與人口密度應該與衛生、安全的標準有所關聯。“規劃中的控制性指標不僅僅使用容積率、建築面積來控制開發強度,還要明確單位土地面積的住宅套數。把住宅的某些技術設施標準要求於人口密度關聯,這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3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張曉玲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曉玲帶來了《綠色建築與人居健康:點綠成金?》的主題發言,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張曉玲開場提出疫情之下,你是否渴望擁有室內運動空間的辦公室和住宅這一問題,進而切入到今天發言的主題:在人類居住、生活、工作空間受到極大障礙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依靠人類自行設計的居住、建造空間,來給人類自身的健康帶來可能性的福利,從研究角度、空間本身、適用性以及作用性等來思考如何發揮綠色建築最大效用。張曉玲發言過程中提及三個比較有趣的追問:第一,綠色建築與設施管理:如何促進人居健康?第二,疫情下的綠色建築:是否促進人居幸福感?第三,綠色建築與健康住宅:點綠成金?

張曉玲表示,對現有研究的全面回顧已經證明,未來綠色建築的一個突出優點將是健康建築,因為心理和身體健康是居住者幸福的關鍵維度。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未來學術界更多的實證研究將有助於識別哪些綠色特徵更具有成本效益,並能被普遍大規模採用。另一方面,應該制定更具體的綠色建築標準,雖然一些標準的認證方案已經開始實施,但在材料、場地和室內環境方面的標準還需要在未來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張曉玲強調,一個未被充分考慮的綠色建築的潛在優點是它對人力資本的貢獻,許多傳統的綠色設計將極大提高居住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在某些情況下間接地提高他們的生產力。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4

清華大學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 孔鵬

清華大學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孔鵬在分享前提到,在疫情之下,還是要保持樂觀心態,即便宅在家中,也要多做思考。孔鵬接著對自己一年多來在做的事情和清華CSC研究中心做的工作用一個詞做了歸納:綠色數字人居。一種解讀是當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一定要以綠色為目的,以數字化為手段,以人居為應用場景,最終進行面向未來的城市、空間、場所的升級。另外一種抽象解讀是,人類社會是由一個巨大的網絡組成,核心包括能源網絡、資源網絡、社會網站三個網絡在不同節點的疊加,這些節點就是空間、建築,每一個節點都有能源、資源、社群的輸入。關於疊加的作用,目前市政網絡、能源網絡、交通網絡都已數字化,但空間這個疊加的節點並沒有真正數字化,我們的空間還不能承載三大核心網絡數字化節點的疊加,讓它們更有效。空間數字化的真正解決,才能最終實現能源、資源、人的友好,才會有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未來。所以,相對以人為本,孔鵬更喜歡天人合一,一個好的體系、人居環境,最核心的是對能源、資源的友好,同時對人友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也是綠色數字人居終極目標的描述。

孔鵬最後分享了針對疫情在做的一些事情。他們在2018年做了一個AI宅單品試點,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網社區,裡面有3000多個住戶,佈置了20萬個傳感器。每一戶是一個數字化空間,是一個擁有大腦的住宅,空間被大腦連接,去感知環境,去學習住戶使用習慣,同時幫助操控空間,選取最優空間解決方案。這個社區從2018年8月開始入住以來,一年多時間,積累了大量數據,在對數據進行脫敏後發現針對社區疫情防控能夠提供助力。孔鵬的團隊眼下非常忙碌,他們基於目前給AI試點社區提供疫情防控基礎上,同時做了一套快速防控應急系統,希望能夠幫助更多需要防疫的社區。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5

中國金茂產品管理中心副總建築師 王靖

中國金茂產品管理中心副總建築師王靖認為,這次疫情,讓大家重新審視房子的價值,健康肯定是未來住宅產品的發展方向,“宅”家的這段經歷,讓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更加具象。未來代表健康的居住品質和生活方式的高品質住宅,一定會更有市場。王靖表示,房子的高品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空間,二是科技。作為開發商和建築師、設計師來說,需要提前一步為客戶想到多樣化的家庭場景。其實這種對於生活的洞察,金茂先用戶一步發現未來真正需要的生活空間是什麼樣的,最大程度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日常情感交流,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健康。中國金茂科技系統同樣是走在用戶需求前面的設計,來確保客戶身體方面的健康。

王靖最後總結,疫情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不必一味強調防疫和如何消毒。綠色健康建築不能完全解決疫情帶來的風險,還要依賴整體衛生理唸的進步。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從住宅設施角度,要通過科技與設計的結合,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創造條件。其實歷史上每一次類似的事件都推動人類向更文明的方式上進步,我們要堅信這一點。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6

中國葛洲壩地產總經理助理 於昌勇

中國葛洲壩地產總經理助理於昌勇在分享了疫情下四個方面的認知提升。第一,疫情下,大家對健康的認知有了極大提升。第二,在疫情大背景下,在房地產行業不斷向高質量、高品質居住環境發展階段,加上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的切身體驗,大家對居家品質的需求凸顯,對好房子的認知也有了提升。我個人覺得更加強調“好房子+好服務”,這就是高品質。第三,疫情下,消費者對健康建築的重視和需求度會得到很大提升。健康建築更關注消費者本身,強調居家空氣、水、溫溼度、舒適度等更高居住環境需求。第四,作為建築產品研發的專項工作者,之前可能更多側重於技術,現在更多考慮市場和客戶。能夠創造好的居住環境和健康舒適的效果,給購房者帶來切身利益,這是技術的本質,其他的都是手段。第五,葛洲壩地產2016年提出5G科技戰略,將綠色、健康、智慧作為企業最高產品戰略,所有產品研發、服務創新都是圍繞這一戰略進行。目前葛洲壩地產的產品研發明確要做到兩個百分百:一是全部產品百分百覆蓋5G科技,不同產品線都要覆蓋5G科技,在綠色健康智慧維度上落地。二是所有項目全部申請健康建築認證,包括德國DGNB綠色建築認證。結合認證的指標要求指導產品落地,加上後期好的服務,這是葛洲壩地產的戰略定位。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7

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亞洲區副總裁 宋怡

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亞洲區副總裁宋怡表示,國際WELL標準是一部針對健康的標準,不只有針對單體建築的認證體系,還有針對社區的WELL健康社區標準WELL Community。WELL健康社區的願景是包容性、整合性和韌性,具有強大的社區認同感,可促進高水平的社會互動和參與。宋怡說,對社區認證體系來講,一個社區包括有形的街道、圍牆這些物理特性,也包括無形社區比如人及關係,任何環境的關係,互相尊重的文明人文關係等。最近疫情下社區封閉管理中,網上看到發生了很多衝突,這些也都是WELL健康社區標準下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具體來說,WELL健康社區標準針對行為和環境兩個方面,主要包含空氣、水、營養、光、運動、熱環境、聲環境、材料、精神、社區等10大核心理念,在這10大體系中已經將健康的理念標準化了,目前上海的世博園區、瑞安新天地等已經在應用這套健康社區標準。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8

中冶置業集團設計研發部部長 夏洪興

中冶置業集團設計研發部部長夏洪興表示,武漢疫情發生之後他一直在關注,包括疫情嚴峻形勢下的武漢百步亭社區高密集,以及結合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住宅的“非典”疫情情況,在2月2日寫了一篇《建築師給防疫居家隔離期通風等措施的建議》,針對開窗通風、新風系統、衛生間地漏、廚房排油煙系統等提出了一些個人思考。在此之後又組織了對現有“中冶置業建築科技體系”的防疫性能做了梳理,他認為綠色健康建築今後會受到市場的關注和歡迎,而防疫性能今後應該成為健康建築的重要考量因素。

針對目前疫情下的住宅防控,業界多聚焦在空調和新風系統方面,目前市場上的新風過濾除了機械過濾手段外,還出現了靜電吸附式、紫外線殺毒式、溶液式等,夏洪興提出,有些技術原本是應用在醫院、手術室的,是否要把這些技術手段在住宅領域大規模推廣呢?住宅其實是防疫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將住宅標準拔得如此高,需要投入大量社會資源;假如將普通人放到無菌室內生活,也是值得商榷的。另外,這些技術可以在養老設施項目,高端住宅的局部房間,比如老人房中應用,最終還是要考慮經濟性。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09

朗詩集團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 曾劍龍

朗詩集團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曾劍龍表示,朗詩從2017年開始,每年會委託國際諮詢公司益普索共同做一項居住環境健康狀況的調研,調研報告顯示,居民重點關注的居住因素排序依次有空氣質量、化學汙染、噪音、光照等。而疫情期間居民最關心的也正是空氣品質問題。曾劍龍說,室內空氣品質也是朗詩產品重點關注的領域。從朗詩開發的第一代“三恆”產品,就非常注重空氣品質,溫度要求控制在20度~26度,溼度30%~70%,置換式新風保證室內空氣每兩個小時更換一次。並且新風系統採用全新風模式,通過正常的管控措施可以完全杜絕混風交叉感染風險。目前朗詩科技系統已應用在了50多個項目中,這些項目在疫情期間正常運行無阻。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10

遠洋集團健康建築研發中心總監 楊毅

遠洋集團健康建築研發中心總監楊毅表示,人的一生幾乎80%以上時間是在建築中度過,這次疫情下,大家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房間、建築中呆的時間,估計很多人超過了99%,如此一來,大家對房屋、社區以及配套社區有了不同程度的認知變化。如何將這些認知變化和需求與建築相拼相結合,楊毅認為有兩個方面比較重要,一是產品與社區配置本身,二是基於產品相關的服務。產品本身包括住宅小區設計之初的規劃,出入口的設置、小區規劃自然通風和採光、小區地下車庫、公共空間、大堂和電梯廳、戶內玄關、室內衛生間、廚房、陽臺等功能空間設計,另外設備設施包括通風空調、給排水系統等,另外智能化系統,產品與社區配套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服務方面,這次疫情非常考驗開發項目物業配套軟服務實力,體現在物業的安防管控能力、衛生防控能力、信息控制和應急事件發佈和控制能力、安全追溯能力等,這些都為未來系統性地產、自建型物業需要重點關注的。

楊毅最後補充,住宅產品還是要保證常規的居住需求,結合疫情可以進行一些延伸性的思考和拓展,這需要結合不同產品類別、不同需求深入思考防疫帶來的變化,進行響應配置和延伸。他提醒,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能將住宅建成一個醫院,這不是業主的需求,也不是開發商的成本控制可以接受的。

中房報綠色健康建築沙龍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開發策略

11

中國房地產報綠色地產研究中心高級顧問 黃俊鵬

中國房地產報綠色地產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黃俊鵬表示,房企針對健康住宅的研究推廣,或包含辦公建築、商業建築更加廣義的健康建築,確實應該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因為“健康性能”將成為後疫情時代消費者購房的重要看點和決策因素。

在他看來,在後疫情時代,房企對健康建築的研究推廣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對健康建築、健康社區標準的研究和實踐,通過申報健康住宅標識或健康建築認證培養團隊,積累健康建築技術。第二,戶型設計上,注重空間的多功能性和複合性。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實現空間功能的轉換,滿足多個家庭成員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三,健康科技的興起對建築形態的影響。房企應該加強對新興地產科技,尤其是健康科技的關注和研究,以便更加迅捷地應用到現有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上,如此才能領先市場。第四,充分研究“90後”群體的健康居住需求。充分研究這個群體的健康居住需求,推出有針對性的住宅產品,是未來十年房地產企業爭取更大市場份額的有效策略。第五,加強對經濟適用的健康住宅技術體系的研究。房地產企業可以與政府更多合作,爭取積極有利的政策,為健康風險更高的低收入群體推出更多的健康住宅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