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稻盛和夫: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稻盛和夫: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忍耐

即使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

也不要再一味地煩惱

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稻盛和夫

1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在人生中,憂慮和失敗等讓人煩心的事經常發生。但是,覆水難收,總為已經發生的失敗而悔恨煩惱,毫無意義

這個道理即使明白,我們]還是會想“那事兒當初如果做好了,就會如何如何……”而煩惱不已。老是痛苦煩惱就會引起心病,接下來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感性的煩惱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絕對要戒除

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挽回。重要的是,如果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就不要再一味地煩惱,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層面上傷害自己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這樣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2

遭遇災難是消除過去的業障

我也有遭遇嚴重困難的經驗。為了減輕那些骨骼和關節受損的患者們的痛苦,我們開發了用精密陶瓷製造的人造骨。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以前,人造骨由金屬製成。但是,金屬進入人體後會溶解,對人體會造成損害。為了尋求更為穩定的材料,實驗結果發現陶瓷材料非常適合。所以針對因股關節受損而無法行走的患者,以及因高齡導致腰椎磨損而無法行走的患者,我們開發了用精密陶瓷製成的人工股關節。

我們完成了包括動物實驗等在內的所有必要實驗,並得到了厚生省(現在的厚生勞動省)的認證,於是我們開始銷售。由於性能優異,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隨之在全國各地著名的大學醫院普及開來。

其中,有一家醫院要求我們開發人工膝關節。因為有很多患者因膝關節損壞而無法行走,所以希望我們儘快製造出陶瓷人工膝關節。膝關節與股關節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必須進行充分的臨床試驗,單獨獲得厚生省的認證後才能銷售,否則就會違反《藥事法》。所以,京瓷一開始就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但對方還是非常執著地請求京瓷幫忙。

“患者們非常痛苦,而貴公司的產品就能幫助他們。陶瓷人工骨沒有毒性,植入人體腰部的結果已被證實非常理想定能用在膝關節上。我們保證絕對不會出問題,請一定幫忙製作。”

看對方如此執著,我們也被打動了,為他們製作了樣品結果對方說:“試用效果非常好,請再多生產一點。”於是此後我們繼續交貨。

稻盛和夫: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幾年後,某位國會議員提出了質詢:

“最近有一家叫京瓷的新興企業,利用患者的弱勢地位,在沒有取得認證的情況下就銷售人工膝關節,獲取暴利。”

這件事引起了騷動。報紙雜誌紛紛以“缺德京瓷”為題進行報道。不論動機如何,手續不全肯定是事實。所以我們做了深刻的反省,公司也向大眾做出了道歉,還受到了一個月停業整頓的處罰。

此外,我們還決定自行向相關患者返還治療費用。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還在公司內部設置了特別監察對策本部,改進管理體制。但儘管如此報紙雜誌還是不依不饒,“缺德缺德”,連篇累牘,每天報道。那段時間,我真如芒刺在背,度日如年。

稻盛和夫: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當時,我去拜訪了我的導師、京都圓福寺的西片擔雪老師。(PS:1997年,稻盛在京都圓福寺剃度出家,僧名“大和”,尊該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為師)

“可能您在報紙上也看到了,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感到非常困惑。”

聽完我的講述,擔雪老師笑著對我說:“稻盛君,這是你活著的證據啊。”

我覺得自己正備受煎熬,老師卻說什麼“活著的證據”實在無法理解,所以茫然地看著擔雪老師的臉。

“正因為你活著,所以才會遭遇這樣的困境。如果死了的話,就碰不到這些問題了。這不是活著的證明嗎?”

我心裡想這不等於沒說嗎?但是,老師接下來的話,卻讓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是前世還是現世不知道,總之是你過去積的業,現在作為結果,表現出來了。確實,你現在遭遇了災難,或許非常痛苦。但你造的業既然已經作為結果顯現,這些業就隨之消失了。業消了,可看作值得慶幸的事。如果消業的代價是失去性命,那很遺憾。但是報紙雜誌批判一下就可以將事情了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倒是應該慶祝一下才好

稻盛和夫: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以新的思維投入新的行動

3

有益的教訓是前進的動力

這是我們在日常經營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知道前世還是現世,不知道在何處造的業,以這樣的結果顯現。這個時候,老師告訴我說:“消業了,應該慶祝。”我的苦惱就在這一瞬間煙消雲散了。

有時候,儘管做的是正確的事,也會遭遇難以承受的打擊。這個時候,人會消沉,難以自拔,無法前行。但正是在這種時候決不可氣餒,不可悶悶不樂,不可憂心忡忡,要在做出深刻反省的基礎上展望未來,勇敢踏出新的、堅實的一步,這才是重要的。只有這麼做,現在的挫折才會變成有益的教訓,成為將來前進的動力

作者丨稻盛和夫 來源丨《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