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襄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類起源、國家起源、黃河文化起源都在這裡有重要物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的根祖地之一。馳中外的“丁村人”十萬年前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被譽為華夏先祖的堯帝五千年前在這裡建國立都,興業安邦。襄陵因晉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系古晉國都,因汾河流經得名。1954年因襄陵、汾城兩縣合併為襄汾縣。

丁村遺址

襄汾縣丁村遺址—早在10萬年前,馳名中外的“丁村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孕育了燦爛的黃河文化。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襄汾縣丁村遺址。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城南4公里處,村內遺存有明、清時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國北方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築群。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丁村剪紙文化是襄汾縣的漢族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古陶寺遺址

襄汾縣陶寺遺址,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在陶寺遺址時期中國就已經進入文明階段,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從夏王朝開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山西陶寺遺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國”。而之所以確定該遺址為最早的“中國”,是因為在考古項目中“圭尺”的出現,來確立了地中的標誌,由此證明該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邦國——“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陶寺觀象臺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遺址,比位於英格蘭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巨石陣早了近500年。而史前陶寺人據此制定的歷法,是當時世界已知最縝密的太陽曆法,代表著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直接源頭。觀象臺的發現同時也證明了《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性。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汾城鎮

地處襄汾縣城西南16公里處,唐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由古城遷於此,名為太平縣,由於歷朝的建設,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築,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總面積大約為二萬平方米,(以鼓樓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為城隍廟、文廟、明倫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牆等)。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香嚴禪院

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間(公元一三〇八年),重修於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陽一帶著名的佛教道場。此寺院原建築金碧輝煌,佈局合理,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經樓,東西兩邊為配殿及廂房。寺內佛像雕塑藝術精湛,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由於年久失修,幾經戰亂,寺院已是斷垣殘壁。民國年間,山門、大雄寶殿等幾座殿堂,不幸毀於一場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畫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毀、被盜,曾經一夜之間盜走天王殿六尊頭像,所以簷殘壁頺,破敗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興嘆。現僅存天王殿與千佛殿兩座殿堂,但也搖搖欲墜。為了保護國家文物,重振古剎雄風,恢復昔日的風采。二〇〇一年再次修復後,香嚴禪院面目一新。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普淨寺

位於襄汾縣趙康鎮史威村南側,又稱南史寺,在侯馬、襄汾、新絳三縣(市)交界處,佔地面積5624平方米,建築面 積818.77平方米,現存為元明時期建建築群,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淨寺坐北向南,山門上掛“普淨寺”金字豎匾。步入山門,只見“哼”、“哈”二金剛峙立兩側,剛勁雄壯,威嚴肅穆。據說這“哼”、“哈”二將一個叫鄭倫,一個叫陳奇,原本都是商紂王的大將,後來“哼”將鄭倫歸順了周朝,周滅商以後,姜子牙歸國封神,特封鄭倫、陳奇二將鎮守佛祖山門。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城隍廟

創建於明烘武二年,建築面積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門、過亭舞臺、獻亭、大殿、鐘鼓樓二樓及西廡組成,屋面琉璃構件保存完整。正脊與垂脊魚龍變化,花鳥怪獸,仙人彩馬,五顏六色,光彩奪目,不失為明代琉璃佳作。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文廟

建築面積為6千平方米,始建於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復,它主要建築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與鄉賢祠,東西兩廡,月臺、大成殿、藏經樓、崇聖祠組成。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明倫廟

創建於元代,面積283平方米,現做碑林使用,內收藏幾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齊隋唐造像碑碣和書法碑碣等。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鼓樓

位於十字街中心,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存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於民國重修,十字歇山重簷樓閣式建築,通高約15米左右,底座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兩層,下層周砌女兒牆,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牆,四面開門,內部以木梯登二層。二層置木欄杆,可遠眺四方,上下兩層以斗拱承托出簷和翼角。外觀威嚴而華麗。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關帝廟

位於小東門內街北,座東向西,建於元大德四年(1300年),現存大殿,面積為196平方米,面闊五間,懸山頂,琉璃瓦布頂,宏偉壯觀,大殿保存完整。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社稷廟

位於南關石坡北側,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清嘉慶、道光年重修。現存有:獻殿、大殿 、鍾、樓二樓,東西兩廡,它的木雕與彩繪精巧細膩,美觀大方,實為雕刻藝術中的精華。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洪濟橋

位於南關石坡下,東西向:橋身為石砌單券單孔拱橋,券頂雕吐水龍首,橋上東西縱向建橋廊五間,木石結構、單簷歇山頂,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橋上建有橋廊五間,清乾隆年間將橋廊木柱易為石柱,民國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龍澍峪

位於襄汾縣縣城西北的呂梁山支脈姑射山中,佔地約30平方公里,距縣城23公里。龍澍峪自然風光秀麗,古代建築各具千秋,古老傳說美麗動人,人文景觀星羅棋佈,"龍鬥雙闕"是自然景觀中最為著名者;100餘間廟宇或橫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氣勢宏偉,古樸典雅,各種塑像,千姿百態,堪稱藝術瑰寶;摩崖石刻彙集了古代名家遺墨數十處,真、草、隸、篆,蒼勁婉約,莊重瀟灑,各具神韻。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靈光寺

位於襄汾縣鄧莊鎮北梁村。塔位於北梁村西七百米,這裡為丘陵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塔為八角形,仿木構形式磚塔,原有十三級,存七級,每級正面有小圈門,創建於唐貞觀年間,金皇統年間重修。上部六層毀於清代康熙三十四年臨汾地震,這有塔側清代乾隆四年(1739)碑文作證:“奈無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經樓以及廊廡,盡行倒壞,惟佛法二殿僅存,高塔半存。昔之稱為壯麗者,今不勝其零落矣。”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襄汾造像碑

原分佈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廟中。寺宇早毀,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煉。造鑿於魏、北齊、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內容主要是佛、菩薩、弟子、脅侍、天王、供養人等。唐碑中還雕有屋形龕一間,內置臥一軀。時代不同,工藝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層,高2米,每層雕有塔簷,塔頂設有塔剎,塔身收剎甚急,各層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龕一區,總體輪廊與西安大雁塔近似,鏤刻精湛,是我國唐代石雕藝術中的佳品。今存襄汾縣博物館。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歷史名人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姬緡,春秋晉國國君。哀侯光弟,繼小子侯而立。前704-前679年在位。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鄭光祖,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毛文龍(1576-1629年)字振南,明代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後金的名將。祖籍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出生於杭州。

山旅臨汾,第十站,襄汾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趙盾,春秋晉人,諡宣孟,又稱趙宣子。趙盾仕晉襄、靈、成三世,屢有政績,孔子稱為“良大夫”。今襄汾縣趙康鎮有其墓及祠廟。

張著,字仲明,號蒙溪,元初襄陵張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於寓所,終年69歲。有《蒙溪集》12卷、《詩學淵源》20卷、《春秋隱括》3卷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