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生娃,生娃……最近的輿論場,快被這個話題給佔領了。隨著

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的危險疊加,導致人口結構發生了很難逆轉的改變。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張車偉表示,中國的生育率下降太快,要徹底放開生育限制——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往前兩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也是國家大事——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從沒哪個時期,國家對老百姓的夫妻生活如此關心過。但從生育數據來看,年輕人就是不想生。各種鼓勵生育的聲音,換來的也多是輿情反彈。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原因其實很簡單,觀念變了,新生代的年輕人更願意放飛自我,而非被子女給牢牢捆綁。

當然,更重要的是物質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對自由和品質生活的追求,壓倒了傳宗接代的工具思維。

越來越多獨立青年女性,在經濟自主後,有了跟催生的婆婆說不的底氣。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當然對廣大年輕人來說,除了觀念的變化,還有個很現實的難題,生不起!就算生的起,也未必養得起!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去年央視《消費主張》節目,曾經對生二胎的成本,有過一次簡單梳理。一個北京家庭產婦,從孕前檢查、孕期採購到剖腹產,再到孩子出生後的月嫂開銷,最少得4萬元!

而且,這還只是生育這一環節,孩子0到2.5歲時,才是最燒錢的階段。保姆、奶粉、尿不溼、早教用品等等,每一項都是不菲開銷。接受央視採訪的那個北京家庭,7年的二孩養育支出達到了驚人的260萬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這個標準未必有代表性,不過對奉行“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國家長而言,很少還會選擇窮養放養的模式。支付能力低的家庭,也會傾盡全力,讓孩子少吃苦受罪,為他們挑選優質昂貴的國際小學,報補習班、夏令營,或者出國留學。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此前有一篇《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幼兒園》

的文章很火。階層鄙視鏈的蔓延,幼兒園都無法倖免,其背後是家長的普遍焦慮。為了讓孩子有更高的起點,和上游階層的孩子做同學,提升社交圈層的層次,家長們會拼命買一套學區房。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哪怕收入殷實的中產們,拿完首付,再背上三十年的還貸壓力,不會有太多財力和精力生育二胎,一場大病也足以將他們打回原形。所以,這幾年中產焦慮成了時髦的話題,未必是他們矯情,而是生活成本,尤其是子女的養育成本,隨時可能讓他們階層下墜。

至於金字塔底端最廣大的底層群體,看著階層板結化的現實,以及優質教育資源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他們在生孩子之前,恐怕也會思量再三,對生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畢竟,高考是為數不多的晉升通道,而這個通道的起跑線,早已慢慢遠離了窮人。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今天的年輕人,已經錯過了福利分房、單位管生老病死的年代。當年遍地的託兒所,已經全都消失不見,獨生家庭的上班族,照看子女都成了巨大難題。

這年代誰都是理性經濟人。隨著傳宗接代的社會功能減弱,年輕人在懷孕之前,會有一個理性的算計,生還是不生,不再是一個政策許可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很私人的經濟學難題。

媒體: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怎麼看?

所以,哪怕人口學者講了一大堆道理,但這些基於社會經濟的宏大理論,與年輕人有著天然的隔膜。對年輕人來說,生孩子真正成了一件私事,他們要考慮的,未必是為國生娃,而是生孩子這件事,是否會以犧牲生活品質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