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大家繼續分享:《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01

前面的文章,我們聊了,人在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為什麼更傾向於會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醫生、親人做決定?在逃避選擇的背後,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感到如此恐懼?接下來,我們分享這本書最後一個重點:

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阿圖·葛文德站在患者家屬和醫生本人的兩種立場,以自己父親的例子給我們讀者提供了很有借鑑意義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阿圖·葛文德的父親也是個醫生,即便如此,當他七十多歲時被檢查出來脊髓上長了顆瘤子,患上癌症的時候,也無可避免地產生了恐懼心理。他的恐懼也許並不是來自於死亡的恐懼,而是面對多種治療方案,如何取捨才是最優解,如何才能讓自己不遺憾的恐懼。相信這也是許多病人和病人家屬不得不思考和麵對的問題。

而作為兒子,也作為一個醫生,阿圖·葛文德和父親談癌症治療,談可能出現的風險,其實並不比和陌生患者談來得容易,因為面對最親近的人,更沒有勇氣去談論死亡和離別。當阿圖·葛文德終於鼓起勇氣問父親,他最希望、最不能承受的是什麼時。他一下子就明朗了,因為他知道,父親對於什麼東西最看重,當父親無法選擇的時候,他能幫助父親做出怎樣的選擇。

02

患者家屬常常面臨的一個困境是,即便看到自己的親人病得如此厲害,忍受如此痛苦,想要放棄治療時,家人和朋友依然會盲目地鼓勵他堅持下去,戰勝病魔。大家不敢談論死亡,不敢表達放棄,生怕自己的一句話會給病人或是其他人造成一個冷血無情的印象。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然而,在阿圖·葛文德看來,生命的最後,需要插上呼吸管,在無意識中度過最後階段,其實是最痛苦的。當病人想要放棄,尤其是醫生評估確診治療已經無效,所剩時間無幾的時候,滿足病人最後的願望,尊重他的意願,幸福感會高很多。

在書中,阿圖·葛文德的父親在確診癌症後,猶豫了很長一段時就,最終決定姑息治療,不立刻做手術,因為他認為自己無法承受手術可能帶來的癱瘓風險,於是他照常生活,只用藥物控制病情發展,並定期複查。不立刻手術並沒有讓立刻衰弱死亡,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能正常工作生活,甚至還用自己的影響力發起了幾個醫療項目。這些成就感和滿足感讓他經過了很多年才不得不重新面對癌症,重新評估自己的選擇,而這期間,他的生命質量依然得到了保證。

他的事例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希望,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衰老和死亡的重新定義。

03

通常生命終點時人們的最後願望是什麼?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選擇了家、親人和親密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在意實現、擁有和得到財富與權利,開始轉向懂得欣賞日常生活的愉快和親密關係,在當下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

有研究證明,一個國家的醫療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國家處於極度貧困狀態,因為人們沒有錢做專業治療,通常都會被迫在家裡忍受病痛直到死亡;

第二階段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公共服務、醫保體系完備,人們生病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去醫院治療,當然,這也意味著許多人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在醫院中度過;

第三階段,當物質需求已經遠遠得到滿足,人們對於生命的認知更為客觀,希望更有能力關心生命的質量,而非生命的長度,這時候又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家中接受治療,在減輕病痛的同時,享受最後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安然辭世。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04

阿圖·葛文德在看過那麼多病人的死去、親人的離世後,在接觸了臨終醫療的醫生護士以及所倡導的理念後,突然意識到,作為醫生,不應該只意識到幫助病人減輕身體上的病痛,他們的心靈同樣需要滋養。如何滋養,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定義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義務和關係。

阿圖·葛文德將醫患關係分為三種,分別是家長型、諮詢型、解釋型。“家長型”是最傳統、最常見的醫患關係,即醫生作為權威存在,有著說一不二的權利,他只要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給出病人他認為最好的治療,就是盡到了責任和義務。這是一種包辦型關係,剝奪了病人做選擇、做決定的權利。

第二種醫患關係是“諮詢型”,這種關係和“家長型”關係正好相反。醫生把自己考慮到的所有和病人相關的疾病數據和治療方案告訴他,讓患者自己選擇。也許大家都覺得這種有選擇的“諮詢型”關係是好的,但是,當我們在面臨選擇時,也會陷入惶惑不安,因為一旦我們選擇,就意味著必須承擔責任。醫生把醫療的責任通過給病人選擇題的方式,轉嫁到了患者身上,在面臨病痛的同時,患者還要面臨選擇的困擾。

《最好的告別》一個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通常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第三種醫患關係“解釋型”,這是阿圖·葛文德所提倡,也是更能夠讓病人和病人家屬接受的醫患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醫生的角色是幫助病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會問病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能夠接受的最大程度的風險又是什麼?”通過這些底線問題,幫助醫生和病人更加理性地選擇治療方案。這種共同決策的方式,讓病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醫生也盡到了應盡的義務。

04

好了,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這些,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本書我們所說的要點。

首先,我們講到了,作者阿圖·葛文德醫生在近三十年的醫療生涯期間,他通過自己接觸的陌生人和親人的死亡案例,對於死亡的重新認知。他意識到了,大多數人對於衰老和死亡,知道得太少,我們身體如何衰亡,是可以干預還是不可抗拒,我們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就導致在了我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盲目濫用醫療手段,錯誤延長肌體壽命的階段。

其次,我們講到了,對於死亡,我們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家屬,其實又做得太多。因為過度的醫療干預,會讓病人在生命的終點時充滿了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體現在身體被插管、按壓、開刀等等方面,還體現在心理願望的無法滿足,自我需求無法實現等。最終,不僅是病人痛苦,病人的家屬也陷入無盡痛苦中。

最後,我們講到了,在醫療發展的三個階段中,人們對於死亡方式的選擇上是如何變化的,什麼樣的醫患關係才能夠不僅給病人提供最好的技術支持,還能夠提供心靈的撫慰。最後,作者認為,在生命的盡頭,如果死亡無可避免的時候,坦然地接受,問問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不想發生的是什麼,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才是和這個世界最好的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