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趙榆

在藝術品市場火熱的今天,“迴流文物”儼然已經成為拍賣場上的熟面孔。這些流失的珍貴文物,到底是怎樣“回家”的呢?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米芾 研山銘

2002年中貿聖佳拍賣會中,被國家文物局以2999萬元定向夠回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就近年的部分流失文物迴流實例來看,迴流主要包括捐贈、追索、回購三種方式。

捐贈,即個人或企業將其所藏或購買的流失文物捐贈給國家或國內文博機構等永久收藏。如上海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中有一萬一千件來自民間捐贈;圓明園獸首中的豬首、馬首是由澳門企業家何鴻燊捐贈;河北靈壽縣幽居寺被盜的北齊釋迦牟尼佛頭由臺灣星雲大師捐贈,入藏河北博物院;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將《絲路山水地圖》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筆者以為,企業和個人將自己購回的文物捐贈給國家或借給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展覽和研究這種愛國行為,值得國家支持和鼓勵。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絲路山水地圖 局部 現藏故宮博物院

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可通過跨國法律訴訟、雙邊或多邊協議返還等法律途徑解決,亦可通過外交途徑申請贖回、國家或個人自行購回和捐贈收回。中國積極加入保護文化遺產的相關國際公約,如《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等重要公約,亦為中國追索流失文物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外,中國還與意大利、印度、希臘、埃及等十國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出境文物的政府雙邊協定。國外亦有類似的成功追索案例,如文物流失情況與中國較為類似的埃及,已成功從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追回了大量流失文物,僅2010年3月,便通過艱苦談判從英國倫敦大學追回兩萬五千件文物。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的數量達到164萬件。加之民間藏品,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可能超過1000萬件。直到近20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內文物收藏的興起,海外文物迴流的形勢才得以出現。據統計,目前通過拍賣形式迴流中國的文物將近10萬件。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王獻之 中秋帖 局部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王詢 伯遠帖 局部

因此,目前回購是海外文物迴流的重要途徑。例如1951年,周恩來總理聽說“三希堂”中的二帖,即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詢的《伯遠帖》,被抵押在香港銀行的期限已到,急需購回時,雖然當時國家外匯極度困難,但仍然撥出了48萬港元,派文物局長王冶秋偕同徐森玉、馬衡購回,最後將其撥交故宮博物院入藏,才使後人能夠欣賞到完整的《三希堂》法帖。2000年,圓明園流出的12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猴首、虎首以及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分別現身蘇富比和佳士得,大眾和媒體紛紛表達了對此事的關注和對拍賣行的憤慨,中國國家文物局分別致函蘇富比和佳士得,要求其停止在香港公開拍賣圓明園流失文物。然而蘇富比和佳士得對此不予理睬,最終牛首、猴首、虎首被中國保利集團以3000萬港元競購回國,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則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1900萬港元購得。自此,以12生肖銅像為代表的圓明園流散物品,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海外拍場,並且身價節節拔高,屢創天價神話。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清乾隆 圓明園虎首銅像 保利藝術博物館2000年購回

現藏保利藝術博物館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清乾隆 圓明園猴首銅像 保利藝術博物館2000年購回

現藏保利藝術博物館

2009年,鼠首和兔首現身法國拍場,均以1400萬歐元成交。從1985年馬首銅像售價1500美元,到鼠首和兔首銅像分別拍出1400萬歐元,圓明園獸首銅像24年漲了1.2萬倍。對此,有的人對獸首“國寶”地位產生了質疑,認為它們只是用金銅做成的清代水龍頭,相較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並無太大的文物價值,在拍場能賣出如此高價,只是其“圓明園”的標籤勾起了大眾的愛國情懷,是民族情緒被商業利用的結果。但筆者認為,圓明園獸首具有特殊的含義,很容易勾起人們的愛國情懷,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極具政治內涵和歷史內涵,應讓其儘早“回家”。

趙榆:文物追索是較捐贈和回購更合理有效的文物迴流方式

清乾隆款 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

2000年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1900萬港元購回 現藏首都博物館

數量眾多與價格高昂的雙重因素,註定回購只能是杯水車薪,且市面上流通拍賣的文物,絕大部分是私藏品,而博物館、研究機構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物,幾無可能在市面上流通拍賣。因此,筆者以為追索是較回贈、回購更合理有效的迴流方式,亦是中國和大多數學者提倡的唯一合理方式,但也是最為困難的方式。

文物流失海外的既成事實已然無法改變,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慘痛教訓。在短期難以實現大規模流失文物迴流的當下,在努力開展迴流工作的同時,堅決聯合多方部門及力量,嚴格控制現有的國內文物非法流失海外,或許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