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糜小濤,男,生於1969年3月,中共黨員,西鄉縣人大機關派駐峽口鎮文溪村第一書記。從機關幹部到駐村第一書記,他迅速實現角色轉變,以務實作風打開工作局面。面對文溪村道路等基礎設施薄弱,他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幹部群眾改善基礎設施,3年來,在他的帶領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拓寬機耕路3.5公里、硬化水泥路2.2公里、完成通組水泥路5.7公里,實現了通組水泥路全覆蓋,同時,又新建攔水壩2處、便民橋2座、沿公路栽植櫻花樹3000餘株,爭取到太陽能20盞,文溪村也成為全縣第一家實現戶戶通硬化路的貧困村。面對村上無產業困局,他帶領大家發展茶業、壯大集體經濟,成立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僅2017年實現收入30餘萬元,年底為貧困戶分紅6.89萬元;他待群眾如親人,常常噓寒問暖,特別是對於家庭條件特殊的貧困戶,他更是密切關注,伸出援手。他無暇照顧上高中的兒子,還說服妻子為村互助合作社當財務。2018年被評為全市“優秀第一書記”,2019年被評為漢中市“最美系列人物”

一條條水泥路在山間蜿蜒盤旋,如一條玉帶直通村民門前;一片片長勢喜人的茶園如一片片綠毯在山間此起彼伏,成為村民們寄予厚望的“綠色銀行”;一排排移民安置房整齊美觀,訴說著今日山鄉村民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夜幕降臨,道路兩旁路燈亮起,將在新建廣場上跳著廣場舞的人們幸福的臉龐照亮……這美好的一幕幕場景,恐怕讓你不相信,你已置身於離縣城30公里外的峽口鎮文溪村。而令這個山村這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離不開一個人背後大量的付出,這個人就是糜小濤,西鄉縣人大機關派駐峽口鎮文溪村第一書記。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從城裡人到“文溪人”


“糜書記,進來喝口水吧?”“糜書記,一會中午來我家吃飯!”在文溪村村組道路上,看見糜小濤,許多村民熱情地和他打著招呼,糜小濤趕忙和鄉親們打招呼。回想起4年來駐文溪村的日子,糜小濤不禁有些感慨。

從小在縣城長大,上學、生活在縣城,參加工作一直在縣人大機關,從未有過農村工作生活經歷的他,2015年單位派到文溪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剛來時,看著眼前村民破舊的住房、村上簡陋的辦公條件,加之他是回民,不方便到村民家中搭夥,村委會沒有廚房,只能自己準備電飯鍋、電磁爐做飯,有時村上事情一多,沒有時間做飯,本來不吃方便麵的他也只能用方便麵將就,糜小濤不禁萌生了駐村期滿後早點回去的想法,而許多村民也對這個不熟悉農村的城裡機關幹部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

2016年元月,就在回單位的期盼中,等來的卻是文溪村第一書記的任職文件,當時的他心裡五味雜陳。當時,他任職第一書記的消息傳到了村上,村支書(兼村主任)鄧武高興地給他打電話,說本來還擔心你駐村時間到了就走了,你一走我還不習慣,遇到事情沒人商量。這下好了,咱們又可以搭夥為老百姓辦實事了。領導的囑託、村上的真情,村民的樸實,他備受感動,再也說不出打退堂鼓的話了。這些都堅定了他要繼續幹下去、而且要幹好的信心和決心。

面對這種狀況,他把入戶走訪摸實情作為工作的突破口,白天與村組幹部挨家挨戶走訪調查,詳細瞭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分析致貧原因,掌握髮展願望,晚上回村分類整理,形成脫貧攻堅一手資料。到現在,挨家挨戶走了多少遍、去了多少次已經無法統計,但全村三百多戶,哪家叫什麼、住哪裡、家裡什麼情況他卻瞭然於胸,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文溪村民,他人在文溪村,心也融入了這片土地。在走訪中、在與村班子的磨合中,贏得了群眾和村幹部的認可,打開了扶貧工作的局面。

在擔任文溪村第一書記的幾年裡,他人也變瘦了、皮膚曬黑了、頭髮也白了。從剛開始駐村,先坐公共汽車到鎮上,再找車到村上,現在一到鎮上,只要遇到騎車或開車的村民,都會主動接上他送到村上。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糜小濤(右二)帶領群眾修建通組道路


打通“攔路虎”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在文溪村,路更是群眾的老大難。單說六組,該組位於馬營電站堰頭位置,是該村最遠的一個組,多年來,由於沒有通水泥路,村民出行主要借用一米多寬的堰渠坎,稍不注意就會出事,許多群眾走這裡都是提醒吊膽。雖然村組也多次想過修路的事,但苦於找不到資金門路,讓村民集資,村民覺得堰渠坎還能過,不願意出錢。重新規劃的路坡大、彎急,修建難度大,修路還要佔用村民的茶園和林地,群眾意見不統一,就這樣修路的事情就一直擱置下來,六組群眾對此意見很大。

為解決這一難題,糜小濤及時給單位領導彙報,多方面協調、爭取交通項目,另一方面藉助自己在村上良好的群眾基礎,組織群眾召開院落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支持,就這樣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硬是開挖出一條1.47公里的新路。通路那天,村民李彩蘭說,我活了七十多歲,做夢也沒想到我們組能把這條路修通。以此為契機,3年來,在人大辦和鎮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村拓寬機耕路3.5公里、硬化水泥路2.2公里、完成通組水泥路5.7公里,實現了通組水泥路全覆蓋。同時,又新建攔水壩2處、便民橋2座、沿公路栽植櫻花樹3000餘株,通過同縣路燈管理處聯繫爭取到太陽能20盞。文溪村也成為全縣第一家實現戶戶通硬化路的貧困村。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帶領幹部幫助貧困戶排除房屋安全隱患


拓寬產業致富路


“產業發展不跟上,穩定脫貧沒指望。”文溪村前幾年有茶園1600餘畝、人均達到1.2畝,但這麼大的茶園面積,每畝茶園只能收入一、二千元,與相鄰的江塝等村畝均收益四、五千元相比差距很大。村上利用原來的學校建了一個小規模的“一茗香”茶葉加工廠,但滿足不了村上茶葉加工的需求,茶葉對群眾增收作用不明顯。面對這一狀況,他與村“兩委”班子共同分析認為,村上茶葉產業效益不好,主要是茶園沒管護好、產量低,加工水平又不高,市場沒銷路,群眾得不到實惠。為了能提高種茶效益,必須下功夫組織群眾加強茶園管護,定期修剪、鋤草、施肥,把茶園當莊稼務,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水平,拓寬市場銷路。為此,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協調下,主動聯繫蒼山茶葉有限公司結對幫扶,多次與該公司座談,2016年6月,村“一茗香”茶廠同該公司簽訂黑毛茶收購協議,茶農鮮葉由過去的只採一季春茶,延長到夏秋茶都收購,農戶採摘鮮葉增加了4個月時間,茶農收益增加了一倍多,當年全村僅茶葉一項增收58.56萬元,戶均增收6500元。隨著村上茶園投產面積增多,經積極爭取、多方協調,村集體再新建茶葉加工廠一個,目前已生產綠茶3萬多斤、茯茶20多噸,年產值預計可達90餘萬元。

2017年,在借鑑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組建了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同時,找到從事多年建築業、懂技術有能力的村民嶽榮慶,請他協助村集體,組建由本村村民、貧困戶組成的村集體施工隊,承接本鎮轄區內30萬元以下的議標工程項目,僅2017年承擔村內外建設項目4個,實現收入30餘萬元,年底為貧困戶分紅6.89萬元。扶貧互助合作社的建成運營,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民務工也增加了工資收入,貧困戶還得到了現金分紅,實現了多方共贏,也真正開始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新思路、新起點。2017年,文溪村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


真心換真情

文溪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多,留下來的多是留守老人、孩子婦女這些弱勢群體。作為第一書記,鄉親們的冷暖,糜小濤時刻掛念在心。一年夏天,因驟降暴雨,排洪渠淤,致山水順勢而下衝進了八組貧困戶楊先文家中。聞此危情,糜小濤放下手中的碗筷,立即帶領“四支隊伍”成員前往。八組坡大溝深,大雨傾盆,車輛行至半道無法前行,他帶著一行人踏著泥濘,沿著陡峭的山坡步行到受災現場,立即投入緊張的挖渠、清淤、排洪、搶險工作。糜小濤始終戰鬥在搶險第一線,搶險結束後,楊先文動情地說:“糜書記,太感謝你們了!”


糜小濤:群眾脫貧追夢路上的“領路人”

帶領村組幹部排除暴雨隱患

村民譚雪梅丈夫意外去世,兩個女兒都在上學。針對家裡勞動力單薄、女兒需要照顧的實際,他與譚雪梅商量,確定了發展茶園、養蜂產業,目前家裡發展茶園3畝,投產1.5畝,年收入4500元,養中鋒5箱,年收入1000餘元,協調幫扶企業給她贈送了2頭仔豬,又爭取到村公益性崗位一個,家庭收入有了保障,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和盼頭。大女兒上高中,因家庭變故性格內向,每到週末女兒一回家,糜書記都會到家中找她談心,詢問生活、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導,鼓勵她好好學習,立志向、定目標,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並挑選一套比較實用的學習資料送給她,幫助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譚雪梅逢人便說,以前女兒不願與人交流,但糜書記的話她聽,現在變化很大,願意與人交流了,還能主動做家務幫我。

在農村,紅白喜事是村民們的大事。駐村期間,糜小濤堅持喜事慶賀送祝福,喪事關懷送慰問,貧困戶孟香英、陳心友、陳幫清去世,糜小濤白天忙工作,晚上都要到其家中“坐夜”,同家屬聊家常,瞭解後事處理中的困難,幫助解決,靈前敬支香,親屬送上安慰話,與前來守靈的遠親近鄰拉家常,村民們都願意同他坐在一起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他聽到了許多平時聽不到的話,瞭解到了平時瞭解不到的情況,也能體會到廣大村民對他的那份真摯的感情。曾擔任過多年老村長的陳心國,緊緊拉著他的手說:“我們村鄧書記(村支部書記)到這裡來,我相信,但我從未想到,糜書記您還能來參加我哥的喪事,我代表我們全家感謝您!”

這樣的事其實還有很多,這一件件事,將糜小濤和鄉親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糜小濤,也日漸成為鄉親們的“主心骨”、“知心人”。


最愧對家人


對待工作,糜小濤盡職盡責,迎得了文溪村廣大村民的讚譽,而對於家庭,糜小濤唯有愧疚。

2016年被任命為文溪村第一書記時,兒子正在讀初中,妻子開著一家服裝店,一天忙的夠嗆,一家老小都需要糜小濤照顧。當糜小濤和妻子商量到村當第一書記的事時,妻子頗不同意。組織的重託、村上幹部和群眾們的期待,使糜小濤狠了狠心走了。

兒子在漢一中上高中,沒有時間照顧。經常週末他先與兒子聯繫好,等兒子回家才抽時間匆匆回去同兒子聊一聊、談談心,有時甚至一兩個月見不到一面。一次兒子患病,村上有事他走不開,只能等到週末工作忙完後,從村上直接趕到到學校看看兒子,第二天一早又返回村上。兒子高考填報志願也沒能抽出時間一起研究。雖然一心撲在工作上,對兒子照顧很少,但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從沒有過怨言。他的付出努力也無形中影響著兒子,身教重於言傳,兒子也懂得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什麼是認真負責的態度。

因為工作,糜小濤不能給開服裝店的妻子搭把手,加之兒子上高中需要照顧,無奈中妻子關了服裝店,每年損失四五萬元。但三年多來,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的辛苦,不僅影響了兒子,妻子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從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後來無奈的默認,到最後主動參與。

村互助資金協會成立時,因村上沒有財務人員,剛好妻子懂財務,他哄妻子說,我們峽口有個天池,雲霧繚繞,風景很美,你來村上我帶你去轉轉,妻子信以為真,來後看到他沒白沒黑忙碌的身影,聽到群眾“糜書記糜書記”的熱情招呼,妻子終於理解了,這麼多年的心結打開了。當他提出讓她幫忙做互助資金協會賬務時,二話不說幫忙建立會計賬目,還主動教村文書如何做賬。妻子駐村一週後,村互助資金協會賬務建起來了,也把村文書教會了,可天池的事情她卻忘了,直到現在也沒時間兌現帶妻子去天池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