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說起重慶這座城,最近幾年可謂是風風光光的火了一把。但深入人們心裡的除了“現實版千與千尋”洪崖洞、穿樓而過的軌道交通二號線李子壩站、俯瞰全山城夜景的“南山一棵樹”觀景臺這些新欣景點外,其他的或許就連一個地道的“老重慶”也不知其為何物的老城景點好似被遺忘。而作為母城的渝中,又恰好還保留著為數不多的原汁原味的地道山城風味。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母城渝中裡的那些“遺蹟”,品一品這其中之味!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軌道6號線在頭上轟隆隆的掠過,仰頭望去,這座上層過車,下層通軌道交通的大橋就是東水門大橋。因為洪崖洞,人們熟知了千廝門大橋,因為橋身的樣式幾乎一摸一樣的,所以千廝門大橋和東水門大橋被戲稱姊妹橋,而東水門大橋的曝光率卻遠遠比不上千廝門大橋。我們今天就要從東水門大橋橋下,一處依山而建的古建築開始走起,這就是湖廣會館。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湖廣會館又稱禹王廟,與南濱路隔江而望。是舊時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會之所。這裡的建築既沿襲了江南一帶的典型風格,又融合了巴渝傳統的山城特點,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些沉寂三百多年的老建築,不知看過多少繁華與滄桑,經歷了多少輝煌與落魄。還記得我小時候就聽婆婆講起她的祖籍不是重慶,而是在福建,據她的先輩說是因為湖廣填四川,她們才移民到重慶。至於湖廣為什麼要填四川,婆婆只說一句,張獻忠殺光了人。後來考察這段歷史,卻有張獻忠殺人一事,但是否屠光了城另有其說。但就因為這個事,重慶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移民城市,全國多個省市地區的人口開始轉移到這裡,紮根發芽。而重慶掌故里,也有不少關於這段歷史的傳說,其中楊柳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而這些掌故就像這座城的靈魂,讓其不僅外在健碩,思想更是豐滿!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湖廣會館內有許多人形蠟像,這也更好的向人們展現了三百多年前這裡的人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我們老重慶人生活的樣子。每一個蠟像群都有自己的故事,你看著這些假人,感覺自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他們是這座城的縮影,我們也許可以從文字考證出老重慶的點滴,但比起蠟像就沒有那麼生動直接了。他們不會說話,但傳遞給遊客的內容卻是萬語千言。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以下是一組市井生活的蠟像看看!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東水門大橋橫跨長江,在橋下還有隱秘頗深的東水門,它一動不動的佇立在這裡,繁華與破敗彙集在這裡,這或許是山城蛻變的最好見證。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距會館不遠,我們還能看到“重慶城門”人和門。人和門是重慶九開八閉十七門中的閉門。據介紹,人和門剛被發現的時候,周邊環境很惡劣,緊鄰下水道,經常有汙水溢出,很多人都不敢去靠近。隨著後來文物保護工作得深入開展,大家對此事重視後,人和門慢慢得到了恢復,才有我們今天所見的尊重。很感嘆,歷史就是一種回憶,它是我們長輩甚至說是人類文化的回憶!馬克思曾經這麼來評價為什麼人類在面對古代舊時的文化,明知道那些文明比起當下有巨大差距,卻還是持有一種欣賞態度去對待。“當你暮年時,回憶童年時,即使是那些傻傻的往事,也能讓你欣慰的露出微笑,並甜到心底。”這就是歷史對於每個人的意義!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說起今日繁華,那必定非解放碑莫屬,但殊不知在百年前,白象街的熱鬧場面堪比今日的解放碑。白象街位於渝中的東南部,隱匿於下半城的老建築之間。這裡曾遍佈洋行、錢莊,也是重慶最早的“洋房”出處。可謂是老重慶的核心經濟中心。而現在的白象街更多的是像經歷一生澎湃後,靜謐的守候在這裡,與世無爭,靜默存在。有種“落葉歸根”之感。周邊高樓林立,白象街就被緊緊包裹在這裡面。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或許,你可以在淺裡茶社小坐休憩,沏一壺茶,品味老街的味道,又或許,你可以在九開八閉的閉門----人和門前撫摸這沉甸甸的歷史。一條老街承載一個城市的記憶,成都的寬窄巷子、北京的南鑼鼓巷,而重慶,就是這交織著回憶與現實的白象街。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說來遺憾,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現代發展的潮流中,時代發展與歷史人文的衝擊這是人們經久不衰的矛盾。魯祖廟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片解放碑最後的淨土彷彿也要成為下一個“十八梯”,消逝於現代文明之中。魯祖廟大興整改,街道兩旁到處都是鮮紅的“徵”,這讓人看來不免有點扎心。這個建於1911年,生於繁華藏於市井的魯祖廟將被“煥然一新”,成為熱鬧繁華的新生代名詞。那簡陋卻人情味十足的理髮店、那昏暗燈光下搖搖欲墜的雜貨鋪、那高聲討價還價的攤檔……好像就要“不久於人世”。去魯祖社戲聽一段說書人的飽經滄桑吧,去火鍋店燙一次地道的重慶火鍋吧,去環球集市淘一淘那些專屬重慶的回憶吧,去趁著魯祖廟還在,別步了“十八梯”的遺憾。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其後我們在魯祖廟品嚐了號稱有口不帶澀,身不帶味的古法老火鍋。所謂古法,我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食材做出火鍋本身,而不是靠什麼添加劑去加味加料。當我們步入店鋪,靠近食桌,大家都不自覺的打了個噴嚏,確實從鍋底透露出濃郁且味正的花椒香味。對於文化的講究不僅在美食,更是一種飲食文化。以前的重慶人吃了東西,必少不了聽書一場,追求的不僅腸胃安逸,更要耳目同享。在這家火鍋店下面還有個說書場,而請到的說書人,聽說是一萬一場的名角!可謂讓我們大開眼界!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亂花漸欲迷人眼,母城渝中的繁華使得重慶這座時尚都市更是為人嚮往。但我想“老重慶”心裡更多的是隻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被現代文明漸漸摒棄的遺留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渝中母城,50年前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在這裡,如今年輕人卻少有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