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六個“下功夫”培養時代新人

【論教】

作者:馮建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要思想為新時代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指明瞭方向。在近日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他提出,培養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可以說,六個“下功夫”進一步明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參加“五四”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時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為此,必須加強近現代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題教育,用改革開放的成果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活事例教育廣大學生,引導青少年將個人理想同祖國和人民利益聯繫在一起,將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機結合起來,樹立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信心和決心,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者和接班人。

弘揚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維繫著各族人民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不懈奮鬥。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從小抓起,從愛國家的一草一木,愛祖國的壯麗河山做起,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時刻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加強品德修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把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引領時代新人的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時代新人培養的各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引領時代新人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感、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知識見識、綜合素質等方面,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責任、有學識、重實幹、靠奮鬥、講奉獻的時代新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滲透到學科、教學、教材、管理各方面,實現課程育人、教材育人、課堂育人、管理育人;融入社會實踐,實現活動育人;融入學校文化,實現文化育人;融入制度建設,實現制度育人;要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實現生活育人、環境育人。要在全面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場景,成為每個人做事的基本遵循。

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需要有奮力拼搏的精神,還需要真學問、真本領。尤其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要贏得主動、走向世界的舞臺中央,必須“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現在的青少年是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他們求知問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效。

勇於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於擔當、不懈奮鬥的精神,具有勇於奮鬥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歷史證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奮鬥。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新時代賦予青少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會一片坦途,也不會輕輕鬆鬆實現,它需要我們用雙手去創造。這就需要培養青少年奮鬥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不辱使命,不負人民期望。

全面提升素質。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尤其要改進和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實現全面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時代新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各負其責、協同育人。要堅持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要加強社會各部門的統籌協調,堅持全民行動,使全社會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要發揮教師在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主導作用,強化教育引導,促進家校、社校合作,形成協調育人的合力。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8日 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