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電視連續劇《慶餘年》一開播就緊緊地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追劇。它之所以如此大火,除了演員的陣容強大以外,還因為它製作精良。先不說大處的房屋樓宇、宮殿庭院了,就從女演員們頭髮上的金銀飾品來看,也是別有洞天,無一不精美絕倫。讓我們在看電視劇的同時,還能欣賞到古樸又新穎的飾品,當真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長公主的頭飾有金有銀。她佩戴金飾時,彰顯著她的富貴與霸氣,正好點綴出長公主的氣勢與心機;她佩戴典雅的銀飾時,則顯得溫婉許多。這些飾品的變化,可能也是為了配合角色的心理變化而做出的安排吧。無論這些飾品是金還是銀,它們都呈現出了精湛的工藝。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在各個朝代,都有一個專屬部門為宮廷裡的皇帝皇后及嬪妃們製作首飾:

漢朝的織室、尚方、主衣局;隋朝時的尚衣局;北齊的主衣局;唐代的司珍房;宋代的尚衣庫;明代的尚衣監;清代內務府的銀作局。

而長公主佩戴的那些漂亮的髮飾,相關的歷史是這樣的: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 我國古代宮廷首飾“花絲鑲嵌”的相關歷史

北京是我國元、明、清三代的都城。當時的能工巧匠都彙集在官府的金銀器作坊中,日復一日地鑽研技藝,不計成本只求精美。“金絲細過髮絲,金片薄如輕紗”這是宮廷中專享的千年技藝——燕京八絕裡最繁複的手工藝。

燕京八絕,是指: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 製作工藝

花絲鑲嵌技藝也叫細金工藝,這門技藝在我國曆史超過3000年。狹義地說,是指傳統金銀器製作中的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廣義地說,就是製作金銀器所需要的全部手工技藝。將貴金屬拉成極細的絲,然後通過各種技法構成作品的技藝就是花絲最典型的做法了。

作為一門源於宮廷的傳統手工技藝,花絲鑲嵌所用的材料貴、工價高、技術水平要求高、難度也大。《新唐書·百官志》有記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指的是花絲鑲嵌工匠在上崗前都要經過官府金銀作坊的長期培訓,而時間則最少需要4年。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傳統的北京花絲鑲嵌器物涵蓋的種類很多,但基本都分為兩大類:一是實用品,稱作“件活”,包括首飾。二是陳設品,即“擺件”。

花絲鑲嵌從設計到完成需要二十多道工序,每兩道工序之間都絲絲相扣,不能出一點偏差。

這二十多道工序是:設計、製圖、塑形、制胎、制絲、花絲造型、鏨刻、燒藍、攢焊、鍍金、壓亮、鑲嵌、配座、包裝。這些工序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且合作者之間必須要有充分的瞭解。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 我們來看看其中一些工序:

花絲

花絲就是把一塊金屬變成細絲再構成各種圖案的過程,它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來實現。

鏨刻

鏨刻也叫鏨花,是用鏨子在金屬器物表面上敲出劃痕構成紋樣。傳統工匠們所用的鏨子基本是根據紋路、樣式的需要自己磨製而成的。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鑲嵌

傳統的鑲嵌技藝要求做工嚴絲合縫、恰到好處,如建築中的隼牟結構一般。

燒藍

燒藍是在掐好的花絲紋樣中均勻填上釉料做點綴裝飾,豐富作品的色彩。燒藍技藝與景泰藍相似但所用的釉料不同,且燒藍釉料只能燒製在銀器表面。

早期花絲鑲嵌首飾中多用“點翠”技法來增添色彩,也就是將翠鳥色彩鮮豔的羽毛鑲嵌在金屬圖案的底座上。但隨著翠鳥的減少,燒藍從清代中後期出現開始逐漸受到工匠們的青睞。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 古代女子的首飾通常包括這些:

笄(jī):在古代,姑娘們個個都是長髮及腰,所以必須用飾品來固定髮髻。從周代開始,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後、結婚之前要完成笄禮,一般是15歲;如果是大齡未婚的姑娘,最遲也要在20歲前舉行笄禮。

笄的材質有許多,達官顯貴們一般都用金笄、玉笄。而平民老百姓們大多使用骨笄、木笄。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簪(zān):簪的由“笄”發展而來的,後來所有綰髻的首飾都可以稱為“簪”。在古代,簪除了作為首飾外,還象徵著尊嚴。皇帝高興時,會把簪賞賜給后妃或大臣,而罪犯是沒有資格佩戴簪的。若是皇后、妃子們犯了錯,也都必須將簪退還給皇上。

在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通常用獸骨來加工成簪。漢朝開始,就出現了象牙簪和玉簪,有的還會在簪上鑲嵌綠松石。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到了唐宋元時期,簪的材質就更多了,金簪、銀簪、玉簪等等不一而足。並且,簪的製作工藝也有了進步,簪頭有植物和動物形狀,都有富貴吉祥的寓意。

清朝時期,皇家喜歡東珠,所以格格、福晉們都首選東珠作為髮簪材料。並且,在工藝上也更加精湛了。宮廷中的匠人們,還會在簪的鏤空處鑲嵌上翡翠、碧璽、珍珠等材料,來作飾品的枝葉或花瓣。

釵:簪是單股的髮飾,而釵是雙股的髮飾。因此,釵也被古人用作男女之間的定情物或表示思念之情。通常,在夫妻即將分別的時候,女子就會將頭髮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送與對方,一半留著,期盼對方能睹物思人,不離不棄。釵的造型非常豐富,其中的鳳釵是貴族女子佩戴。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華勝:通常製作成花草的形狀,佩戴在髮髻上或者額前。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品,是方便平時撓癢癢、剔除發垢的。為了使用方便,古代女子就會把篦子插在頭髮中。篦子一般是金、銀、玉石等名貴材料製作而成。

從魏晉時期開始,女子就有佩戴篦子的習慣了。到了唐朝則更加盛行。

到了晚唐時期,則流行頭上佩戴許多支篦子。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 關於鳳釵的詩詞文化

鳳釵因為用於女子頭上,因此也叫“釵頭鳳”。後來古代文人把“釵頭鳳”寫進了《擷芳詞》這闕詞中,

風搖盪,雨濛茸,翠條柔弱花頭重。春衫窄,香肌溼。記得年時,共伊曾摘。
都如夢,何曾共,可憐孤似釵頭鳳。關山隔,晚雲碧,燕兒來也,又無消息。

南宋時的陸游便將這個詞牌名更名為《釵頭鳳》。相傳,陸游在沈園無意間與前妻唐婉相逢,一時心緒難平,便在沈園的圍牆上,題寫了這闕《釵頭鳳·紅酥手》,被廣為流傳。

《慶餘年》中,冷美人長公主喜歡的那些金銀頭飾,承載著多少歷史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此詞悲涼傷感,用詞精煉,能使讀者被作者的情緒所打動。作者描寫了與原配唐婉被母親強行分開後,對唐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無情現實的無力抗擊的無奈心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不知朋友們對古代的首飾製作工藝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補充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