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評論:“醫療控費”需要精準測算精當操作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保基金支出壓力將越來越大,醫保基金“收少支多”將成為常態。應當研究在適當時候劃轉國企收益、土地出讓金等國有資本充實醫保基金,以此減少醫保控費壓力,避免醫保控費用力過度而影響基本醫療服務的規模和水平。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隨著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向深水區推進,擴大按病種收費覆蓋面、嚴控醫療費用增幅、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等將成為醫改重頭戲。按照國家衛健委的要求,各地已完成對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的階段性總結評估,今年將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重點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繼續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並將控費指標細化分解到每家醫院。

“醫療控費”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而備受社會輿論關切。去年底,多地傳出公立醫院“嚴控醫療費、停用部分耗材”的消息,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國家衛健委有關專家表示,藥價虛高、耗材價格虛高是導致“看病貴”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醫保管理部門實施按床日、按病種、總額預付等控制性綜合付費方式,要求醫院在保證醫療質量的情況下主動控費,旨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在此過程中,“突擊控費”只是少數地方的個別醫院所為,並非普遍現象。

2015年10月原國家衛計委、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關於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若干意見》,2016年6月原國家衛計委印發《關於儘快確定醫療費用增長幅度的通知》,2017年7月原國家衛計委辦公廳、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等印發《醫用耗材專項整治活動方案》,對醫保控費相關工作進行具體部署。在此語境下,有關專家認為“突擊控費”只是少數地方的個別現象,而不是全國範圍內的普遍現象,這一結論應當是可靠的。儘管如此,這些個別現象也應當引起各地衛生部門、醫保機構和公立醫院的高度警惕。

少數地方個別醫院“突擊控費”,既有醫院方面操作不當等原因,也可能有醫保機構測算不夠精準的原因。從醫保機構方面分析,醫療保險本身體現“大數法則”,即參保人數越多,風險分散程度就越大,醫保基金風險就越小。近年來我國醫保參保人數越來越多,覆蓋面越來越大,按說醫保基金的風險應當越來越小,使用效率應當越來越高。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前一兩年參保人員就醫、醫保基金收支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總結,對當年及未來一兩年國民健康趨勢、參保人員就醫和醫保基金收支等進行大數據分析預測,以此制定更加科學精準、切實可行的醫保控費目標。

從醫院方面看,需要在縱向和橫向進行更加精準的測算,醫保控費才能進行更精當的操作。就縱向而言,醫院控費重點要放在平時,應當在醫保機構指導和監督下,把控費目標在年初、年中、年底各階段進行科學分解調節,避免“忽松忽緊”“前松後緊”和“突擊控費”。就“人頭”而言,需要對單個患者及其所患病種進行更細化的大數據統計測算,把控費目標更加精準地落實到單個患者或具體病種。

在下一步深化醫改過程中,還需要從兩方面大力優化醫保基金收支環境。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切斷藥品、耗材、檢查項目與醫生收入的關聯,同時加大公共財政投入,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保障醫務人員獲得優厚薪酬待遇,從而遏制醫院和醫生的逐利動機,提高醫院和醫生依法依規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的積極性,避免醫保控費產生“逼著醫院和醫生通過其他環節盈利”的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保基金支出壓力將越來越大,醫保基金“收少支多”將成為常態,醫保控費的壓力也將不斷加大。醫保控費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益,避免人為浪費,而不能是為了絕對確保醫保基金“收多支少”。為此,應當研究在適當時候劃轉國企收益、土地出讓金等國有資本充實醫保基金,以此減少醫保控費壓力,避免醫保控費用力過度而影響基本醫療服務的規模和水平,避免減損居民的衛生健康獲得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