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卡薩布蘭卡》是1942年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愛情電影,電影改編自一出舞臺劇《人人都去裡克酒店》,由邁克爾.柯蒂斯執導,亨弗萊.鮑嘉、英格麗.褒曼等主演。

該片於1942年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這部誕生於二戰期間的好萊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大獲成功,斬獲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三項獎項。

《卡薩布蘭卡》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該片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影史百大愛情電影之首。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軍之手的卡薩布蘭卡為舞臺,講述了亂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愛情故事,並在愛情主題中融入了戰爭、正義、自由、忠誠、友誼等元素。

下面我著重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主角演繹等三個方面來解讀《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故事情節:一個令人心碎的童話愛情故事,行雲流水般地展開。

1、故事的發生地一一北非的卡薩布蘭卡,所以影片又名《北非諜影》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卡薩布蘭卡是北非摩洛哥地中海邊一座風光旖旎的城市,二戰時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屬殖民地,也是通過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中轉站和必經之地,在很多歐洲人眼中,這裡也是難民避難所,象徵著理想天國樂土。

二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以躲避納粹的鐵蹄,卡薩布蘭卡被賦予理想的樂土,這裡可以規避戰爭的蹂躪,成為心靈的棲息地。

在這裡,無論是亡命的賭徒還是新婚的夫婦亦或僱傭兵都將這看作國際化的大都市,因為這裡通往自由之路。在小城的裡克酒吧裡,常常聚集著各膚色和各種身份的人,這是一個混雜的“江湖"。

“每個人都會去裡克的酒館”在影片中數次出現,象徵著荒漠之中的一汪清泉,這裡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吸引著各國絡繹不絕的旅客到來。

由於當時沒有彩色膠捲,所以畫面仍是黑白影像,但是卻絲毫不影響其“經典”的傳承,近80年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反覆觀賞,可見魅力不減,所謂“經典”即永不過時。《卡薩布蘭卡》“經典”當之無愧。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2、故事的內容:戰爭歲月中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

裡克酒吧的老闆裡克是個神秘人物,“玩世不恭的外殼裡,包藏著一顆感情用事的心。”1941年的一天,裡克酒吧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捷克反納粹組織的領袖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裡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國的通行證。

裡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當年失散的情人,他們失散於戰爭來臨時的巴黎,重逢的兩人終於有一天將誤解解開了,原來他們仍然深深相愛。

裡克對伊爾莎的深情讓他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愛人,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裡克擊斃了阻止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國少校,目送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3、情節的設置:環環緊扣,行雲流水一般。

影片開頭整個只用了一、二分鐘就交代清楚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時代背景。從一個旋轉的地球開始,動畫技術很簡略,觀眾看著挺輕鬆,一目瞭然。

情節緊湊,脈絡清楚,沒有任何懸念與刺激,也不故意吊觀眾的胃口。環環相扣,不嬌柔,不做作,有張有馳,很有些行雲流水的感覺,看起來只是想為觀眾講一個故事,卻非常引人入勝。是一個亂世中愛情、戰爭疊加的故事,但渾然一體,一點也不生硬。

影片故事本身並不複雜,這是好萊塢最為慣常的一種愛情故事,但為何這部影片能保持近80年的藝術魅力呢?決定因素在於劇本。

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庫克曾說過:給我一個好劇本,我可以做一個十倍好的導演。由此看出劇本對於影片的決定作用。

《卡薩布蘭卡》的劇本由六、七個編劇共同完成,開拍前還沒定稿,邊拍邊完善、修改,在拍攝的最後一天才決定了結尾方式。

從中可見他們對藝術至臻至美的追求,不達到最佳效果,劇本就始終處於修改完善的過程。

反觀有些影片,要麼情節拖沓,不緊湊;要麼雲裡霧裡,故弄玄虛;要麼情節不吸引人,觀眾暈暈欲睡……。不一而足。由此可見完美的劇本,是影片成功的關鍵之一。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二、主題思想:大時代的正義,不折不扣的愛國情懷。

1、酒吧裡群眾高歌《馬賽曲》與德國軍官高歌納粹歌曲抗衡。

裡克與維克多交談中,德國少校指揮手下唱起法西斯的歌曲。這時,裡克默許了山姆彈奏《馬賽曲》,在維克多的指揮下,《馬賽曲》的歌聲越來越高,最終淹沒了法西斯的歌聲。

青年人情緒激揚,老年人抖擻精神,還有那流淚的姑娘,共同“描繪”出一幅團結、正義、愛國的畫面。

最後,裡克回到反法西斯陣營,德國少校魂歸西天,暗示著法西斯戰爭的必然失敗。

影片在二戰中誕生,結合二戰的形勢,政治正確,以愛國主義精神和反法西斯為主調,引起無數反法西斯戰士、群眾的共鳴,意義深遠,是一部應時的正義的反戰宣傳片。

2、主題昇華:犧牲與救贖的主題一直貫穿在整部影片之中。

伊爾莎將裡克拋棄在了巴黎,回到了負傷的愛人身邊,這就是愛的犧牲;維克多不願和伊爾莎一起走,而把生存的機會給了伊爾莎,這還是愛的犧牲,同樣伊爾莎也讓裡克把通行證給維克多一人,她留下來,這也是愛的犧牲。保加利亞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心甘情願獻出最寶貴的肉體,這也是愛的犧牲。

最開始,裡克苦苦等待著伊爾莎的到來,絕不相信自己的愛情遭到了背叛,這種精神迷失是痛苦而長久的,但我們發現,裡克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站了起來,反而轉變為救贖者,他幫助了保加利亞夫婦,挽救了他們的婚姻,這是一種救贖;他把簽證給了伊爾莎夫婦,這也是一種救贖。

裡克完成了被救贖者到救贖者的角色轉變,精神得到了最極致的昇華,這樣的精神經久不衰。

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卻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

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裡克看似玩世不恭,口頭強硬,但是在大是大非上,他與雷諾局長等朋友堅守自己道德的底線,最大程度地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便利,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這就是高尚人格的最真實體現。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三、主角演繹:鮑嘉和褒曼的精湛表演是影片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混合著危險的異國情調的浪漫中,片中男女主角在亂世重逢,鮑嘉硬漢式的滄桑和褒曼沉默中的嬌柔,各自都有著身不由己的無奈和矛盾。

1、迷人的英格麗.褒曼:凡你所到之處,必將鮮花盛開。

說實話,我當時完全是衝著女主角褒曼才去觀看這部影片的。我的感覺可用兩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驚豔”,我覺得她才是《卡薩布蘭卡》的靈魂所在,如果少了她這樣清秀典雅的容顏,迷人憂鬱楚楚可憐的眼神,估計影片在全世界要少掉不知道多少影迷了。所以我先來著重分析我的偶像一一褒曼。

亨弗萊.鮑嘉:沒有一個男人能抵禦英格麗.褒曼的迷人眼神!那時候,誰還需要演戲,只要把自己心裡想的說出來就可以!

拉里.阿德勒:英格麗真是美麗驚人,你可以坐在那裡一連幾小時地看她,那就像在看一幅很了不起的一幅畫。

維克多.弗萊明:她是一個天使,這就是全部,她是一個天使。

以美麗、聖潔、自然而著稱於世的褒曼,是20世紀4O年代以來最受影迷歡迎的女演員之一,她幾乎受到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風格不同的銀幕形象。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不過,也許最讓人覺得她音容宛在的還是《卡薩布蘭卡》中的伊爾莎。她演活了這個長相清秀、心思縝密,“到訪過卡薩布蘭卡的最美麗的女子”。在那部片子裡,美麗迷人的她坐在鋼琴邊喃喃地說:“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請再彈一遍‘時光流逝’。 ”在鮑嘉舉杯時盈盈淺笑,在薄霧的機場上黯然送別……

她憂傷而迷離的眼神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表情。其中蘊含著深沉的愛,無盡的思念與眷戀,打動了全球不同年齡的觀眾。

褒曼(1915一1982),著名瑞典籍電影女演員,也是好萊塢全盛時期女影星,曾獲得過三次奧斯卡金像獎,兩次艾美獎以及一次託尼獎。1942年因主演《卡薩布蘭卡》而成名。

她孤兒出身,2歲喪母,12歲亡父,自小由親戚養大。中學畢業後加入職業劇團演出,不久即成為瑞典的大明星。1936年,美國好萊塢的大門向她敞開,美國大製片家大衛.塞茨尼克邀請她到美國主演《寒夜琴挑》美國版,此後佳作頻出。

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對錶演的濃厚興趣,她常常一個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據說十四歲時就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她的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

褒曼對待不幸曾有這樣的說法:只有嘗過悲哀的人才會懂得幸福。

來到好萊塢的褒曼,很快知名度就高漲,她長期都是本色出演,她的表演自然純樸,真實,幾乎沒有一絲她自己的影子,觀眾們一遍遍去欣賞,百看不厭。

褒曼的魅力不僅在外表,每一個角色都事先認真準備,細細打磨,為了與鮑嘉合演《卡薩布蘭卡》,她拍攝前去專門觀看鮑嘉前一部戲,一遍遍地體會與感覺。

為了演法蘭西聖女貞德,她翻閱了幾乎所有文獻,遍讀了有關貞德的著作和劇作,提出了與著名英國戲劇家蕭伯納不同的對貞德的詮釋的觀點,並與之進行激烈爭論,她的率真和正直的品格,以及對藝術的無私和忠誠,打動了9O多歲的蕭伯納。

芭芭拉.史坦華於1944年在奧斯卡最佳女主獎輸給褒曼後,她說她是“褒曼影迷俱樂部成員之一”,“我對沒有獲獎並不全然感到難過,因為我最愛的演員贏得這座獎,她憑演技來獲得它。”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2、鮑嘉傾情演繹:一躍成為當之無愧的國際巨星。

鮑嘉原本在美國百老匯舞臺上,一直默默無名,他出演《卡薩布蘭卡》那年時,已經42歲了,但他憑著豐富的自身經歷和百折不撓的舞臺錘鍊,厚積薄發,大器晚成。

影片中,鮑嘉並不高大英俊,反而臉上有道刀疤,冷酷的面容,也不能言善辯,但他身上有一種與卡薩布蘭卡的氣質非常相似的神秘色彩,平日裡人前是漫不經心,看似自私自利,掩蓋著高尚寬廣的胸懷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典型的外冷內熱,菩薩心腸。

我作為亞洲人,一直不理解歐美經典電影男主比較青睞成熟年長男性,他們通常滿臉皺紋,一臉老相,按我們的觀念一般只能演老一輩父親級別了,比方說赫本主演的經典影片《戰爭與和平》,男主彼埃爾的扮演者居然已5O多歲了,而當時赫本才2O出頭,也並不違和。鮑嘉演《卡薩布蘭卡》時也42歲了,人到中年。

這不像亞洲人的審美,一般男主角色大都重用小鮮肉,只要顏值就夠了,因為有的是一大批年輕的腦殘粉、追星族,收視有保障,什麼演技都可不顧。不過現在這種現象似乎有所改觀,但在我看來,與歐美人還是不太一樣,估計大眾審美地區差異還是大的。

不過我算是看外國劇比較多的人,鮑嘉給我第一眼,並不讓我喜歡,印象一般,但隨著故事的展開與深入,鮑嘉將裡克身上深沉、憂鬱、真摯、穩重的氣質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加上簡潔風趣的對白,更添了幾分灑脫。

鮑嘉的演繹總的來說是入木三分,堅毅與冷漠,將裡克性格中的榮譽感以及憤世嫉俗的氣質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我的判斷是,他是一位成熟的演技派演員,而不是那種膚淺的僅憑顏值就可以的男星。鮑嘉憑藉這一部影片聲名大躁,不是偶然的,與他長期的舞臺經驗的積累和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完全分不開。

正是因為鮑嘉和褒曼的傾情演繹,完美塑造了一段童話般的愛情故事,成為一部代代影迷必看的經典影片。

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主角演繹來解讀影片《卡薩布蘭卡》的魅力

四、結語:時光流逝,經典永不過時。

當我再次重溫《卡薩布蘭卡》時,已人到中年,感覺已不同於年少時,縱然英格麗.褒曼還是那麼驚豔而迷人,鮑嘉依舊滄桑而深情,但我已品味出另一種感動來,那就是成全的愛,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全愛的人那份無私的愛。唯其珍貴,要細細咀嚼才行。明知前路坎坷不明,險惡叢生,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高舉正義的旗帖,滿滿的正能量!

此外,貫穿影片的歌曲《As time goes by》(時光流逝),是他們愛情的奏鳴曲,當裡克與伊爾莎相見的時候都會響起,裡克傷感的眼神和話語,再配著傷感的愛情歌曲,不禁讓人為之動容,為影片增色不少,傳唱至今。

影片讓我們再一次相信這個世界有美好的心靈和純真的愛情的存在,高尚的精神永不衰敗,純真的愛情不是索取,而是成全,使我們盪滌心靈,無限憧憬著美好的事物,這是一次精神的全面洗禮!

時光流逝,經典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