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炎夏初至,電影圈的盛事只有一件,戛納。

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意料之中,一片好評。而《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的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更是驚豔了國內外的媒體和影評人。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1小時3D長鏡頭、個人風格更顯成熟、製作水準大幅升級,以及,湯唯、詩意、幻夢…

見風就是雨的,從這種狂熱的喧囂聲中,瞧見了激情澎湃的投資方向——

文藝片將成為國內電影產業的下一個風口

上個月,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有人這樣鼓吹。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證據有,比如說,淘票票加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貓眼聯同其它四家企業推出「A.R.T文藝片計劃」。

一個背後是阿里,一個背後是騰訊,行業大佬的一舉一動,任何時候都激勵著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再,還有市場的蓬勃,近600億的大盤,每一種類型電影都可以從中看到機會,文藝片自然也沒有理由被排除在外

這一切,或許,都可以看成文藝片的利好消息。

然而,若要說文藝片會成為風口,不僅短期來看不可能,就算再過上十年、二十年,也還只能是天方夜譚。

究其根本,我們不能像對待其它類型影片一樣對待文藝片這個類型

一部《戰狼2》火了,投資人對主旋律影片趨之若鶩,這可以叫作主旋律動作片的風口。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但對文藝片來說,票房能達到上億規模的少之又少,充其量也就是出現一些以小博大的黑馬,既不足以成就萬人空巷的「現象」,若要模仿,亦很難找到可行的落實渠道。

從盈利和複製的角度講,文藝片有它先天的侷限。

首先,它對觀眾的素養有要求。

儘管很多文藝片以簡陋樸實的面目示人,傳達的是最直接、最切身的情感,然而其結果,卻常常是大部分觀眾對它們並不感冒。

因為更在乎自身表達,文藝片經常打破常規,或多或少地背離了一些電影創作傳統,而這些傳統套路,包括敘事方式和視聽語言,已經被證明可以最大範圍地吸引觀眾。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這一特點,也導致了我們這裡要說的文藝片的第二個侷限,難以模仿和複製。

仍以《戰狼2》為例,雖然「主旋律」並不是一個傳統的類型標籤,但和「公路片」、「西部片」一樣,它包含的類型元素,不僅容易分辨,而且本身就意味著盈利可能。只要運用好類型元素,就可以讓目標受眾走進影院。

文藝片則不可能這樣。

侯孝賢、賈樟柯、畢贛,各有各的風格,你很難從他們的電影中歸結出專屬於文藝片的類型元素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即便退一步,把它們的共同之處說成是類型元素,比如說三個人的電影都比較生活流,這元素也和盈利基本沒什麼關係。

的確有人在模仿侯孝賢,或模仿賈樟柯,可這種模仿,更多保持在美學層面,很少能產生市場方面的功效

實際上,說起盈利來,就連侯孝賢和賈樟柯自己,大概也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經驗,他們的創作出發點不在怎麼盈利上,如果在了,那反倒會妨礙他們拍出傑出的影片。

文藝片未來的機會,大概也就是在細分市場上取得一些有限的成功。

整個盤子變大了,產業水平在不斷上升,不管是創作者的能力,還是細分市場的觀眾數量,都會較以前有所改善。

但這不獨對文藝片有意義,所有類型的影片都會在這種繁榮中受惠。

估計一下,文藝片的預算來源,除了政策或影展扶持,未來可能主要來自於兩種方式。

一是來自阿里、騰訊這樣的行業巨鱷,於他們而言,參投文藝片的製作和放映,更多是一種形象策略,指望文藝片賺錢是不切實際的,但有這方面的動作,可以讓公司的品牌更加熠熠生輝。

二是來自像安樂這樣的公司,或者比如黑鰭,明確的市場定位,儘量控制製作規模,打差異、情懷牌,亦可以讓他們在產業洪流中爭得一席之地。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把文藝片當成一種電影類型去看,其實一直都是值得商榷的。

或者說,在所有的電影類型中,文藝片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聊文藝片,離不開創作者的創作目的。

別的電影,籠統來說就是商業電影,不管拍出來時為了服務觀眾,還是為了賺錢取利,製作它們的意義,更大程度上在於電影之外。

文藝片呢,觀眾多不多,能賺多少錢,雖說也不是全無所謂,但對比而言,不像商業電影那麼看重。

其創作者的初衷,和下棋一樣,更在乎技藝精湛不精湛,有沒有創新,是不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力,努力的成果和意義,顯示在完成作品之內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至於說拍出來觀眾喜不喜歡,能不能獲獎,只能以一種附帶效果的角度去理解,如若不然,真衝著觀眾和獲獎去拍文藝片,不僅會貽笑大方,而且也會傷害影片的創作。

藝術家不是純粹孤立的,他們也需要他人的認可,不過這種認可,在深不在多,行業內的專業判斷,比獲得大量觀眾的稱讚要更為重要。

其實稍微歸納總結一些,就會發現,畢贛新片在戛納的「爆」,也仍然侷限在行業之內和影迷圈

賈樟柯畢贛新片在戛納“大爆”,國產文藝片風口真的要來了嗎

只有創作者、片商、媒體人、影評人、影迷,才關心它,真到了公映的時候,可能也還是逃不掉一個曲高和寡的命運,更遑論製造現象級觀影熱潮了。

文藝片的發展,不靠風口,靠的是單個創作者的才華、洞見、膽魄和努力,有了侯孝賢、賈樟柯、畢贛,之後便會有千千萬萬創作者受到他們的激勵和滋養。

畢贛只是一個特例,他並不預示什麼產業風向,也不指引某個市場潮流,儘管他已然成為一面旗幟,但這面旗幟的舞蕩,和產業、和市場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