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暗訪國產VS進口電影對罵群:到底誰才是“辣雞”?

文| 佚名

6月8號,被高溫壓抑良久的人們終於爆發了,整個世界也散發著濃濃的戰火氣息。

不是高考生起義了,也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這一場戰火的起源誕生於“群”,發酵於“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對罵”和“互噴”。對罵雙方diss的理由也是無所不包。大到“南北互罵群”“男女對罵群”,小到“吃香菜不吃香菜互噴群”“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對噴群”,網友們極盡所能探索著自己無邊的想象力。

作為一名電影從業者,昨天我也有幸加入到一個“國產VS進口電影對罵群”。觀戰一天後,在群內激烈戰火的薰陶下,本人也深切感受到,目前國內觀眾對國產和進口電影的群情激憤。而且,在“對罵”的過程中,群內也碰撞出很多頗值得玩味的觀點與話題。

接下來,本人便通過昨天暗訪的情況,為大家整理出群友對於當下電影行業發表的一系列觀點,看一下這一場有關“電影”的戰役,到底誰勝誰負,哪一方又是所謂群裡反覆提到的“辣雞”。

國產片最大的問題是不用心

用心,確實是電影創作者首先要具備的一點。但電影創作如果單憑“用心”二字,也不一定就能做出一部口碑+票房通吃的電影。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而且,試問哪位創作者不想拍出一部觀眾受歡迎的電影,但當下市場,所謂“一本正經拍爛片”的現象也比比皆是。對市場分析不到位,專業能力不及格等等都是制約創作者的瓶頸,這些,顯然也不能僅靠“用心”就能彌補。

國產電影拉低了中國人的審美觀

相比於拉低國人審美觀的說法,影響國人三觀或許描述地更加準確和客觀。雖然是藝術化的產物,但以反映生活為主要表現目的的電影,也會或多或少對觀眾的三觀施與一定影響,使其在不經意間接受電影傳遞的價值觀念。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就拿近年來氾濫的“前任”電影為例,雖然這類電影的票房體量都普遍較高,也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定的話題度,但錯誤的價值觀傳遞也是網友對這類電影常有的評價。因此,對於創作者來說,利用電影實現自我表達欲的同時,也不應該忘了電影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輸出。

片商不識貨,還是觀眾不識貨?

談到進口片,有群友表示,負責引進工作的國內片商根本“不識貨”,因此總是引進一些爛片,搶佔國內市場份額。也有群友表示,是看多了國產電影的國內觀眾“不識貨”。但識貨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片商選擇引進的電影,首先要考慮的是影片能否有票房回收,如此在口碑上的考量便會退居二線。而對於大部分國內觀眾來說,看電影其實僅僅就是一個娛樂行為,電影好壞的標準也只是簡單的好看和不好看之分,真正有電影情懷、有明確電影觀念,以及能關注到電影層次高低的圈內人,畢竟還是少數。如此,識貨的定位也只是一個狹窄化的外界臆想概念。

爛片是不是電影?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本以為閉著眼就能回答出的問題,竟然也在群裡產生了碰撞。但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爛片也是電影的現實。電影的界定並不取決於內容,而更多是外在形式,即便有的群友並不想讓爛片玷汙了本就稀缺的好電影。

門檻最低的是導演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在電影行業,准入門檻最低的確實是導演。你可以不懂市場、不懂劇本、不懂拍攝,只要你想拍,有資金支持,都可以做導演、拍電影。但電影質量如何就不敢恭維了。當下,也有很多從演員、作家等行業跨界來做導演的現象存在。但不管哪種情況,導演真正的門檻其實是在門裡,只有真正能拍出好作品的導演才是觀眾最信服的。

國產電影的質量取決於是否分級?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建立分級制度,是國內電影行業一直在呼籲的。分級制度對於電影市場的發展無疑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若像群友所說,“國產電影不好看應該怪不分級”,卻有失偏頗。分級只能是作用於電影的上映階段,對於前期創作的質量問題,卻並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此,何來分級決定電影質量一說呢?

國產保護月和分級對國產電影好還是不好

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形成,實質上也恰好說明了進口電影對國產電影是存在威脅的。如果有一天國產電影可以強大到秒殺進口電影,或許保護月這一不成文的說辭也就自動消失了。但在目前國產電影尚未發展成熟的時刻,保護月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而關於分級,將不同級別的電影給適合的人看,在筆者看來,確實是有必要的。分級後,觀影人次便是第一個潛在上升的因素。

不少國產電影都屬於口水電影

目前,國產電影當中的口水電影確實佔據了一大部分,正如群友所說,“幾個段子拼湊在一起,加點拖沓的內容,就開始上線撈錢”。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但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國內市場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熟,觀眾的觀影水平也逐漸提升,想通過拍電影來牟利在當下也越來越難實現。相反,越來越多的優質電影開始得到應有的回報,比如《戰狼2》《二十二》,市場正在給有匠心的電影人以超額獎勵。

進口電影太高級,文化入侵+精神鴉片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國產電影和進口電影的差距一直被觀眾所“津津樂道”,“對罵群”裡,也出現了這樣一張有關中美電影內容的對比圖。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科技、未來、自由……美國影視主旋律確實都帶有強烈的文化感,而反觀國內影視主旋律,則 “小家子氣十足”。雖然圖片有著很強的戲謔性,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影視作品的狹隘。但如此就上升至文化入侵的高度,難免有點誇大其詞。

而且電影文化入侵的說法其實一直被討論著,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有人真的認同入侵的說法,那就將國產電影發展光大吧,當國人都被國產電影所傳遞的價值觀包圍的時候,進口電影也就自然沒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

到底哪一地域的電影最“辣雞”?

本以為此群就是一個“國產電影diss進口電影”的群,沒想到,竟然有群友幾乎將所有地域的電影都diss了一遍。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日本電影除了動漫還是動漫”“韓國電影全是犯罪分子”“香港電影都是同一撥人”“中國電影都是拍給底層人看的”“非洲電影沒膽量在國內上映”“中東電影搞種族歧視”……可以說,罵的一點也不真誠。

其實仔細來看,不管是上面帶有明顯吐槽性質的“地域黑”,還是前面群友發表的觀點,大家都只是在單純洩憤,為了罵而罵,從而排解自己不知何處得來的怨氣。而對於這場辯論真正的主題——國產電影or進口電影,到底誰更勝一籌的問題,則很少有理性的對待者。

其實“對罵”的產生髮酵本來就帶有很強的娛樂性,群友們也都是單純的湊熱鬧,來一場精神洩憤和洗禮而已,畢竟“對罵”也要有儀式感,如果上綱上線,就很無趣了。

注:目前“對罵群”已經升級為“吐槽群”,自我整治,停止戰火,友好吐槽,共同為電影發展獻計獻策。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暗访国产VS进口电影对骂群:到底谁才是“辣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