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古人眼中的奇石是什么样的?

早在宋代,渔阳公的《渔阳石谱》即有“奇石”的提法。这还只是笔者孤陋寡闻了解的情况,实际上古人有关奇石的提法可能更早。因手头没有相关史料,不敢妄断。但要说奇石的称谓自古就有并一直沿用至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对奇石之“奇”的理解和阐释而言,古人和今人是有差异的。或者说今人所说的奇石与古人所说的奇石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眼中的奇石是什么样的?

古人所谓的奇石,除了石头本身之奇,即石之形质色纹奇特之外,更强调由石头衍生出来的神奇演绎。例如,清代胡朴安的《奇石记》记载的“蛇石”:每日巳时在书房四处爬动的小蛇,到午时就会变成坚硬的石头,且石头的形状每天不同;“未石”:每日未时会从石洞中飘出袅袅的云烟,诱引得众人天天守候观看,啧啧称奇。古人眼中的这些奇石,格外突出奇石的神秘、怪诞、奇异,故事性很强,将奇石的文化和内涵信息提炼发挥到淋漓尽致,对奇石之奇的理解和阐释之精彩令人叫绝。

古人眼中的奇石是什么样的?

可能有石友会说:哪里会有这样的石头?定是古人信口瞎掰。笔者以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先不论这种奇石是否真的存在,单就古人对奇石之奇的精妙解读而言,确实很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反正古人笔下的这两种石头,于我已经是深入内心、过目难忘了。

古人眼中的奇石是什么样的?

奇石,关键在奇,必须抓人眼球,必须摄人心魄。古人深谙此道,故能够以奇致胜,叫人刻骨铭心。今人赏玩奇石则往往重形轻意,偏重奇石的形态、画面之奇,忽视奇石的文化发掘,弱化奇石之奇的精彩体现。奇石圈常说的“好石头自己会说话”,其实质讲的也是观赏者对奇石之奇的发现、感悟、阐释和展现。石头真的不会说话。如果不靠具有相当鉴赏能力的观赏者去发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去讲与之相关的奇特故事,不赋予它深刻的人文情怀,石头,真的仅仅是个石头。

古人眼中的奇石是什么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