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本文攝影師無數次涉足廢棄之境,在她的鏡頭下,你會看到一個彷彿“人類滅絕後的美國”;如果人死後會去殯儀館,而在她的鏡頭下,你甚至會看到一座“死去的殯儀館”又將去向何方;今天,她又去到了肺結核病人曾聚集過的廢棄療養院,這裡的荒蕪與冷僻,仿若非典過後的“小湯山”。那些被人類廢棄後的領域,大自然慷慨且迫不及待地將其收回。在她的眼中,這種迴歸後的結果並不恐怖,而是廣義的悽美、是一種難言的靜謐與深邃,也是她所熱愛。

撰文、攝影:然潘

“……肺結核仍然是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之一,2017年有1000萬人得了肺結核,160萬人因肺結核死掉……”

完成這次拍攝後,

當我收到來自同一個網友

再次發來“肺結核致死”的私信之後,

我把她拉黑了。


循著溼潤且無人的小路,鐵門緊鎖的地方,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廢棄結核病醫院。

2019年6月的某個清晨,太陽尚未升起,剛結束了一場小雨的鐵青色天空中仍然烏雲密佈, 我和朋友徒步兩小時終於抵達了這個陷落於密林深處、廢棄近三十年的肺結核醫院。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眼看著另一場雨伴隨夏日清晨的山風說來就來,我們趕快翻過鐵柵欄,鑽進那幾棟外表層層剝落、看上去搖搖欲墜的磚紅色肺結核病院樓。

這座佔地近120公頃、共有15棟不同建築的肺結核醫院,建於1910年,選址在紐約州西部偏僻的“綠肺”區域。即使在醫院全盛時期,此處周圍也是森林密佈,以期通過大自然清潔的空氣來“浣洗”患者感染肺部,並提高人類自身的免疫力。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療養院以當年美國南方莊園為藍本,除了正常的病房和病樓,其中最大的建築為患者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共四層,每層均有開放式陽臺,並配有愛奧尼克式立柱,目的在於能讓患者處於較高處露天休息,這也是當年治療該疾病的建議之一。由於醫學的進步,肺結核不再需要如此耗時耗力的治療方案,這座建築於1991年徹底關閉,廢棄至今。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我們抵達時,天花板層層脫落,地板只剩下支撐結構的地皮;當年最輝煌的活動中心也早已被青苔覆蓋,外圍的希臘風格立柱被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深深侵蝕;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湖藍色的穹頂一點一點爛掉,鑲嵌於上的金色穹頂或許無法等到下一個十年便會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關門大吉僅三十年,這片建築除了陳舊的空氣和老化的石棉之外,什麼都沒有。大自然已經開始回收失地:密佈在建築之間的植被,不斷試圖鑽進房內的草籽和灌木,和寄居於建築內部的小動物們,都在提醒我們,人類文明只是一個暫時的過渡,建築一旦從社會中剝離,被自然吞沒只是個時間問題。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我在一道室外防火梯上狹路相逢了一隻覓食剛剛結束、手捧不知什麼果實、正小心翼翼上樓的小浣熊。當時它瞪著兩隻眼睛看我,似乎在判斷我下一步是給它讓路,還是繼續往前走;只有三五秒,這個驚喜的會面最終結束於我試圖拿相機打算拍下它,而它卻丟下食物轉身狂奔。


醫院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呈圓形,走廊也都彎曲成一個奇怪的弧度。朋友給我科普,這類彎曲的走廊在上世紀初建成的醫院中非常流行,一則這種弧度使得病床不可置於走廊之中;另外,由於這種弧度,從某個較高的建築中可以一眼看到不同走廊是否有人,甚至可以站在走廊上看到多個病房內的情況,使監視和管理相對容易。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當我把在此處拍攝的照片發在網上之後,雖然不少人驚歎於湖藍色穹頂和金色彩繪玻璃的美貌,也有不少人在下面留言:

“肺結核是人類殺手,

我祝你不死於自己的好奇心”;

“小心肺結核病毒!”;

“如果你三個月還沒開始咯血,

那你真是太幸運了!”;

“建議樓主趕緊去醫院報到”等等留言......

肺結核,這個號稱“白色瘟疫”的死神,曾肆虐歐亞大陸幾千年,直到1944年鏈黴素發明之前一直被視為絕症。歐洲的結核病是在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化大生產導致工廠工人大量集中,結核病可飛沫傳播,所以在底層勞動人民之中迅速爆發,既而波及整個社會。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晚期肺結核患者的X光胸片:雙肺感染均以白色箭頭標記,而空腔的形成則以黑色箭頭標記。

在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發現之前,對付肺結核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大自然療法:去到溫暖或海拔略高的地帶,呼吸新鮮空氣、增強營養,以期提高自身免疫力。所以在當時,眾多以治療結核病為目的的“療養院(sanatorium)”在全球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但是這種間接療法的治癒率還不到25%,死亡率很高;同時,這種療養院往往耗資巨大,只有有錢有閒的貴族才能得到治療,所以,這類近乎於荒唐可笑的治療方案,雖在缺少肺結核有效治療藥物的19-20世紀享有盛譽,但也使肺結核一度成為人人自危的絕症。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被肺結核摧殘後的肺部插圖

(圖源維基百科,供圖:Robert Carswell)

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人們逐漸開始採用人工氣胸、人工氣腹、胸廓改形術等萎陷療法,使得治癒率提高到40%,這個數字也不理想。

終於,1944年鏈黴素問世,接著,1949年對氨柳酸、1952年異煙肼、1965年利福平相繼問世,使得治癒率提高到90%,開闢了肺結核治療的新紀元。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1940年美國預防結核病海報

到今天,肺結核早已不是絕症,卡介苗已普遍推廣,即使沒有注射卡介苗,大部分人通過治療,很快便能痊癒。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網站上,肺結核被標註為“可防可控”,世衛組織也將其標註為“可防可治”。然而,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仍將其定為和SARS和AIDS同等級別的乙類傳染病,比它更嚴重的甲類傳染病只有兩種:鼠疫和霍亂。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雖然結核病已經在人類的控制下呈下降趨勢,但近些年又有重新回爐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耐藥性患者的增加,2017年全球約有55.8萬利福平耐藥新發病例,其中有82%是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同時,結核病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頭號殺手,在2017年因結核病去世的160萬人中,有30萬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另外,一些肺結核的症狀,如咳嗽、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較為輕微,一方面可能會延誤就醫,另一方面可能會傳播給他人。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電子顯微照片的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病的病原菌叫做結核分枝桿菌,無法通過無生命物體傳播,粘附在空氣塵埃中的結核菌可以保持傳染性8-10天;依據環境不同,結核菌在體外可存活8個月到4、5年不等。雖然乍看上去這種病原菌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大,但從一所1960年開始就不再接收肺結核病患、1991年廢棄至今的肺結核療養院中,能感染上肺結核的想法,也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面對網上蜂擁而至的評論,我從一開始試圖科普並貼上維基百科鏈接,到後來一笑置之,再到最後,看著那位不停私信並試圖說服我的網友,實在是隻好拉黑了之。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而這所廢棄的肺結核療養院,雖然在廢棄的三十年間,曾有許多基金會和志願者試圖或重建、或修復、或作為歷史遺產保存,但這些抗爭最後均以失敗告終。2017年底紐約政府發表的一份11頁的評估中提及,醫院所佔土地價值約88萬美元,但建築物的拆除耗資則需380萬到1460萬美元不等。如果新的業主想修復並重新使用此處,則需要大約1560萬至1800萬美元。


從此處回來之後, 和幾個也曾去過這裡的朋友聊天,大家無不感嘆這個建築群的巨大和美麗。但無論我們有多麼希望看到此處被修復,這個曾經美輪美奐到令人瞠目結舌的肺結核醫院都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即將在自然的侵吞之中逐層坍塌,而那個宛若舊日夢幻的湖藍色穹頂和金色彩繪玻璃,也最終如泡如影,漸漸破碎。

這是美國版“小湯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