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電視劇《慶餘年》已收官,人們仍對精彩的劇情與劇中人物津津樂道。《慶餘年》的一大亮點就是人物的塑造,無論主角配角都千人千面,各具特色。

劇中田雨扮演的王啟年,既有愛財如命、見風使舵、八面玲瓏的一面;又有古道熱腸、堅守底線的一面。他搞笑、真實鮮活、有血有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一、圓滑世故的油膩大叔,也曾是青春熱血的少年郎

劇中王啟年曾對範閒說,他最初入監察院,也有上報國家、下報黎民的情懷,可時間一長,發現監察院裡並不是一塊淨土,所以他隨波逐流,做了一名安穩無憂的文書,這些話應該是王啟年真實的心路歷程。

誰不是豪氣干雲的熱血青年,初入社會,都曾懷抱一腔熱血,想轟轟烈烈做出一番事業。

《任正非正傳》一書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北大畢業生剛到華為,就公司的經營戰略問題,洋洋灑灑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原本以為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打動領導,但任正非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職場不是電視劇,想靠一封萬言書就能獲得領導青睞,被提拔重用,無異於痴人說夢。

但我還是替這個年輕人感到一絲心酸,因為他肯定是信心滿滿寫這封信,幻想著"雄雞一叫天下白",卻不想當頭一盆冷水迎頭澆來,恐怕還有許多人嘲笑"不知天高地厚""神經病",以後等待他的是什麼,我不願再想。

王啟年也曾是這樣一箇中二少年吧,為了自己的理想,懷揣信仰走進檢察院,幻想著大展拳腳,為國為民謀福祉。但王權統治下的監察院,如何能做到以民為本,在看夠了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等諸多勾當後,心頭熱血漸漸冷卻,終於明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一如我們。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我想青年的王啟年,也是終於發現他的壯志豪情百無一用,他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才真正開始了成長。

他對範閒說:"這名聲對王某來說,視如糞土;這錢才對王某來說,重於性命。"是啊,當理想抱負都難以實現,手裡總要抓住些什麼吧,人總要追求些什麼吧,既然金錢能給自己給家人帶來優渥的生活,那就選擇它吧。

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年的王啟年,他賣圖販書,為了蠅頭小利汲汲以求;他跟隨範閒鞍前馬後,因為範閒出手大方;他貪小便宜,討價還價,一毛不拔,活脫脫活成了一個油膩大叔。

他還學會了審時度勢,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他滿口阿諛奉承,小心翼翼揣摩上意;他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這樣油膩的王啟年,我們應該討厭他的,可為什麼討厭不起來呢?除了他搞笑,他鮮活,更因為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看到了被領導批得狗血噴頭,也要賠笑認錯的自己;看到週末加班加點完成任務,只為那點獎金的自己;看到酒桌上點頭哈腰應酬客戶,只為拿下訂單的自己;看到被人打壓,卻敢怒不敢言的自己。

生而為人,活在社會中,誰也不能孤立存在,又有哪個人是容易的。那個認慫、圓滑、油膩的王啟年,看到他總有種感同身受。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二、在歲月的磨礪中成熟,才發現活成了當初鄙視的模樣

《菜根譚》中說: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底撈月;拂意時吞冰齧雪,才為火內栽蓮。只有栽了跟頭,得了教訓,年齡漸長,經歷過起起落落,才能明白什麼是生活。

人到中年,是誰都要依靠你,你卻沒人可依靠;是誰都需要你照顧,卻沒人照顧你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像輛超載的老爺車,陷入泥潭,也要掙扎著前行,你連停一停歇一歇的機會都沒有。

看過一個小視頻,一小職員向領導彙報工作,可領導一直頻頻搖頭,小職員三番五次提出修改意向,領導仍一味搖頭。小職員頭上冷汗直冒,硬著頭皮提修改建議……直到領導說出搖頭的原因"昨晚睡落枕了,脖子不舒服"。小職員目瞪口呆,如釋重負。

小職員如履薄冰,小心謹慎的樣子,今天的我們一定能理解,可20年前的我們,一定不會懂。那時我們堅信,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信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直到中年才明白,我們走的所謂自己的路,只是和絕大多數人同樣的路;我們認為自己舉世無雙的才華,其實和大多數人都相同水平;我們曾那麼渴望成為的"馬雲""福布斯",其實永遠也成為不了。

終於不再好高騖遠,終於不再理想主義,終於把雙腳落到地上來,可這時的我們,還是當初的我們嗎?

曾有個大學男生對作家梁曉聲說,"35歲之前,如果我還不能脫離平凡,我就自殺"引發梁曉聲的感慨。

我看後,卻只微微一笑。35歲的他,恐怕早已活成了自己當初鄙視的模樣。他、你、我,最後都會活成圓滑世故的王啟年,磨平了稜角,消磨了銳氣,出走半生之後,又有幾人歸來仍是少年?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三、與生活和解,是生命最美好的樣子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生活的真相又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財富,權力,地位,名聲……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嗎?

我想,劇中的王啟年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他愛錢如命、吝嗇成性,卻買房子把滕梓荊的家眷偷偷安置下來,那時,他並不知道滕梓荊還活著,他這麼做只是出於道義。

範閒夜探皇宮,讓他去找了名鎖匠,事後出於下屬的職責,他提示範閒鎖匠的存在會構成威脅,卻在範閒放過鎖匠後,有一種沒跟錯人的欣然。

他貪財逐利,膽小善變,見風使舵,可他也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他畏強卻不凌弱,愛財取之有道,他愛妻子疼女兒,小心卑微的活著,也津津有味的活著,這樣一個底層的小人物,讓我們看到身上閃爍著的獨有的光芒。

周國平說: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規定,包括與自然和諧相處、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況的滿足。這些需要平凡而永恆,但它們的滿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帶給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單純的快樂。

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是為了"我們愛的"和"愛我們的"而活。

弟弟心高氣傲,可為了侄兒能升入附近的重點中學,最討厭迎來送往的他到處請客吃飯;同學從小嬌生慣養,可為了拿年終獎還房貸,連續半個多月吃住在公司裡;平時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同事,得知妻子患乳腺癌後,承包了所有家務,風雨不誤陪著妻子做化療。

生活教會了我們成長,也教會了我們愛和被愛。一路走來我們捨棄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兩相比較,難論得失。卻明白,這平凡普通又磕磕絆絆的日子,就是生活。

我們眼角多了皺紋,目光裡卻多了睿智;身形不再挺拔,心底卻變得通透;少了與別人一較高下的銳氣,卻多了大肚能容的通達。

就像生命的河流,流過湍急的水域,流過暗礁險灘,迎來了寬廣的河段,變得波瀾不驚,最終匯入大海。我們也終將告別年少的輕狂與激進,修煉成中年的寬厚與平和。

每個人,最終都要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告別夏花的絢爛,迎來秋葉的靜美。

《慶餘年》:最後,我們都活成了王啟年


感謝《慶餘年》,感謝王啟年,讓我看到生命可能成為的樣子,雖然辛酸,卻不失美好;雖然平凡,卻自有光芒。

那就攜一壺星光,讓我們啟程,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