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聞名遐邇的赤峰紅山腳下,有一處風景優美的“紅山公園”。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現在的紅山公園,月牙湖微波盪漾,湖面上橫臥著賞月橋和姊妹橋,湖心島假山堆砌,錯落有致的點綴著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園內各種娛樂設施應有盡有,並闢有內蒙古最大的“荷花池”……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六十年代紅山魚池(紅山公園前身)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六十年代從紅山腳下的龍王廟眺望紅山魚池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這裡卻是一片洪荒,僅有四個規則不整的水泡子,泡子裡水草叢生,蘆葦沒頭,是小夥伴割草、游泳、玩迷藏、捉泥鰍的“快樂王國”。

大約在五十年代末期,不知哪個部門利用水面養起了魚,遂起名叫“魚池”,魚池旁還蓋起了幾間看魚池的小房子(葉老考察時雅稱為“露軒”),還有一個不知什麼年代遺留下來的簡陋茅草亭。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1961年8月31日上午,這裡迎來了一批史無前例的文化名人——中央文化考察團,團長是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著名學者葉聖陶先生,副團長是大名鼎鼎的國家作協副主席老舍先生。

葉聖陶素有寫日記的習慣,考察團在赤峰考察了7天,他紀錄了整個考察過程。1981年第6期《收穫》文學雜誌全文發表了這個日記。

其中寫到他們在紅山魚池逗留那半天時間的情景:“次至市區東北不遠之紅山,其山甚小,大致比虎丘稍大,亦不甚紅,略有紅意而已。山前有近年新闢之魚池,將來擬再加點綴,雜之花木,使成風景區。於露軒中憩坐吃茶……。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根據老舍先生“茅亭望斷柳絲絲”詩句恢復新建的茅亭,是不是顯得現代色彩重了點?

這一天,老舍先生詩興大發,他藉助這個自然景色,作了一首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詩:

塞上紅山映碧池,茅亭望斷柳絲絲,

臨風莫問秋消息,雁不思歸花落遲。

這首詩沒有標題,只有個後記,是作者本人在詩作後寫的:一九六一年初秋,親遊紅山新闢魚池。峰紅水碧,遠望綠樹千行,風光不讓江南,雁當樂此不思歸矣!老舍於赤峰。

後人為了編輯索引方便,便根據當時作詩的地點起了個標題,叫《遊赤峰紅山公園》。

自此凡二十餘年,魚池始終處於原始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舍在詩裡提到的茅亭也因為年久失修,也不知所向了……

進入八十年代,原赤峰市委、市政府(紅山區)開始按照老舍詩中的意境,有計劃地開發這片景區,先是發動全市幹部群眾義務勞動,挖湖清淤,砌石護坡,當地駐軍也積極進行了參與。後來開始逐步投資興建。

但那時還沒有“紅山公園”這個定型稱呼。只是說要在紅山下面建一個公園,有的也順口叫紅山公園,但叫的最多的還是“紅山魚池”。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真正通過媒體見諸於社會的是:1982年5月1日《昭烏達報》青紗副刊登載了一篇散文——紅山公園一日遊。

在這篇散文裡,作者首次把這處公園稱之為“紅山公園”,並通過紀實和理想手法的結合,把“紅山公園”描寫的美輪美奐,以至於很多外地人拿著報紙,按圖索驥去遊紅山公園,但實地一看,情況並非完全如此,於是“抱怨”之聲不絕於耳。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由於“紅山公園”這個園名開始並非官方所定,所以被叫出去後,各種爭議便紛至沓來。有的說太俗氣;有的說太隨意;有的說報紙上起的名不足為憑;有的說和新疆紅山公園重名;有的說園名名不符實(因該公園不包括紅山。後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紅山上及周邊也建起了一個大面積紅山國家森林公園。但這兩個公園始終是各自為政,紅山公園歸城建部門管理,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理)……

1984年5月1日,興建多年的紅山公園初步建成並向遊人開放,改名一事也列入議事日程。據說經過專家們反覆研究,同時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紅山公園”便正式改名為“紫屏園”,接著園門更換了牌子,園名由同濟大學教授,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題寫,並通過媒體對外公告。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但人們已經習慣了“紅山公園”的叫法,“紫屏園”這個文雅拗口的園名似乎地氣接得不夠,沒有在社會上打出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紫屏園”知名度還是沒上來。於是牌子便被悄悄撤掉,又換上了“紅山公園”牌子。現在的字是九十年代後,由赤峰著名書法家、時任紅山區區長黃凌雲先生題寫的。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這次短暫的改名在人們心目中並沒有留下過多印象,現在的人對此恐怕也沒有多少記憶了。

前幾年偶遊公園,發現園裡一塊巨石矗立,尚保留“紫屏園”三個大字(現在不知道在不在?),似乎在向後人訴說著“紅山公園”園名的形成,還有這麼一段曲折的故事。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紅山公園一日遊(散文)

子君 博核


我愛“濃妝豔抹總相宜”的西湖,更愛家鄉的紅山公園。

紅山公園座落在赤峰市東北隅,東依雄偉挺拔的紅山峰,北傍蜿蜒如帶的英金河,恰似一位以山為臺,以水為鏡,正在沐浴梳妝的少女。這裡,既沒有富麗堂皇的樓榭亭閣,也沒有奇異珍貴的走獸飛禽。然而,卻有著渾然天成,融合著無斧鑿痕跡的人文最佳美景,整個園景充滿著厚重和青春活力之美。

星期日,我和朋友踏著暮春清晨的露珠,來到這正在建設的紅山公園。一走進園內,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展現在眼前:人工湖畔的茵茵草地上,很多人在跑步、打拳、做操;人群裡,只見一柄銀光閃閃的寶劍。在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手中上下飛舞,引來一陣陣喝彩聲;枝條婆娑的樹下,幾位姑娘輕聲背誦著英語單詞……呵!早晨,對這些充滿活力的勤奮者來說,實在是太美好了!

紅日跳上了紅山峰頂。望山,紅山罩上了朦朧的輕紗;看水,湖水閃動著粼粼的波光。此刻,駕一葉小舟盪漾湖中,能進一步領略到山光水色的別樣情趣:紫紅的山,潔白的雲,翠綠的樹……倒映在明鏡似的湖水裡,宛若串串五顏六色的珍珠,真有“人在畫圖中”之感;驀然,在這優美的畫面中一隊隊高舉五星火炬旗幟的少先隊員,他們胸前飄拂的紅領巾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分外鮮紅。他們每人都扛著鐵鍬,顯然是來參加建園勞動的。多麼可愛的孩子,他們要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創造美好瑰麗的明天,他們的童心比山光水色更美!

不知不覺已是日上中天了。停舟登岸,穿過綠油油的葫蘆架,走上湖心島,眼前出現一排矮矮的白房子——這是公園的管理機構所在。房前有一碩大花圃,觀花的人很多。正當繁花盛開之時,滿眼紅的,黃的,白的……色彩紛呈,幽香陣陣,把整個花圃裝點得花團錦簇。“嗡嗡”的蜜蜂從一朵花飛向另一朵花,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我為這群“釀造大師”們找到充足的原料基地而高興。花圃旁,一株粗大的垂柳低低地垂下碧綠的絲絛,密密的柳絲罩住了樹下的石桌石凳。在這裡小憩,可以清楚的看到湖邊樹蔭下席地而坐的遊人,看他們個個沉思的神態,是不是正在構思一首詩或一篇散文呢?

伴著夕陽的柔光,登上房後的小山,舉目望去,園中景色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無怪乎作家老舍到此詩興大發贊曰:“塞外紅山映碧池,茅亭望斷柳絲絲。迎風莫問秋消息,雁不思歸花落遲。”唯一讓人遺憾的是——老作家所吟詠的“茅亭”已經在動亂年代被毀掉了。園中的工作人員說:“暫時看不到茅亭不要緊,以後會看到的。”他還介紹說:“黨和政府很重視開發這所園林,去年發動全市人民進行湖塘清淤,砌上了青石護坡,建起了人工湖,今年還要修建九曲橋,重新堆砌假山……用不了多久,這裡會變得更加美麗。”這話說得有點自豪。我相信,紅山公園——這個供全市人民遊覽的地方,會越來越美,越來越顯露出青春的光彩!

夜幕低垂,這裡顯得分外靜謐和優雅。此時,三三兩兩的遊伴兒在林間徜徉,對對情侶在湖畔低語。偶爾,一陣悠揚的歌聲傳來,由遠而近,由近而遠,衝破寂靜的公園之夜,扣動著晚遊人們的心絃……

啊,可愛的紅山公園,就是這樣伴隨著人們度過饒有興味的一天,同時又迎來那即將到來的美好明天!(登載於1982年5月1日《昭烏達報》青紗副刊)


赤峰這座鼎鼎有名的公園葉聖陶和老舍來過並賦詩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