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董小姐|中海主席顏建國為什麼「食言」了?

董小姐|中海主席顏建國為什麼「食言」了?


董小姐很久很久沒有寫中海了。


其實,我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只是中海的實質性變化比想象中要慢很多。觀察中海真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需要忍耐,也需要時間去沉澱。


還不熟悉董小姐過去那些中海報道的朋友,請看本文文末的舊文記錄。


呼應下後臺的訴求,董小姐記錄了這段時間以來自己對中海的觀察,文中有不少獨家內幕,而我也發現,中海正走在一條熟悉的迷茫之路上,陷入地產和新業務的矛盾閉環中。


此刻的中海就像一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巨人,更像是一艘鉅艦,它想要奮力轉身,但結果還是朝著固有慣性往前。


在本文中,你將看到以下這些問題的答案:


1,顏建國年初喊出的九個目標是什麼?

2,上半年中海業績完成率為何僅40%?

3,2018年中海各區域內部指標明細。

4,中海商業地產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5,中海的9073投資準則的含義。

6,顏建國最新的業務假想敵是誰?

7,近親繁殖正在殺傷中海麼?


顏建國擔任中國海外發展(0688.HK,下稱中海)董事局主席已近一年半時間。

2018年8月下旬,中海外發布半年報,交出了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幾個核心成績如下:

中海地產上半年銷售額1508億港元,同比增長18.5%;回款1341.2億港元,同比增長16.8%;淨利潤232.2億港元,同比上升7.2%。


截至今年6月底,中海地產持有現金港幣1279.3億元,淨借貸比率28.1%,居於行業最低區間。


1-6月,中海累積新增土地儲備789萬平方米,大多集中在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不過,拿地動作在今年前兩月裡密集爆發。3月之後,中海就逐漸放緩了拿地力度。

以上這些數據還是十分「中海特色」,穩健,保守,小步上升,利潤數字背後暗示了依然強勁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融資優勢。中海地產是中國房地產行業裡影響力最持久的同行學習樣本,過去十餘年其淨利潤率都居於行業首位。

中海的成色和質地不變,但是,如果對比近兩年前,顏建國剛加入中海後許下的雄心壯志,就會發現,預想與現實有差異。

行業裡期待的中海「轉身」,有兩個標誌:

1,中海地產銷售額增速上漲,重返行業第一座次;

2,公司商業地產及創新業務長租公寓、教育、養老、物流百花齊放,成為戰略支點。

這兩點,也是顏建國曾經多次在中海強調的新方向。

董小姐獨家獲悉,在2018年初的中海內部總結會上,顏建國提出了九點明確要求:

中海地產規模要快速增長;

要加強銷售回款和投融資管理;

加強商業地產及其他創新業務拓展;

加快公司轉型升級;

2018年上半年,力保實現全年銷售目標的6至7成。

等等,一共九條。

一年之前,同樣的總結會上,顏建國在內部說,要提升公司的地產業務市場份額和行業地位,但僅僅依靠傳統住宅開發難以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必須提升商業地產開發與運營能力,嘗試新的商業業態。

兩年來,中海管理層每年都強調規模增速、商業及新業務。

但是,截至當前,這些暢想和要求並沒有完全兌現。

年報顯示,2017年,中海地產實現銷售額2320.69億元,規模名列房企第七位,但同比增速10.2%,居於末位。前十名房企增速最快的是融創,同比增長140.33%。

據董小姐獨家瞭解,2018年上半年,中海地產銷售額內部指標完成不到40%。

過去兩年,中海地產業務聚焦在一二線城市,正處在調控靶心,銷售額增速放緩。新業務推進平淡,難有項目落地,這將引發連鎖反應,威脅中海的座次與融資成本優勢。

顏建國為什麼食言了?

這裡有顏建國上任時間太短的因素,有中海地產自身路徑依賴的原因,有調控趨緊、市場高壓的緣故,也體現出中海對新業務的摸索還在交學費。

中海的新業務仰仗地產業務輸血,人員多由地產體系轉化而來,因為「近親繁殖」和體制限制,思維方式少有突破。而各地政府正在將新業務作為拿地籌碼,這是一個矛盾的閉環。

地產無起色,則新業務難持續。可是,要想做好地產業務,更需要新業務能力傍身。

這個困局不僅僅是屬於中海,也屬於它的同行。

轉型困局?

「中海就像一艘航空母艦,非常不好掉頭。」一位中海中層管理者說。

據董小姐瞭解,中海地產2018年的銷售額保底指標近2300億元。但是截至今年7月,中海地產的銷售額不足保底指標的四成。也就是說,下半年銷售額壓力依然較大。

中海地產劃分為五大區域。董小姐獨家獲悉,2018年,中海地產各區域內部銷售額保底指標各不相同。華南區保底銷售指標近608億元,華東區近550億元,華北區近520億元,西部區近350億元,北方區近300億元。

截至今年7月,完成指標最好的是華北區,將近80%,其次是西部區,近60%,之後是華北區、華東區,都約30%,而華南區作為過去中海地產銷售額最大的貢獻來源區域,目前簽約銷售額不足設定目標的20%。

一線與二線城市的嚴密調控正像一張蜘蛛網,套牢了同樣聚焦於此的開發商們。限價、限籤、限售的高壓之下,市場局面刻不容緩。中海歷來圍繞一線與強二線城市佈局,正處在調控的靶心。

除了地產業務表現不達預期,被寄予厚望的商業地產以及其他創新業務也進展緩慢。

2017年6月,中海地產成立創新業務發展部,最早由顏建國親自做負責人,目前則由郭鑫來負責統籌。中海新業務規劃有長租公寓、教育、養老、物流等方向。

中海長租公寓啟動較慢,至今沒有落地項目。

顏建國在中海外2018年半年業績會上說,公司正在建設的長租公寓大部分都是被動持有建設,因買地被搭配而來。今年預計會開出6個項目。但他也表態,長租公寓真正的時機是國家各方面的政策全面出來的時候。

「從商業上來說,可能那時候來做才會更加合理,才是一個可以循環、一個可以大規模做的階段。」顏說。

在教育業務上,目前只有一箇中海學堂在青島開業。養老業務預計會在今年年底有所落地,而物流業務還在研究階段,成果寥寥。

中海高層重視的商業地產,如今項目鋪排也很有限。商業板塊從年初一直在規劃組織架構改革,但截至目前依然沒有完全確定的調整方案。在這個期間,由於業務前進方向不明朗,中海商業地產出走的人不在少數。

一位前中海商業地產人士告訴董小姐,中海商業地產板塊的業務鏈條還沒有梳理清楚,顏建國和副總裁羅亮對商業板塊的管控設想還沒有達成一致,導致推進節奏遲緩,不溫不火。

中海是做傳統住宅業務起家,商業地產雖然早年有項目落地,但一直不是中海體系裡的主流。從去年初開始,中海高層開始強調商業和創新業務。

從這個角度看,商業地產也可以理解成是中海體系裡的新業務領域。

新業務減速帶

中海為什麼要重視傳統住宅業務之外的業務,它們能夠如願以償去緩解當下的地產行業頹勢嗎?

開發商探索創新業務之路,目前走在最前面的是萬科。而萬科之所以熱衷於此,據董小姐瞭解,最早是基於市值管理的考量。

萬科是A股上市公司,新業務能夠給資本市場以想象空間,插上估值的新翅膀。加上萬科意識到,在一線及強二線城市裡,單靠地產開發風險較大,需要強化經營。這些都是創新業務能夠給予的空間。

也有一些開發商是被動投靠了新業務。在一些一線城市,有政府規定,開發商想拿住宅用地就必須配上商業或長租公寓等用地,很多開發商因此開始被動打造新業務運營能力。

中海不同於萬科。中海是H股上市公司,港資估值邏輯和A股不同。早年,中海地產的管理層頻繁往來於香港,他們的治理觀念大量受到香港金融機構的影響,從此確立了中海地產的港資模式。

港資開發商的核心邏輯是吃土地溢價升值的紅利,是在核心地段精耕細作,做高利潤,以此做市值管理。而不是靠新業務描繪未來,博取資本市場歡心。

不同於中國內地對長租公寓的熱情,目前,香港資本市場對長租公寓公司估值有限。而中海要做商業地產,也敵不過老牌港資長實、新鴻基等公司的高估值樣本。

因此,如果想靠商業或創新業務去做高估值,在港資市場,這條路道阻且長。

這是中海做新業務的邏輯不同於許多A股地產同行的背景。

相比之下,中海更傾向於在傳統住宅業務天花板之外,為公司找到另一條業績和利潤的上升通道。

董小姐瞭解到,如今,中海管理層普遍認為中國房地產的住宅業務黃金週期還有十年左右。所以,對於中海,未來5—10年都是轉型期,需要用新業務籌備未來。

董小姐獨家獲悉,也因此,中海地產已經確立了一條“9073”投資準則。意思是,未來5—10年中海90%的資產投資都要用在住宅用地上,7%的投資用於商業地產,包含長租公寓、酒店、寫字樓業態,還有3%的投資放到創新業務上,培育長租公寓、教育、養老和物流產業園。

比例雖小,對於兩年前僅僅專注於住宅業務的中海來說,已經是新突破了。

顏建國及公司高層曾多次強調新業務的重要。但是,在實操過程中,各區域對新業務依然熱情有限,中海做新業務的阻力並不小。

一位中海地產區域人士告訴董小姐,這終究還是礙於公司體制原因。中海是一個利潤驅動型公司,而新業務基本上都需要前期砸錢,中海比較忌諱短期看不到成果的投入。

即使所有人都想改變現狀,但船大難掉頭 ,更何況人心未必很齊。

「在中海,有些人考慮的是寧願不做事,也不要做錯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國企裡尸位素餐者大有人在。」一位中海中層管理者說。

這些都組成了中海新業務進攻之路上的減速帶。

「近親繁殖」限制

在過去近兩年的新業務探索期裡,中海的新業務為什麼進展平緩?開發商做新業務的正確姿勢又應該是什麼?

任何一家開發商都沒必要把一個車輪發明兩遍。

創新業務已經是許多龍頭房企和專業公司都在涉獵的領域,加大社會招聘,去納入新業務對口人才是短期內一家公司將新業務做大的快速路徑。

不過,中海地產做為國企,其薪資在行業中地位並不佔優。這就決定了中海沒辦法進行大規模社會招聘,對同行中的優秀人才吸引力有限。

中海是一家重視校招和內部培養的公司,其晉升邏輯也相對向中海系傾斜。一位中海地區中層告訴董小姐,中海是論資排輩式的企業成長模式,注重自己人,少有空降的領導,但體系裡也有升職很快的。

在中海做新業務的人更來自中海地產業務板塊,屬於體制內創業。他們非常「中海特色」,難免會有人因為泡在地產模式裡太久,欠缺新業務需要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公司裡一幫地產人自己琢磨新業務,就像’近親繁殖’,容易缺少外部思維的挑戰和啟發。」上述前中海中層人士評價說。

這個現象並不是中海所獨有。目前市面上的開發商大多都面臨這一局面,地產人才做新業務,往往拘泥於傳統體系,缺少新想法。區別在於,各家資源投入、激勵和放權力度的不同。

一位地產獵頭告訴董小姐,新業務領域的挖人邏輯是,你最好找那些真正做過並運營過新業務的人,而不是紙上談兵的。

以長租公寓為例。龍湖的長租公寓挖來了魔方公寓的人,那是一家已經全國開店的長租公寓公司。萬科做長租公寓嘗試過挖自如的人,後者正是如今長租公寓領域的資本吸鐵石。

中海的運營管理非常細緻,條條框框多,這有利於成熟的地產業務運轉,但也容易導致各地在嘗試新業務時難以突破。

「就像一個密集的蜘蛛網把地方公司卡的死死的。」上述中海中層人士說。

萬科的新業務拓展走在行業的前面,和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基因也有關係。

老萬科人敢於和領導爭論,儘管做新業務同樣是集團下的硬指令,但地方習慣琢磨方向,集團也給試點空間,這就給了一些新模式、新想法以土壤。

業界人士評價,中海地產的人在行業裡素來有「老黃牛」之稱,執行力度極強,踏實肯幹,卻相對缺乏視野和高度。他們去做新業務,需要擺脫舒適區。

這些都會限制新業務的生根發芽。

主業增長瓶頸

不過,對房地產公司的新業務來說,人才再重要,也沒有背後的資本和資源投入重要。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要去往那些投資收益最多的業務。就算住宅業務下行,它也依然是房地產最賺錢的業務。

相比之下,商業與新業務都是漫長而昂貴的領域,需要資本的耐心,回報週期長,資金佔壓大,不能立馬就摘果實。

一位前中海地產相關人士說,一棟長租公寓一年只收千萬租金,賣房子卻能很快回錢,在這個調控高壓局面下,公司更不願意把資金投給新業務了。

作為新業務的輸血機器,中海的主流地產業務這兩年緩慢爬坡,增速顯現瓶頸。未達管理層預期,也反過來對新業務造成掣肘。

「如果地產銷售目標都完成不了,還談什麼新業務?」上述中海區域人士說。

今年以來,一二線城市的限價令等調控重拳給所有聚焦在此的開發商,都下了一個緊箍咒。

如何破題是當務之急。有的開發商選擇下沉到三四線,尋找新的市場空間。一些A股開發商則轉向鼓吹新業務,討好資本市場,增加融資砝碼。

中海地產的投資重鎮同樣在一二線城市,但它很難像萬科那樣嘗試向三四線滲透,三四線樓市和港資企業土地升值邏輯相悖。此外,中海外體系裡的公司中海宏洋做的就是三四線生意,2018年上半年,其銷售合約額僅284.54億港元。

現在,中海地產就像一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巨人。它實力滿滿,現金充裕,融資條件優異,成本控制能力強,對利潤極致追求,有嚴密的運營管控體系,人才培養體系依然完備,人才工程「海之子」年年更新。

可是,儘管優勢還在,一手好牌,但究竟怎麼打好它們,卻讓中海陷入了糾結和遲疑。

這樣的遲疑,正是因為如今的市場規則已經發生了改變。今天,中海地產不得不面對的硬幣另一面是:行業局勢不明,看不到新的市場空間。公司規模排名後移,傳統業務增長乏力,新業務增量有限。在去攻佔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的路上,中海的地位也在受到衝擊。

一位中海高管告訴董小姐,中海無法想象掉出規模排行榜前十名,一旦如此,多年來維繫的低廉的融資成本也會有不復存在的風險,那會動搖中海賴以生存的根基。

中海地產增速放緩,與大環境息息相關。在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純住宅用地出讓已經越來越少,入局的競爭者越來越多,資金充裕與國企身份也不能輕易拿到土地,這些都在增加中海入場的難度。

加上限價令籠罩,地價高企,售價卻被限制,中海不少項目要麼無法入市銷售,被動等待,要麼不願虧本出售,這些都會影響現金迴流速度。

在南京及周邊,中海曾高價拿下地王,共耗資200多億元,入手9塊土地,如今大多壓在手中。限價之下,各地被套牢的資金還在往上增加。

這也影響了下一步拿地的動力,今年3月以後,中海放緩拿地節奏。3月—5月每月僅購入兩塊地,6月-7月分別拿地6塊,和之前2月拿地15宗反差明顯。

顏建國在中海地產2018年半年業績會上說,房地產市場下半年的行政調控會繼續從緊,現在不少城市還在繼續加碼,放鬆的跡象應該沒有。但是中海還是會主要圍繞在一二線城市,把60個城市公司做深做透。

「在投資方面,我們下一步會採取很審慎、很謹慎的姿態。二季度開始,市場處於焦灼狀態,所以我們減緩了投資的速度,最近幾個月屬於觀察期。」顏建國說。

儘管地產業績增速放緩,但也有中海中層人士評價,在地產下行態勢,同行都難以突破時,中海能夠維持高利潤已經極不容易,算作一種進步。

矛盾閉環

地產頹勢之下,在中國的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地方政府對新業務的興趣正在全面上漲。

其中,產業地產、高科技園區,被視為能夠帶來新興企業及更多稅收,一些二線城市對商業綜合體尚有訴求。

相比之下,中海依然還是那個典型的港資房企,擅做地產住宅大盤,囤地升值,它的業務多元化能力沒有及時跟上各地地方政府的口味變換。

比如,龍湖地產正在依靠商業綜合體在個別二線城市圈地,而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商業綜合體已經過剩,政府對產業更感興趣。中海地產缺少能夠在一二線城市通吃的新業務利器。

「對中海來說,這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悖論,地產業務可持續才有新業務,沒有新業務卻又難做好地產。」上述中海中層管理者說。

地產業務能夠為新業務提供資金,但如今中海看重的一二線城市,更看重開發商的新業務拓展能力,甚至以此作為土地出讓的條件。

新業務能力不精,也將越來越難搶到地產項目。這是包括顏建國在內的中海高層急需思考的問題。

今年以來,顏建國更多出現在公司的投資會上,更在意城市佈局和資金去向。自他執掌中海以來,KPI考核的力度比從前更嚴苛了,業績指標考核和職級、獎金也開始掛鉤,一切更加目標與任務導向。除了利潤、成本之外,他更強調銷售,以及各業務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能力。

據董小姐瞭解,中海正在將華潤置地視為一個參考對象。二者在公司背景、融資條件、公司定位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商業、新業務領域幾乎同時起步。

相比之下,中海地產的資金週轉速度和回報率高於華潤,但華潤的資方更有耐心,公司可以投入較多到商業和健康養老產業。而中海的資方更加務實、鋒利。

「在投資得不到那麼多溢價的時候,中海寧願選擇不拿地 ,也要求穩。」上述中海中層管理者告訴董小姐,中海的關鍵詞一直是穩,從未改變。

如今,對很多開發商來說,這是一個不在沉穩中爆發,就在沉穩中滅亡的時代。

當全行業都處於迷茫期,開發商想要繼續在受限的一、二線城市沉澱,同時去新業務領域突出重圍,並非易事。

對中海而言,新業務仍舊被認為是未來方向,但新業務需要漫長的孵化期,而當務之急是把地產銷售額提上去,保住利潤優勢,贏得喘息機會,再去撕開新業務困局。

PS:關於中海你有哪些不吐不快,我們留言見~

PPS:董小姐是《財經》雜誌記者。此文完整版參見《財經》報道《中海地產創新之困》,作者董文豔。

詳見:創新?中海還是那個中海!

董小姐|中海主席颜建国为什么「食言」了?
董小姐|中海主席颜建国为什么「食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