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桃花相映紅 依舊笑春風

推薦詞

桃樹與華夏兒女相伴7000年,桃花和桃對我國人民的影響,從餐桌到書桌,從俚語、成語到神話故事,從繪畫、年畫到詩詞,從歌曲、戲劇到小說,可謂無處不在。我國人民對桃樹情有獨鍾,在民間節慶、宗教禮儀、療疾養生等方面都有桃樹的身影,並逐漸形成了包含愛情、多子、長壽等意象在內的獨具特色的桃文化。桃樹與桃文化在我國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共同構築起華夏文化的璀璨星河。

樹木檔案

桃樹,薔薇科桃屬植物,落葉喬木。花單生,先葉開放。花瓣粉紅色、稀白色,花葯緋紅色。桃核果卵圓形,成熟時向陽面具紅暈。果肉多色、多汁,有香味,甜或酸甜。桃花的花期3-4月,桃成熟期因品種而異,常8-9月。桃樹原產我國,各省份均有栽培。桃供食用、藥用,也可作為工業原料等。

我國是桃的故鄉,種植桃的歷史非常悠久。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雲飛等人考證,75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農民就栽培引種桃。自古及今,代代都有育桃人,年年都可品鮮桃。讚美桃花的詩詞,多不勝數;桃花名畫傳世千年;桃之甘甜讓人垂涎,中國人對桃的喜愛深入骨髓。一曲激情高昂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寄託無數遊子的鄉愁,也讓駐守邊防的戰士手握鋼槍、魂牽故鄉。

桃花相映红 依旧笑春风

桃對我國人民的影響無處不在。桃樹與桃文化共同構築起華夏文化的璀璨星河。一年一度的西藏林芝桃花節令人心馳神往。 陸文凱攝(中新社發)

桃樹之詩文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裡,記載桃樹的古籍非常多,與桃有關的詩文不計其數。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述桃的內容有多篇。《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首詩是古代讚美桃花與美好生活的經典作品,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勝過長篇大論。《詩經·園有桃》:“園有桃,其實之餚。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此詩意蘊深長。成語“投桃報李”,即出自《詩經·大雅·抑》。詩經中還有其他有關桃的詩句。

詠桃花的詩為大眾熟知的有很多。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蘇軾《蕙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歷代詠桃花的詩詞歌賦數以萬計,最為朗朗上口的莫過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一首桃花庵歌,興致未盡,又作《桃花庵歌圖》,詩畫相配,流傳後世成了名畫。這副花映詩、詩配花之畫作引得乾隆詩興大發,作《唐寅桃花庵圖》詩,皇帝雅興可見一斑。陶潛對桃花源情有獨鍾,作文《桃花源記》,作詩《桃花源詩》。他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安寧祥和沒有紛爭、熱情好客沒有戒心的寧靜養心地——桃花源。文章面世後,歷代探尋桃花源者不計其數,這才有了王維的《桃源行》,韓愈的《桃源圖》,劉禹錫的《桃源行》等詩文唱和。湖南省桃源縣,也因陶潛美文得地名並延續千年至今。千餘年過去,世外桃花源依然是大眾心馳神往的樂土和理想家園。

民間關於桃的故事和神話傳說也非常多,《神異經》《山海經》《搜神記》等都有記載。桃的諺語、成語也富有哲理,比如“桃飽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滿天下”,等等。

桃花相映红 依旧笑春风

桃花特寫 武高潔攝

桃樹之繪畫

在中國繪畫藝術寶庫裡,桃花繪畫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曆代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風物,歷代詩人、畫家以桃為題材,在歲月長河中,給後世留下了許多絕美佳作。

宋徽宗趙佶的傳世名畫《桃鳩圖》,是桃花繪畫中的名品,被譽為折枝花鳥畫的典型。宋代佚名《碧桃圖》中,兩枝桃花相互交錯,豔麗的桃花、碧綠的桃葉互相穿插其間,競相怒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多位畫家都有桃花圖傳世。沈周畫過多幅桃花圖,如《九月桃花圖》《桃花小鵝圖》《桃花書屋圖》等。他在《桃花書屋圖》上題詩:“桃花書屋吾家宅,阿弟同居四十年。今日看花唯我在,一場春夢淚痕邊。”讀來讓人唏噓不已。唐寅的《桃花庵歌圖》,一株昂揚向上的桃花,配以朗朗上口的《桃花庵歌》,成為後世人們爭相收藏的佳作。桃花是清代惲壽平常畫的題材,他曾畫過多幅桃花圖,比如《臨唐寅桃花庵歌圖》《武陵春色》等。《武陵春色》整個畫幅就一樹豔麗桃花從畫幅右側突出奮然向上,以滿樹桃花昭示著春天的到來。

此外,清代鄒一桂《桃花圖》,金農《桃花溪畔》,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之桃花圖》,高其佩《桃花白頭圖》,虛谷《桃花遊鵝圖》《桃實圖》,吳昌碩《桃花》《桃實圖》等,都享有較高聲譽。

近代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等名家都有桃花圖傳世。齊白石有不同風格的《桃花圖》多幅,不同風格的《桃花小雞圖》多幅,還有《桃源圖》《桃花鱖魚圖》《桃花蝴蝶圖》等。他的《竹外桃花圖》由李苦禪題跋,名家聯袂,可謂不可多得的佳作。

當代繪畫大家吳貫中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他以極簡線條刻畫桃或桃花,別具一格,代表作有《桃熟還待一千年》《春風桃柳》等。他在《桃熟還待一千年》圖上自題:“結實無端三千年,嬌紅嫩綠,雲霧深處,不染人間汙濁。”先生所題,意味深長。

桃花相映红 依旧笑春风

中國四大名桃之一陽山水蜜桃 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供圖

桃樹之飲食

我國古代有“五果”之說,即“桃、李、杏、梨、棗”,桃列五果之首。可見我國古人對桃的重視和喜愛。桃聞起來香甜,吃起來可口多汁,讓人心情愉悅。桃素有“壽桃”和“仙桃”的美稱,因其肉質鮮美,被稱為“天下第一果”。在食物短缺、果品緊俏的古代,桃是王公貴族享用和招待貴客的水果。《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侍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孔子周遊列國在魯國時,魯哀公問計於孔子,魯哀公招待孔子的果品即是桃。《禮記·玉藻》中有“食棗、桃、李,弗致於核”的記載。這都說明在周朝,桃是很受歡迎的果品。

經過7000多年的進化發展,今天我國的水果種類繁多,然而,鮮桃依然是主要水果品種之一。我國名桃品種有平谷大桃、順平桃、青州蜜桃等。近年來,全國桃的規模化種植主產區,集中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湖北、陝西等省。2018年全國種植桃樹面積約1478萬畝,產量1551萬噸,我國鮮桃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9%。我國鮮桃產量的83%進入國內水果市場,用於加工的鮮桃約佔16%。

中醫認為鮮桃性味平和,有補益氣血、養陰生津功效。現代研究證明,鮮桃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等成分。鮮桃除了主要作水果生食外,還可製作罐頭類食品及果脯等。此外,桃仁、桃葉、桃樹皮、桃樹膠等均可入藥,在婦科、兒科、外科等方面具有良好療效。

桃花相映红 依旧笑春风

北京平谷桃花海面積相當於23個西湖。 佟鬱攝(中新社發)

桃樹之美景

我國園林發展起源早、歷史悠久。晉代園林中種植桃樹已經比較普遍。《藝文類聚·卷八十六·果部上》記載:“《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桃七百三十八株,白桃三株,侯桃三株。”南朝時期民間百姓就在庭院綠化中栽植桃樹。鮑照《擬行路難》中有“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盪落西家”的詩句。唐朝宮廷園林大肆擴張,栽植桃樹很多,桃園賞花為宮廷遊玩首選。文德皇后遊玩桃園後,留下“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的詩句。後宮嬪妃們賞春,皇帝也不甘寂寞,帶領文武百官賞桃花,群臣獻桃花詩。隨著皇家園林的日趨興盛,桃樹也成為私家花園景緻。劉長卿詩句“春苔滿地無行處,深映桃花獨閉門”,豆盧岑詩句“隔門借問人誰在,一樹桃花笑不應”……這樣的詩句記載還有很多。

現代園林建設中,許多城市公園、植物園,也都大面積種植桃樹,舉辦賞桃花活動。北京植物園一年一度的桃花節,成為京城春季賞花的重要傳統活動。武漢市除了武漢植物園裡的桃園,如今東西湖新溝、走馬嶺、吳家山、荷包湖、陳家衝桃花基地有成片的萬畝桃林,桃花盛開時場面宏大,唯有“花海”一詞形容最為貼切。成都市青白江區“桃花詩會”已舉辦34屆。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10萬畝桃花園被列為吉尼斯之最。肥城家家戶戶都有栽植桃樹的習俗,是遠近聞名的桃花盛開的村莊。

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旅遊熱的出現,就連西部偏僻閉塞的鄉村,也已大面積種植桃林。桃花盛開的季節裡,鄉村遊的火熱超出預期,也給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新途徑。

桃樹之致富

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偏遠農村地區,桃樹是脫貧致富助力小康的好幫手。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月寶山村有400多戶果農,種植桃園9000多畝,戶均年純收入超過5萬元。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卞鄉劉寺村,村道兩旁是成片的桃林,全村發展桃樹種植3000餘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桃樹是該村村民的致富樹。山東省沂水縣諸葛鎮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種植桃樹6萬多畝,年產值4.3億元,人均年果品純收入4000多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貧困戶依靠種植桃樹,或者在桃產業基地務工,陸續擺脫了貧困,正在向小康生活逐步邁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先行和鄉村旅遊同向發力,桃產業必將在我國農村地區脫貧致富上持續發揮作用。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講團結、守信用的民族,這或許是一代一代炎黃兒女受“桃園結義”故事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注重禮尚往來的民族,這或許是子孫在長輩們代代遵循“投桃報李”薰染下的自覺行動。中華民族也是一個以德化人、德昭天下的民族,這或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詮釋。由此說來,中國人民的性格成因、民族品性,或許與中華大地上廣佈的桃樹有關。華夏民族在與桃樹桃花桃果的數千年廝守中,形成了意蘊厚重的桃文化。這些傳承數千年的桃文化,教育引導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桃花源般更加美好的明天繼續拼搏努力。(杜榮)

杜榮 現供職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業餘從事生態文學創作,出版有《印象生態》《故鄉背影》《心靈絮語》等5部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