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隨著電視劇事業的發展,我國古典名著被越來越多的改編成電視劇。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已經分別先後3次改編。一是由陳敏、劉柳和劉子云 1980年代執導的山東電視臺版的40 集電視連續劇《水滸》,二是張紹林1990年代執導的中央電視臺版的43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三是2010年鞠覺亮拍攝的86集電視連續劇《新水滸傳》。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現在我國社會已經逐步完成了向消費社會的轉變,並對各個方面產生影響,鞠覺亮拍攝的《新水滸傳》的改編確實迎合了觀眾,但是也同時消費了觀眾。

01

演員形象脫離原著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在《新水滸傳》中,男演員大都英俊帥氣,即使原著中其貌不揚“面黑身矮”的宋江,電視劇中也選擇了長相帥氣的張涵予來扮演,晁蓋由香港影星呂良偉扮演,公孫勝則由井岡山來扮演,柴進由黃海冰扮演等等。至於《新水滸傳》中的女性,一個個更是青春靚麗。潘金蓮由甘婷婷扮演,李師師則由臺灣女星安以軒扮演。水滸108將中有兩名頗為男性化的女將,分別是孫二孃和顧大嫂。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原著中這樣描述她們,孫二孃“眉橫殺氣,眼露兇光。轆軸般蠢坌腰肢,棒錘似桑皮手腳。厚鋪著一層膩粉,遮掩頑皮;濃搽就兩暈胭脂,直侵亂髮。紅裙內斑斕裹肚,黃髮邊皎潔金釵。釧鐲牢籠魔女臂,紅衫照映夜叉精。”顧大嫂“眉粗眼大,胖麵肥腰。插一頭異樣釵環,露兩臂時興釧鐲。紅裙六幅,渾如五月榴花;翠領數層,染就三春楊柳。有時怒起,提井欄便打老公頭;忽地心焦,拿石硾敲翻莊客腿。生來不會拈針線,正是山中母大蟲。”在電視劇中孫二孃的扮演者是何佳怡,顧大嫂的扮演者是胡可,她們都是外表青春靚麗的女星,可以說與原著中形象相去甚遠。

《新水滸傳》在演員的選擇上多為當前流行的娛樂明星,這是電視劇投資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選擇,同時也是對消費社會下大眾審美心理的一種妥協。由於《新水滸傳》在演員選擇上的偶像化,使得其所塑造的水滸英雄少了幾分粗獷豪邁的英雄之氣,而多了幾分柔美。

02

擴大言情成分,破壞整體美感

人們需要用消費情感來彌補內心的空白與空虛,言情劇就是人們進行情感消費的方式之一。在這種潮流下,以忠義為主的《水滸傳》中,導演同樣添加進了言情的成分。

英雄多情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在《水滸傳》小說中,魯智深搭救金翠蓮父女完全是出於義舉

。整篇文章,魯智深與金翠蓮的對話也只有兩處,其一是魯達、史進和李忠吃酒被擾,“魯達問道:‘你兩個是哪裡人家,為甚啼哭?’那婦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家告稟。’……”其二是魯達打死鄭屠後逃亡偶遇金老,金老將魯達帶回家“那女孩兒濃妝豔裹,從裡面出來,請魯達居中坐了,插燭也似拜了六拜,說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夠有今日!’……那女子拜罷,便請魯提轄道:‘恩人上樓請坐。’魯智深道:‘不須生受,灑家便要去。’”除此以外魯達與金翠蓮再無關係。在《新水滸傳》電視劇中,編導憑空給魯智深加入感情戲,使金翠蓮對魯達產生愛慕之情,為魯達連夜縫製鞋襪。在魯達出家後,幾次到文殊寺去探望魯智深,而且魯智深也對金翠蓮產生朦朧的感情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在電視劇中,還加入了燕青與李師師的感情糾葛,原著中燕青與李師師結拜為異姓姐弟,在電視劇中被編導發揮為拜堂成親。即便燕青辭別盧俊義後四海為家卻也仍然思念李師師,李師師同樣辭卻皇帝,翩然而去,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懸念。

淫婦的痴情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水滸傳》小說中三個著名的淫婦閻婆惜、潘金蓮和潘巧雲,在電視劇中變成勇於追求愛情、敢愛敢恨的痴女子。比如閻婆惜在原著中是個忘恩負義之人,她與宋江的結合完全是其母親羨慕宋江勢力錢財而極力攛掇的結果,閻婆惜是個酒色娼妓,而且宋江不中那婆娘意,所以她對宋江沒有多少感情。但是在電視劇中,閻婆惜成為一個愛慕宋江的豪傑之氣,勇於追求的一個女子。為了能嫁給宋江,她不求名分主動向宋江表白心態,上演了一出女追男的現代愛情戲。至於潘金蓮,更加突出其對愛情的渴望與勇敢的追求。為了突出潘金蓮對愛情的渴望,電視劇中為其加入了很多細膩的心理描寫,例如面對自己被迫嫁與的武大,潘金蓮獨坐鏡前的哀嘆;見到武松後,重新收拾起被塵封已久的妝盒,臉上流露出一種嚮往的表情等等。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在電視劇《新水滸傳》中,導演擴大了言情的成分,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使得人物更加富於人情感,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心理。但是言情的擴大有礙整部電視劇的節奏,破壞了名著整體的美感。

03

拉長情節增加喜劇感 猶如畫蛇添足

新水滸傳》電視劇中,就或多或少將一些情節憑空拉長,添加進去一些富於喜劇性的因素。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例如小說中是這樣描寫魯智深的出場的:“道猶未了,只見一個大漢大踏步竟入來,走進茶坊。史進看他時,是個軍官模樣。……那人入到茶坊裡面坐下。”但是在電視劇中,編導將這一情節改為魯達手捧一條小魚快速的跑到茶坊,焦急的讓店小二趕緊盛一碗清水。小二盛水過來後,魯智深看見店小二胳膊上的花繡,一邊踹店小二一邊問他是什麼花繡,店小二不得已說是兩個蝦米弄球耍。魯智深對店小二說,這條魚是剛剛在野外與他結拜的兄弟,讓店小二當親爹來供養。最後小二端著魚碗走了,並對魚說“爹,今天晚上你吃什麼呀?我的親爹!”在原著中店小二的存在只是為史進與魯智深相遇提供條件,但是在電視劇中將店小二的戲份擴大,他的加入增加了電視劇的喜劇效果,娛樂了觀眾。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除此以外,在第 65 集《安道全神醫救宋江》中添入原著中沒有的情節,即安道全被神行太保戴宗接回山寨後治好了宋江身上的毒瘡,隨後趕回的張順見宋江尚未痊癒,便耍賴強留安道全,兩人糾纏一番而後又和好如初。雖然這種缺乏深度的幽默會使得觀眾莞爾一笑,但猶如畫蛇添足,有礙整部電視劇的節奏。

04

過分現代化的曲解 有礙原著精神

所謂解讀現代化,主要是指在改編過程中加入了現代式的理解和解讀。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例如第 23 集《武松打虎》,原著中武松是赤手空拳將老虎打死,“武松……提起鐵拳般的拳頭,盡生平之力,只顧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 武松徒手打虎,充滿了傳奇色彩,渲染了武松的神勇形象。可以說武松徒手打虎應經深入人心,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將武松徒手打虎改為用匕首殺虎。這樣改編的原因,導演鞠覺亮說,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明顯不合邏輯,所以他先用匕首殺,再用拳頭打死。這種改編明顯是對名著精神的曲解和誤讀。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另外在林沖剛一出場時,是其帶兵訓練的場景。那些古代士兵所訓練的科目是非常現代的障礙跑。宋代御林軍所進行的訓練包括相撲、劍鬥以及野戰等項目,並與徵調到京城的士兵進行格鬥訓練。《新水滸傳》的所設置的情景過於現代化,使觀眾很難與古代的軍事訓練相結合,更多的是聯想到現代的軍事訓練科目

將古典名著中的糟粕改編成為適合當代審美的因素,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其中的精華再進行現代的曲解,則是對名著精神的破壞。說到底,這種曲解仍舊是消費社會下不求甚解的潮流的一種體現,是追求簡單化、娛樂化的結果。

結語

鞠覺亮《新水滸傳》迎合觀眾的改編:看了原著就不會再看的電視劇

20 世90年代以來,一股告別經典、反對神聖,主張即刻消費與感官刺激的潮流正在席捲中國,進入到21 世紀後,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刺激下,這種潮流更加明顯。不加反思的以現代人的想法去替代古人的想法,會對原著中所蘊含的精神造成傷害,更會造成那些從未閱讀古典名著的人對名著的曲解。總之,文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載體,是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名著之中所蘊含的優良傳統需要我們不斷的繼承與發揚,對名著的改編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新水滸傳》導演鞠覺亮表示,《新水滸傳》希望能讓更多的 80 及90 後觀眾喜歡。但是我想如果這些觀眾讀了原著以後,就非常可能不再喜歡這部電視劇。當然也許導演追求的就是暫時的喜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