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先上車,來不及解釋了

先上車,來不及解釋了

扯淡集 No.10

前兩天,有個讀者在後臺問我:

生叔,請問阿爾法和貝塔在股票中式什麼意思?

做投資的人,都喜歡尋找增量。

從增量的來源來看,又可以分為來自內部和外部。

簡單來說,alpha收益代表的就是一家企業它自身創造收益的能力,比如一個行業今年整體增長了10%,龍頭公司增長了30%,這裡的差額就是阿爾法收益。而貝塔代表的是宏觀大環境帶來的收益,人們常說的“風來了,豬都會飛”,又或者“在牛市裡,傻子都能賺錢”,形容的就是beta類的機會。

我和很多人交流過這樣一個話題:你認為決定你的投資收益的,到底是Beta還是Alpha,那個更重要?不同的朋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整體來說,我的朋友圈裡麵價值投資者居多,它們更傾向於投資能夠長期穩定創造Alpha收益的公司,這類公司,我們把它們稱作:白馬股。

而這些努力尋找Alpha的專業人士,都或多或少會淡化Beta的重要性。

那麼,Beta是不是就不重要?

廢話,這個世界上,賺大錢的人,一定都是踩準了大的時代機會。(Beta)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沒有任何專業投資知識的大媽,如果10年前買了上海靜安區的房子,在這10年中幾乎不需要任何努力,更不需要複雜的投資理財理論知識,其複合收益率就足以吊打市場上80%以上的公募、私募基金經理。

從2010-2013年移動互聯網剛剛普及,Iphone在中國的銷量連年翻番的幾年間,但凡是蘋果產業鏈中的股票,持有至今,10倍股比比皆是。

再比如,從我寫公眾號的切身體會來看,如果早兩年開啟這個事業,結果可能天差地別。

事實上,在長週期裡,Alpha可能對專業人士更重要,而Beta才是一個普通人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Beta最大的意義,在於改變微觀投資行為獲勝的概率。

在實務中如何把握住這種beta類的機會呢?

總體原則是三個字:先上車

(反之,對於Alpha類的股票則是應該像集郵一樣的慢慢買)

最直觀的例子,就比如17年的內房股,無論是買恆碧融中的哪一家都是幾十倍的漲幅。18年底的豬肉股,漲幅N倍的既有牧原這樣的行業龍頭,也包括天邦、正邦以及其他彈性巨大的中小公司。

以及今年貫穿全年的5G產業鏈,牛股太多,這裡無須舉例。

再比如,在1.0專欄中,我分別在去年10月31日和12日20日花了大量精力寫的《特斯拉及汽車電子產業鏈》以及《新能源電池產業鏈》。

當時我在一篇文章的文末是這麼說的:

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

在《行業筆記》這個模塊中,生叔只負責前瞻性地去分析大的系統性機會,梳理行業邏輯,並且把產業鏈當中每個節點上可能最好的標的擺到你面前。

在這類文章中,我從不向任何人推薦具體的投資標的,也不對具體的交易細節提供指導(比如什麼時候,什麼價格,買入多少倉位之類的),實際上,也完全沒有這種必要。

凡是beta類的投資機會,背後的核心邏輯才是關鍵,就像回到10年前你準備在上海的中心地段買房,至於具體買在靜安區、浦東新區還是黃浦區,具體到哪條街道,哪個商業區旁邊——根本就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慕然回首,產業鏈當中大多數頭部公司的股價已經漲得“心肝兒疼”。

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
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
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先上车,来不及解释了

今天的扯淡,並不是我有意出來得瑟,而是隻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

不管你是和生叔一樣專門挖掘阿爾法類收益的純粹的,佛系的價值投資者,還是投資的專業能力雖然有限,但具有敏銳的產業嗅覺的投機者。

只有有了足夠的認知,是可以尋找到大機會的!並且,我認為,像這樣的交易機會,在2020年當中還會出現很多!

最後作一個小調查,你同意我說的(其實是上個月在專欄內說的)這次鋰電池產業鏈的超級行情已經正式展開了嘛?

Ps:預告一下: 本週末或者下週初將推送的下一篇文章,我要講商業世界(也是投資世界)中最最重要的底層邏輯,此文也是我最核心的幾篇學術研究成果之一,標題為《生叔第一定律》,敬請期待。

生叔出品,必屬精品。

--------------------我是底線-----------------------

把我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就是最高的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