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硅和鍺是位於銀、鋁等導體和石英、陶瓷等絕緣體之間,用於製造半導體器件的原材料,具有一定電阻率。不同的物質其產生的不同電阻率是由於可移動的電子量不同引起的。這種可移動電子叫“自由電子”。一般我們把可以通過向其摻入雜質來改變自由電子的數量,並可控制電流動的物質稱為半導體。

根據電流流動的構造,可將半導體分為N型和P型兩類。

半導體的電流流通原理

(1) N型半導體

圖1是在硅晶體中摻入雜質磷(P)元素的概要圖。磷原子持有的5個價電子中4個和硅(Si)原子一樣,通過共價鍵,與鄰接原子緊密結合。剩下1個價電子不發生共價鍵,而是根據室溫高低成為自由電子。這個自由電子將旁邊的價電子趕出,取代它的位置,而原有價電子變為自由電子,再將旁邊的其他價電子趕出。通過這樣的重複過程,使自由電子不斷移動從而形成電流。由電子作為載流子(輸送電流)的半導體稱為“N型半導體”。施主原子的電子不足時,帶正電荷。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1 N型半導體結構

(2) P型半導體

圖2是在硅晶體中摻入雜質硼元素的概要圖。硼元素具有3個價電子,與硅相比少1個價電子。鄰接硅原子中的價電子通過微量熱能變為自由電子,被受主原子吸收。被吸收的價電子的原有位置稱為空穴,進一步吸收鄰接硅原子中的價電子。通過這個重複過程, 空穴移動,產生電流。由空穴作為載流子的半導體稱為“P型半導體”。受主原子的電子過多,因而帶負電荷。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2 P型半導體結構

二極管為單向傳導的電子器件

二極管是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形成的,構造簡單。P型和N型結界面周圍,各個載流子擴散並結合,從而出現了不存在載流子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裡,帶電的雜質形成勢壘電場,通過阻止載流子擴散阻礙結合。我們將這個不存在載流子的勢壘電場稱為耗盡層。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3 PN結二極管的結構

在二極管的兩端,P型區域外加正電壓,N型區外加負電壓,向耗盡層變窄的方向上加入能量,則載流子極易向兩邊漂移,再次產生複合,因複合而消失的載流子被外加電壓的電流補給,形成定向電流。與此相反,當在P型區域外加負電壓,N型區外加正電壓時,向載流子被電極吸引的方向上加入能量,則耗盡層變寬,電流幾乎不再流動。上述電流單向流動即為二極管的基本原理—整流作用。易於電流流動的方向稱為正向,不易電流流動的方向稱為反向。

二極管的電壓電流特性

二極管的電壓電流特性如圖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正向,如不外加一定程度電壓,電流還是不會流動的。硅二極管所需外加電壓為0.7~0.8V,肖特基二極管約為0.2V,發光二極管(LED )為2~5V以上,能讓電流正向流動。在反向上外加一定電壓時,也可突然產生電流,這種現象稱之為擊穿。擊穿電壓幾乎不受電流影響,因此常用做定電壓源。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4 二極管的電壓電流特性

電子電路的基本元件(最早投入使用的固體有源元件)

晶體管(為避免與下文中的FET產生混淆,也可稱之為雙極型晶體管)是P型半導體和N型半 導體相互疊加,呈三明治夾層構造的元件。根據疊加順序不同,可分為NPN型和PNP型兩類。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5 NPN 晶體管概要圖

以NPN型晶體管(圖5)為例,我們來看一下工作原理。

基區・發射區和二極管結構相同。在此外加正向電壓(0.7V左右)產生基極電流(IB)。大量自由電子從發射區流入基區,基區複合的載流子少於發射區擴散出來的,則自由電子剩餘。剩餘自由電子被集電極上外加的E2吸引。發射區擴散的載流子數量為複合載流子數量的10~數百倍,用此比率擴大IB,產生集電極電流(IC)。如IB為0時,發射區無載流子擴散,則IC也為0。也就是說,基區・發射區之間的正向電流IB可以控制基區・發射區之間的電流IC。這種特性適用於放大器和開關,構成電子電路的基本元件。通過組合這種晶體管可形成較為複雜的電子電路。

晶體管的開關工作

晶體管可得到大於基極電流幾倍的集電極電流。集電極電流與基極電流的比率稱之為直流電流放大率(HFE),比率約為100~700。如圖6所示電路中,IN上外加電壓為0V時,基極無電流,集電極也無電流產生,因此RL無電流通過,OUT上輸出電壓為12V。相反,在基區・發射區之間外加一定強度電壓(一般外加電壓0.7V以上電壓),則基極有電流通過,產生hFE倍的集電極電流。但實際通過的電流,因負荷電阻RL的存在,(12V-Vce-sat(飽和電壓))/RL受到限制。由於該開關電路的驅動電流很大,所以,常常被用在用MCU和邏輯IC等芯片不能直接驅動的控制場合,比如功率LED、繼電器和DC電機等的控制。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6 晶體管的開關工作


實現集成化的貢獻者

FET(Filed Effect Transistor:場效應晶體管)大致可分為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和結型兩類。特別是MOS型FET(MOSFET),與上述雙極型晶體管相比,其平面型結構以及相鄰同類元件間干擾極小,基本上無需分離使用,因易於集成化、細微化且低功耗,因此是IC和LSI中必不可少的元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MOS型FET的工作原理。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7 N型MOSFET概要圖

圖7是N型MOSFET概要圖。G被稱為“柵”極,G下面是作為絕緣體的氧化膜,源極S和漏極D夾住柵極。柵極與源極之間電壓為0V時,N型半導體構成的源極和漏極之間夾入P型半導體,形成反向結合,形成絕緣。也就是說,源極和漏極之間無電流通過。

當在柵極上外加電壓時,自由電子被吸引到柵極下方。源極和漏極之間自由電子增多,電流容易通過。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向柵極外加電壓,來控制源漏極之間的電流。

其主要被用於開關電路及放大電路。當柵極上外加的電壓穩定不變時,源漏極間電流也穩定,因此可用作定電壓源。

柵極下面的電流通道為N型時稱為N型MOSFET,柵極下面的電流通道為P型時P型MOSFET。

數字電路的基本要素CMOS

CMOS(Complementary MOS)如圖8所示,是一種互補型連接的MOSFET。採用此種電路結構時,無論是IN電壓為0V,還是VCC的情況,只有一方的MOSFET為ON。因此從VCC到GND基本上無電流通過,可用於構成功耗極低的理想電路。現在的LSI和IC基本上都是由這種CMOS構成的。

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質 - 半導體

圖8 CMO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