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日前,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對新的一年提出了新目標、安排了新任務、進行了新部署。本報特邀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此次全會精神,就推動高質量發展、打贏三大攻堅戰、做好“六穩”工作等方面談體會、說對策、話路徑。現將專家學者的觀點予以摘要刊登。


● 構建鮮明株洲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湖南工業大學宣傳部部長 易棉陽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株洲經濟在2019年實現可喜增長,實屬不易。

株洲逆勢而上,很大程度得益於系列高質量發展措施的落地,尤其是緊緊抓住時代脈搏,充分挖掘併發揮自身優勢。一方面,做大做優做強軌道交通、航空等主導產業,扎穩株洲經濟大廈的根基。另一方面,引進新產業、新項目,擴大株洲經濟大廈的容量。

未來,株洲要繼續立足產業發展,搶抓戰略機遇,通過構建具有鮮明株洲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方面發力:

持續增強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搶抓國家佈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機遇,聚焦中國動力谷,在優勢產業領域深耕細作、做精做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

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增大輻射力。全面增強產業鏈思維,圍繞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控制能力和產業聯動發展能力,進一步完善鏈長制,用好16個產業鏈規劃成果,圍繞“一規兩圖三清單”,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實施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梯次推進一批過200億、500億、1000億的產業集群建設。

加大研發提升產業創新力。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株洲已經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下一步,要深入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實施加大研發經費投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雙創”建設行動,以創新為引領,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產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 大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市統計學會會長 張為金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是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2020年,株洲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強化產業鏈發展思維。不但要強調“強鏈、補鏈、延鏈”,還要注重“造鏈”。要像引進三一、綠地等百億級產業項目一樣,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頭部企業,佈局新的總部基地、生產基地、物流基地等,形成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推進中國應急安全谷、中國包裝產業鏈資源聚集谷等重大戰略性產業佈局。

拓展城市產業發展帶。推進城市南向發展,加快株醴新城建設,以東城大道、蓮易高速、航空大道、淥楓大道、湘江大道(一期、二期)等為骨幹線路,佈局優勢產業配套、高端養老、精品房地產、都市休閒、現代生態科技農業等不同形態的產業業態,形成城市新的產業發展帶。

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能級。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發展區域間合作新模式,發展“飛地經濟”。充分利用銅塘灣物流中心運營、中歐班列株洲站開通等契機,以“一帶一路”為目標市場,加快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陶瓷、服飾、職業教育、特色農副產品等走出去,提升外向經濟整體實力。

加快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以特色小鎮、省市精品旅遊線路、清水塘工業遺址公園、醴陵窯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為依託,將旅遊和文化創意、非物質文化傳承、工業遺址保護與開發再利用起來結合,促進旅遊消費升級。

圍繞民生需求發展社區經濟。比如加快城市5G基礎設施、社區物聯網等建設,促進社區養老、康體、幼教、生活物流配送等民生需求提質擴容等。


● 守住高質量發展底線

市委黨校教師 周小燕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去年以來,株洲把打好精準脫貧、汙染防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三大攻堅戰作為牽引全局的戰略性任務,統籌安排、精準發力,取得了顯著成績。2020年是三大攻堅戰的關鍵衝刺期,唯有繼續聚焦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才能守住高質量發展底線,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終期大考,在這個關鍵節點,脫貧摘帽既需繼續攻堅,也需防止返貧。不僅要以更大的定力持續推進“兩不愁三保障”,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還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加強返貧監測預警,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確保脫真貧、真脫貧,更要進行前瞻性戰略佈局,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把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要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大汙染治理力度,持續推進“四戰兩行動”,全面深化汙水治理、垃圾處理、人居環境整治等,著力解決建築揚塵汙染、工業排汙等人民群眾反映集中的環境汙染問題,加快推進清水塘汙染場地修復治理。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健全汙染治理制度,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繼續全面排查風險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規範各類舉債融資行為,用好用活“151”化債機制,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進一步盤活政府經營性資產,全面降低債務風險和其他各類金融風險,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更主動全面融入長株潭一體化

市委黨校教授 鍾榮丙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新形勢下,推進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縱深發展,乃時之所趨,國之所要,湘之所需。全市上下應緊抓政之所向和策之所能的契機,立足株洲實際,提高站位,主動作為,緊抓四大著力點,在共擔共護共治共建中更主動更全面融入長株潭一體化。

著力共擔“一帶一部”建設重任。“一帶一部”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南發展提出的定位,長株潭城市群是“一帶一部”核心區,理應共擔“一帶一部”建設重任。株洲作為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極,應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明確“一帶一部”核心區建設的戰略佈局、發展模式和融合方式,形成結構合理、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等多方面主動作出表率。

著力共護長株潭生態綠心。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心保護目標責任制,嚴格落實生態功能分區,推動長株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建成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貢獻株洲力量,彰顯株洲作為。

著力共治湘江母親河。堅守己任,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意志和決心,周密部署,深入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綠色搬遷改造,做到“岸上垃圾不入河”“轄區垃圾不出境”。同時,攜手長沙湘潭兩市進一步促推湘江保護和治理,共同查處湘江違法行為,改變了過去“條塊分割”執法力量單一、處理違法行為力量薄弱的困境。

著力共建自主創新示範區。株洲牽頭共建軌道交通產業創新聯盟,以中車株機為理事長單位,中車株洲所、中南大學為副理事長單位,以中車株洲電機、湖南工業大學、中車長江車輛、中車時代電氣、株洲時代新材料等為成員單位成立創新大聯盟理事會。協力完善長株潭“三谷”協同創新生態體系,大範圍多層次立體式構建中國動力谷創新體系,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全力組建長株潭產學研戰略聯盟。


● 把群眾幸福感落在實處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陳玉球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株洲社科理論專家學者解讀市委全會精神

去年全市緊盯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推進學校學位、醫院床位、小區梯位、停車車位、公廁蹲位“五位”建設,破解“入學、看病、上樓、停車、如廁”五大民生難題,市民的幸福感落在了實處。

2020年,希望株洲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繼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大落實民政救助工作。以“老、弱、病、殘”“孤寡”和“典型貧困戶”為重點,突出解決“老無所依、幼無所養、貧無所靠”三類人群的生計。

落實城鄉醫療保險、新農保、城居保、小額保險等工作。加大對大病醫療、困難家庭、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助,大力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努力提升人民滿意度。

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文化為民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文化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使百姓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指數飆升。

整 理 | 孫曉靜

編 輯 | 孫曉靜

審 核 | 李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