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譯製片不會消失 特色聲音仍受追捧

排片少?不好看?走向沒落?……人們一面懷念過去譯製片動聽的聲音,一面指摘著如今譯製片的種種不足。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特聘研究員餘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講述中國譯製片簡史的同時表示,雖然譯製片已難以恢復昔日輝煌,但尋找特色聲音或許是助其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


70年前開始的中國聲音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20多個華僑在海外譯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難忘》,這部影片已經做到了初步對口型。”餘泳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後,是配以幻燈小字幕、說明書,或者解說員現場解說。最時髦的是找英文流利的大學女生擔任“譯意風小姐”,現場同步翻譯,繪聲繪色地播講劇情和對白。


長春、北京和上海是新中國老牌的譯製片生產基地。餘泳說,1949年公映的蘇聯影片《一個普通的戰士》,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的袁乃晨擔任譯製導演,袁乃晨也因此被稱為“新中國譯製片之父”。此後兩年的時間裡,30餘部譯製片的產量,將影響力傳播到了全國。1949年冬,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剛剛成立,組長陳敘一接到要完成10部電影翻譯的任務,開啟了上海譯製片的輝煌時代。


譯製片不會消失 特色聲音仍受追捧


“五十年代開始,從完全引進蘇聯電影,擴展到了亞、非、拉、歐諸國,還在1960年引進了美國故事片《社會中堅》。”餘泳說,這些電影甚至從各方面影響著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比如高爾基的三部曲;保爾·柯察金和丹娘是那時中國青年心中的偶像;《百萬英鎊》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迷倒大批中國觀眾;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茲之歌》傳唱至今……


譯製片不會消失 特色聲音仍受追捧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大量的“內參片”成為少數人的特權,上譯、長影、八一廠先後都接受了譯製“內參片”的任務。1977年,中國譯製電影也隨之迎來了嶄新的春天,大師、名導、明星的作品層出不窮。尤其是上譯廠,大量的高質量譯製片讓很多配音演員成為幾代中國人記憶中的最美聲音。


譯製片不會消失 特色聲音仍受追捧


1994年以後,國家每年引進進口分賬大片逐年增長,已達到每年百部。北京譯製片異軍突起,開創譯製片的製片人制度,全員市場聘用。餘泳說,在60多年的時間裡,一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2000多部影片通過譯製人的努力,呈現給了好幾代觀眾精彩的世界影像和美麗的中國聲音。


錯誤頻出是因過程“大縮水”


在2010年前後,無論電影和電視配音的譯製片都開始遇冷,“不少一二線城市的電影院線已經基本不排配音版的譯製片。”餘泳說,集體懷舊的同時對“現實”諸多批評。


“原因是多方面的。”餘泳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大量錄像帶從各種渠道進入,到現在網絡下載的原聲影視作品,觀眾已經逐步開始習慣看“原片”。其中不少譯製的版本,從字幕到配音質量低劣,口型對不上、字幕翻譯編輯都存在問題,這就拉低了整體水平。餘泳說,這些劣質譯製片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各個電視臺。同時,隨著英語課程的普遍開設,老師們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原片來提高聽力、加強口語訓練,也起到了相當的推動作用。“我做過一個調查,現在進電影院看電影的平均年齡是21.9歲。”中老年人認為票價和電影題材都不適合自己,所以影院從觀眾角度、收益、方便程度出發,排片也自然是原聲片要大大超過“國語版”了。


從片方來說,有時候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發行方給片方的譯製時間只有一週左右,這包括翻譯和配音在內。而傳統的翻譯、潤色、校對、裝填、排戲、肯詞、校正、補錄等,餘泳說,一般譯製劇本,需要10天左右,配音要4天,混錄要3天,“18到20天是一個正常的時間範疇”,但現在,很多環節被精簡或忽略。“這就直接導致了各種翻譯硬傷頻頻出現。”從“從業者”方面來說,一邊是大批藝術家退休,新生代卻面臨著行業待遇、內部管理、薪金差別等問題,“很多譯製片從業者紛紛轉行,其中就有張涵予、黃渤、郝蕾、徐光宇等。”同時“譯製片的製片人制度,有時也帶來參差不齊的配音隊伍。”一系列問題都導致了譯製片難以再現昔日輝煌。


“漢化”時代和尋找好聲音的機遇


譯製片會不會完全從市場上退出?餘泳的回答是,肯定不會。首先,譯製片本身就包括了劇本的翻譯,對於絕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聽原音還是要看字幕的。”一些外國電影製作公司已開始注重“漢化”,“包括迪斯尼在內,很多特效字幕已經完全是漢字。”餘泳說,在電影《空中營救》中,觀眾已經能看到,電影中手機互相發信息已經是漢字,“這些都是在中國引進前就做好的‘漢化’效果。”


其實從動畫片的受眾群體來說,漢語配音也會保持一個相當的量,餘泳說,這些都是譯製片的機遇。一些動畫片請聲音有特色的人或明星來配音,“尋找聲音明星是觀影的一大樂趣,只要角色聲音貼合人物,觀眾越看越愛看。”餘泳說,現在的譯製片缺少個性聲音,“總結以往經驗,這也是譯製片輝煌時的作品讓現在的年輕觀眾看,他們也覺得能接受的原因。”


譯製片不會消失 特色聲音仍受追捧


“業內有一大批年輕的配音演員,但還需要各種各樣的個性聲音。”餘泳認為,尋找到辨識度高的個性聲音,或可讓譯製片配音走出困境,“不管是之前長影頻道全國率先推出《聲名大震》海選配音演員,還是《聲臨其境》欄目對於配音的展示,這都說明觀眾對於配音的認可。”餘泳希望,節目最後別隻變成明星秀,而是真正找到適合譯製片和中國影視劇的各種好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