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因永乐和宣德青花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相近,在过去,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现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以下我们根据永宣青花的特征来进行加以辨别,供各位参考:

明永乐青花瓷器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底

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底

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底

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花卉单柄罐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花卉单柄罐底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 花鸟纹执壶

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皿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缠枝菊纹折沿盘-北京故宫

永乐青花瓷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压手杯-北京故宫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云凤纹高足碗

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局部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荷叶盖罐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底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水仙盘底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大盘底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宣德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花卉盖盒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残件

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团龙凤纹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龙纹,青花的凹陷面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花卉斗笠碗

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心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北京故宫

宣德青花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传世盘类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把莲纹盘-北京故宫

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LUN盖罐-北京故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

大件器皿增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花卉盖罐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龙纹葵口洗—大英博物馆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明宣德青花团龙凤纹葵花式洗-北京故宫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揭开扑朔迷离的永宣青花之别

根据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资料来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同点,二者也有许多区别之处:

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温度高于宣德青花,造型小,尺寸不是很大,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篆书款;

宣德青花,胎体重,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多布气泡,有桔皮棕眼,青花浓淡相间,带有黑色斑点,造型丰富,尺寸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大多写有年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