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澳學者:孔子學院並非中國“祕密工具”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道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11月29日發表澳大利亞麥考裡大學學者基蘭·唐納利和金聖榮(音)的文章稱,從孔子學院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來看,它們並非中國的“秘密工具”。

文章開篇寫道,近年來澳大利亞與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之間的交往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孔子學院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儘管有許多針對孔子學院的指控,但幾乎沒什麼人仔細審視孔子學院的組織結構。

文章認為,應該相信孔子學院。孔子學院是非營利性機構,負責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中國政府對這些機構施加秘密影響的空間很小。

文章稱,有一些來自澳大利亞政府和民間的聲音表示擔心孔子學院帶來的所謂負面影響。但文章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中國政府對孔子學院的影響力——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微乎其微。這一點從孔子學院在澳大利亞的所有權結構、資金來源、運作和管理來看都是顯而易見的。

文章指出,孔子學院的運作方式比人們想象中的更加非集權化。與法語聯盟或歌德學院(它們完全是由本國政府出資和經營的文化交流組織)不同,每一所孔子學院都是以合作的方式來運作的。合作主體包括孔子學院總部(中國國家漢辦)、某個東道主的地方教育機構和一個提供支持的中國教育機構(兩者通常都是大學)。

文章介紹,漢辦並不對這些孔子學院發揮直接的組織作用,但確實為其提供最低限度的行政支持、教學資源、財務監督,以及一定的經費。它們的管理權則移交給由主辦機構和與之合作的中國大學組成的董事會,雙方在董事會的成員人數大致相當。

漢辦向孔子學院提供培訓和語言教師。但由於全球對中文學習的需求巨大以及缺乏具備恰當資質的教師,大多數工作人員是在當地僱用的。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孔子學院都根據當地具體情況來開展或外包自己的教學計劃及資源。

文章最後寫道,很多涉及中國個人和組織的公開批評明顯缺乏證據。事實上,這種批評難免被斥為種族主義,是對中國和澳大利亞華人採取的雙重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