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重新修訂
在各類行業、圈子中可謂是引起不小的爭議與討論
從中不難發現,很多人對於“野生”一詞存在很大的分歧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曾巖博士
提供以下問卷
以便更好的保護野生動物
點開下方圖片後長按, 掃一掃即可
文中包含許多國內生物專家意見
建議閱讀全文後進行問卷填寫
個人建議各位填寫問卷的朋友
如果具備一定的野保知識
在“其他”選欄中多多填寫個人理解與觀點
從客觀的角度多多補充科學觀點
讓群眾正確認識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差別
避免在疫情期間導致對野生動物妖魔化
避免執法部分一刀切的誤區
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水龜養殖大國
甚至有超過20年的蛇類人工養殖記錄
如眼鏡蛇、滑鼠蛇、王錦蛇、眼鏡王蛇等均已實現人工繁育
註冊登記在工商網的蛇類養殖場超過8000家
蛇類的人工養殖不僅是豐富居民的餐桌
同時對飼料行業、食品行業、寵物行業、傳統文化、生物製藥、生物科技甚至是物種保護等都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此次疫情對於各類寵物行業、養殖行業、水產行業等都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而“野生”與“人工”的界定也成為了新的討論話題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生物專家 羅鵬:
關於“野生動物”的定義目前已經是造成各種管理問題、法律問題甚至利益問題的核心問題之一了。
我個人想法是,要將重點回歸到“野生”的本意和管理部門的職能劃分和管理可行性,單純以物種來定義有很大問題。
首先要定義“野生”,是指動物的食物來源、繁殖等均主要來自於自然環境,反之則為“家養”;保護性、研究性、展示性飼養繁殖歸到林草部門管理,而生產性飼養繁殖歸到農業畜牧部門。
這樣,林草部門也少許多麻煩,而農業畜牧部門能夠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動物檢疫等方面的長處。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趙海鵬副教授:
遺傳分類上越近的物種,越容易感染互染共患病疾。
從物種的體溫機制上言,恆溫動物間或許共患互染的幾率要高於恆溫動物與變溫動物間的共患互染幾率。
水產品多為變溫動物,且遺傳分類上和人差距較鳥、獸為大。所以,個人認為,在病毒病菌感染方面,相對於人,水產品的安全性是相對可靠的。
就恆溫動物而言,家養品種都是經過多年和人共生的,形成了適應機制的,也不應該極端視之。
人作為養殖群體和野生群體發生關聯的環節和因素,要在人、養殖群體和野生群體相互接觸時制定出嚴格的規範並切實執行才能更好的保護產業和野生種群。而不是將養殖種群掐滅。
珠江水產研究所 副所長 朱新平研究員:
水產市場上交易的龜鱉類只要能提供相關證明,均應視為允許正常交易的養殖水產品。
朱新平研究員指出,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攜帶能夠傳染人病毒的野生動物也主要是這些恆溫動物。
而爬行動物(龜鱉)、兩棲動物(娃娃魚、蛙類)、魚類等是冷血動物,它們攜帶的病毒至今沒有感染哺乳動物甚至人的先例。
他強調,即使是這些動物攜帶的寄生蟲,也可以通過充分煮熟而滅殺。只要不生食,對人體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 兩爬專家 張亮:
支持全面禁食野味和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沒有問題,但是不要夾帶極端的野保價值觀。
希望有關機構和媒體不要用妖魔化野生動物、不實的信息和偽科學威嚇公眾,貓狗被拋樓,蝙蝠被滅門,烏龜金魚被傾倒,再下一步可能就是滅殺驅趕城市動物,剷除鄉村野生動物棲息地,我們正在看到一幕幕慘劇正在上演,靠謊言和恫嚇去實現即使是最崇高的理想,只能製造一個個延綿不絕的災難。
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是人類文明象徵,是減少對自然狀態下野生動物利用的代替,這樣的一刀切既缺乏人道精神,對抗擊疫情毫無意義,讓民眾失去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和關愛,這與真正的野生動物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廣東省動物行為馴練及人工繁育專家 孔振鴻:
所謂野生動物,肯定是在野外自然生長與繁殖的動物,而人工飼養和繁育成熟的據有經濟利用,藥用,觀賞,科研等動物,不能視為“野生”。
在人工養殖的條件內大多有規範的養殖場,無論飼養條件與食物來源,場地消毒等,都有規範的措施來保證動物的健康,而人工養殖的動物基本與外界生物隔絕,成為中間宿主的機率幾乎為零。
人工養殖和繁育的動物不能與野生動物相提並論,但是相關部門必須要監管好各養殖的規範管理和種源,同時在市場售賣的合法人工養殖動物必須有清晰的來源,以免真正的野生動物混進市場售賣。
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制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孫煜華:
全面禁止買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話邏輯存在問題。
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理由是野生動物不安全,不過這個邏輯站得住腳嗎?
按照這個邏輯,就只能食用家養動物,試問家養動物就絕對安全嗎?
我們回顧一下禽流感是怎麼爆發的?
是因為高密度的養雞,給此類病毒提供了不斷“升級”、變異、擴散的機會,難道就此禁止養雞、買雞和吃雞?
野生動物的安全真的就無法解決?
新西蘭不僅成功馴養了野鹿,還使之成為重要的創匯產業,關鍵的是,從來沒有發生傳染病的問題。
所以造成問題的關鍵不是食用野生動物,而是包括各類動物安全在內的生物安全沒有維護好。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丁利:
野生動物在不同場合下所表達的概念並不一樣,所以才造成人們認識上的差別。
但在這並不妨礙我們在面對野生動物保護這個問題上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然後再去討論後面的問題,否則仍是各說各話,各種偏見誤解都由此而生。
病原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演化,包括對疫病的免疫力的適應提高是人類與病原體協同進化的過程,人類與自然界無法分割的。
瘟疫是至今人類無法預測和避免的突發災難,我們在此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在疫情出現時,如何科學,及時的應對疫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拯救生命,而不是考慮什麼未來人與自然進行切割。
另外,禁食野生動物,遠離野生動物,存在很大的邏輯漏洞。
家養動物並不比野生動物的安全性高,難道也要被禁麼?既然野生動物這麼可怕,公眾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又從哪裡來呢?
- End -
閱讀更多 新賜爬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