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蔡當局的“毛毛雨”解不了臺灣經濟的“渴”

【兩岸快評第668期】

新冠肺炎疫情四處蔓延,除了對世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衝擊之外,也影響了全球各地的經濟運作。有鑑於此,蔡當局沿用上次“夜市券”的方法,將推出20億元新臺幣的“振興抵用券”,拉抬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的營業狀況。

臺灣資深媒體人司馬正翔29日在臺灣“大華網絡報”發表評論指出,按照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的規劃,“振興抵用券”以結合當地民眾旅遊發放,適用對象以受疫情衝擊的服務型產業為主,包括餐飲約14萬家、商圈業者約28萬家、夜市攤商約1萬家、文藝活動與場所約1700家,若扣除重複計算的業者,全臺約35萬家適用。

其實,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並不光是內需的服務型產業,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兩岸經貿往來又很密切,目前一些企業尚未完全復工,許多原材料、器材、零件等,都無法如常供應,臺灣外銷的各類產業自是受創嚴重。

根據臺灣經濟研究機構的評估,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臺灣產業,包括石化業、面板業、汽車零件製造業、機器設備製造業、會展業、空運業、海運業等。這些產業的困境,並非發放“振興抵用券”就能解決,何況適用對象也不涵蓋它們。

評論指出,蔡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並未使大陸臺商轉移陣地,臺灣業者也仍是依賴大陸市場。這點,從其吹噓臺商回臺投資數千億元,最後坦承錢並非大陸匯入,而是用臺灣資金的現實,就能證明一切。

評論指出,臺灣經濟面臨的問題本就不少,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更加複雜,有些是產業政策失當造成的,有些則是跟兩岸關係對立有關。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蔡當局錯失改善機會,還搞“以疫謀獨”,致使兩岸關係江河日下,臺灣經濟隨之日趨低迷。

在這種情形下,蔡當局發放“振興抵用券”,對臺灣經濟幫助並不大,有如大旱之地遭逢小雨一陣,起不了回春的作用。關鍵之處,仍在於民進黨應放棄“臺獨”主張,務實搞好兩岸關係,方能在疫情結束後,找到臺灣經濟再起的生機。(中國臺灣網 李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