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如何突破產業創新與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前言:在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同創新”、“政府和園區招商引資”、“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等社會經濟大環境中,

解決產業創新的問題、突破產業創新的窘境,對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非常關鍵和迫切。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產業創新的問題?其模式和路徑又有哪些?

經研究和實踐證明,解決產業創新問題的可行的模式和路徑有:促進產業轉移、形成產 業集群、促進產業跨界融合、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產業資本運營體系、促進產業知本 耦合、形成產業創新生態圈等,具體操作如下:

(一)促進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是由於資源供給、產品需求條件、經濟成本、區域營商環境、產業政策等發生 變化後,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產業轉移對承接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是產業創新的途徑中重要的路徑之一。決定產業轉移 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經濟因素,主要權衡成本、市場、價格、基礎設施及產業關聯條件 等;二是環境因素,即不同的區域對環境破壞程度的承受能力和地理人文環境的質量狀態; 三是政策因素,主要是稅負比較、產業政策約束,也包括國際政治關係影響等。

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創新,可以利用現成的產業資源,迅速完成產業升級,實現 跨越性的產業進步。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率先開放和得天獨厚的區 位優勢,抓住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發展了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 主的加工工業,進行了產業創新,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成為拉動我國經濟 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產業轉移中進行產業創新應當是一次難得的雙重機遇,即歷史機遇的補救和新機遇的 開啟。應當毫不猶豫地抓住這種雙重機遇,積極推進產業創新,加快結構升級,迅速實現產 業規模擴張。產業轉移中產業創新主要核心問題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渠道、品牌和平臺, 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產業主導權。產業轉移的過程是吸收和改造提高產業發展的過程,產業轉 移的效應主要是整合升級效應,不僅會使轉移方自身的結構優化和內部空間聯繫有機化,而 且會優化被轉移方的產業結構,從而強化轉移方與被轉移方之間的外部聯繫。其關鍵的問題 在於我們能否把握好趨利避害的過程,特別是要處理好走捷徑與自主研發、技術、渠道、品 牌、平臺和生態圈創新的關係。產業轉移在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通過提高自主 創新能力,增強產業轉移的可挑選性和替代性。

(二)形成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中,大量在橫向價值鏈、縱向價值或關係價值鏈等產 業聯繫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物理空間上的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是有效的產業創新戰略,是提高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集群式產業創新是以集群 的組織方式,運用集群組織優勢,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通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產生創新聚集,從而獲得創新優勢的一種創新組織形式。這 種組織的結構介於純市場和純層級兩種組織之間,比市場組織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藉助 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創新協作關係。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 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 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 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對區域產業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產業集群超越了 一般產業範圍,形成特定地理範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 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 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 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從產業組織 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 展。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 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產 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範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促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產業融合

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 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徵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係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 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產業融合是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具有生命力 和創新力的發展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新業態。產業融合從產業創造價值層 面、產業具有的生產能力層面來影響產業規模,提高產業佔領市場和擴張的能力,從而增強 產業的增長力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產業融合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趨 勢,是促進新業態發展的主要動力。

產業融合意味著傳統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經濟服務化趨勢,產業間新型的競爭協同關係的 建立和更大的複合經濟效應。產業融合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也帶來了新的機 會及潛在的可能性空間擴展,產業融合對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

產業融合以後,市場結構會發生更復雜的變化。產業融合能夠通過建立與實現產業、企 業組織之間新的聯繫而改變競爭範圍,使得新參與者進入和開闢新市場,增強了競爭性和新 市場結構的塑造,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就業增加和人力資本發展等。在產業融合中發生 的一系列企業合併、併購等活動塑造了新的市場結構;新市場活動反映了價值鏈的一個實質 性變化,從簡單的信息傳輸變成為內容的生產和包裝,或提供在線服務和交易。自由化和競 爭使得信息服務的傳輸及發送已成為日常用品,並且將其轉化為低邊際成本、高容量的商業 活動,從而改變了當前的市場結構。產業融合使市場從壟斷競爭向完全競爭轉變,經濟效率 大幅度提高。

產業融合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產工藝更加先進、生產過程更加合理、生產管理技術 更加科學,從而使得生產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產成本來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同時適應消費 者所需要的個性化、多品種、高質量的產品。當消費者從產業融合式的產業發展中得到更高 的效用,生產者也從產業融合式的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利潤時,資源也就得到了更加優越 的配置。因此,產業融合式的產業創新式的發展,有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市場績效的程度。

(四)促進產業裂變式發展

產業裂變式創新是一種類似於細胞分裂或原子裂變的新業態、新模式、新企業或新產業 的培育方式,是指某個或某些以價值鏈一體化、全產業鏈或產業鏈較長的業態、產業或龍頭 企業,主動打破原有價值鏈一體化經營模式,將產業鏈或價值鏈的縱向價值鏈或橫向價值鏈 的某個環節或全部環節進行分化獨立而形成與原有產業或企業緊密關聯或完全不相關聯保 持相對獨立的新業態、新企業或新產業的產業創新、轉型升級。這種分化裂變式企業創新或 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某個企業或產業關鍵價值鏈專業化獨立發展,而不受制於原有企業的 侷限,利於聚合更多的市場資源做大做強。

產業分化裂變的模式和路徑有:縱向價值鏈分化裂變的創新模式和橫向價值鏈分化裂變的創新模式。

產業縱向價值鏈創新模式:是指某種或某些產業的技術研發、採購供應、生產製造、物 流倉儲、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的創新。如:科技創新、供應鏈創新、智能製造創新、智慧物 流創新、電子商務創新等。縱向價值鏈分化裂變後可以形成專業的研發服務公司、採購及供 應鏈管理公司、專業的生產代工公司、物流倉儲服務公司、分銷代理及電子商務公司等。

產業橫向價值鏈創新模式:是指某種或某些產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資本運營、信 息系統等的創新。如:服務外包、金融創新、人工智能、文化創意、房地產創新等。橫向價 值鏈分化裂變後可以形成專業的房地產經營公司、物業管理公司、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教育 培訓公司、勞務外包公司、信息技術服務公司等。

(五)促進產業互聯網發展

產業互聯網即“傳統產業+互聯網”或“互聯網+傳統產業”,是由政府、園區或某產業 中的骨幹企業牽頭,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手段為各垂直產業 構建共享基礎設施,以分享經濟的方式提供給行業內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或創業者使用,通過 整個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從而形成新的產業技術、新的產業模式、新的產業經濟、 新的產業生態,從而降低整個產業鏈的運營成本,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營質量與效率,為整 個產業鏈創造新的客戶體驗、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利用產業互聯網可以幫助政府和園區實現扦插式產業創新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也可以 幫助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實現分化裂變式企業創新或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是政府、園區、骨 幹企業、上市公司等實現產業級或企業級的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等的重要模 式、工具、途徑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實踐價值。

扦插式產業創新或產業轉型升級是一種類似於植物扦插繁殖(無性繁殖)的新企業或新 產業的培育方式,被孵化或加速的企業或產業從外地或本地的龍頭企業或上市公司中剝離出 來的某個價值鏈環節或某塊非核心業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化、數字化等 產業互聯網軟硬件基礎設施和企業管理專業化服務能力,以分享經濟的方式提供給本地的、 全國的、甚至全球的本行業內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或創業者使用,進行縱向或橫向跨地區整合 中小微企業或創業者形成共創共享共贏的產業平臺化公司,最後獨立上市或由其母公司併購 整合上市退出。

產業互聯網對於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意義重大,產業互聯網不僅是地方政府 和園區推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培育新企業新產業的利器,能快速吸引產業投資並培育一 大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新企業和新產業,也能整合一大批中小微企業實現區域轉移和產業聚集。 能快速實現引進高端人才、促進大量專利技術的積累、大量新型項目孵化,利於促進股權投 資、併購投資等資本聚集。

產業互聯網對於傳統骨幹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也意義重大,能實現快速、穩健地實現模 式創新、產業轉型、技術升級,能幫助傳統龍頭企業快速實現集團化裂變式發展,也利於傳 統上市公司快速提升企業市值。

產業互聯網對於創業創新、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運營也意義重大,產業互聯網 孵化和加速的項目公司繼承了母公司已有的良好產業基因、產業上下游資源要素、橫向合作 夥伴網絡等優勢,使得被孵企業具有穩定性好、成功率高、資源要素豐富、企業架構完善、 管理經驗豐富、業務拓展能力強、孵化週期短、投資風險小、發展速度快、資本退出容易等 一系列優勢,這樣恰好彌補了傳統的孵化器被孵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六)促進產業智能化發展形成新技術

產業智能化即“傳統產業+人工智能”和“傳統企業+人工智能”,是以人工智能芯片(GPU、FPGA、ASIC 等)與傳感器、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人臉識別等)、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 別、語義識別、自動翻譯等)、深度學習(CNN、RNN 等)、知識表示與自動推理(規劃、決 策等)、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或傳統企業,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 品創新、市場創新、模式創新、平臺創新、生態創新等實現產業智能化和企業智能化的過程。

產業智能化與企業智能化的模式和路徑主要有:AI-Technology(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AI-Industry(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應用於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AI-Enterprise(人 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應用於企業管理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具體如下:

AI-Technology 包括基礎層(技術支撐)和技術層(基礎應用)兩個方面,基礎層(技術 支撐)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GPU、FPGA、ASIC 等)與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層(基礎應用)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人臉識別等)、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語義識別、自動翻譯等)、深度學習(CNN、RNN 等)、知識表示與自動推理(規劃、決策等)、 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等。

AI-Industry 主要有:AI+農業(智能育種、智能種植(播種、施肥、除草、殺蟲)、智能 養殖、智能灌溉、智能屠宰等);AI+工業(智能研發、智能採購供應、智能生產製造、智能 市場營銷、智能售後服務、智能商務、工業機器人等);AI+商業(智能消費研究、智能採購 供應、智能商品陳列、智能貨物補充、智能批發零售、智能打包配送等);AI+物流(智能倉 儲、智能配送、裝卸機器人、智能分揀、智能車輛檢測等);AI+教育(智慧校園、機器閱卷、 個性化教學等);AI+醫療(智能診療、智能醫學影像診斷、智能藥物研究、手術機器人、理 療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AI+金融(智能信貸、智能金融安全、智能金融諮 詢、智能投資機會、智能監管合規、智能保險、智能投顧等);AI+安防(智能安檢、智能鎖 具、智能門禁系統、智能防盜、智能消防、智能輿情監測等);AI+交通(無人駕駛、智能出 行、智慧交通、智能公路、智能鐵路、智慧列車等);AI+文娛(輿情分析、受眾畫像、智能 音視頻推送、互動遊戲等);AI+家居(智能家電、智能廚房、智能傢俱、保姆機器人、掃地 拖地機器人等)。

AI-Enterprise 包括企業橫向價值鏈業務智能化和企業縱向價值鏈業務智能化。企業橫向 價值鏈業務智能化主要包括企業大數據、雲計算、知識管理、品牌運營、流程管理、項目管 理等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財務、稅務、投融資、併購、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供應鏈金 融等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人才招聘、培訓、人事外包、績效考核等領域的人工智能;企 業在廠房車間監控、協同辦公、員工考勤、後勤保障、車輛管理調度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等。 企業縱向價值鏈業務智能化主要包括企業在市場研究、產品策劃、研發設計、技術研究等領 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採購、供應、結算、支付等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生產製造,工藝 技術,精益生產等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市場營銷、營銷策劃、加盟代理、公關廣告等領 域的人工智能;企業在物流配送、倉儲、車輛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等;企業在售後服務、維修、 保養、改造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等。

(七)促進產業金融創新

產業金融(Industrial Finance)即“產業+金融”、“產業+資本”,產業金融是產業與金融的 相互融合,互動發展,共創價值。產融結合,產業為本,金融為用,產融一體化系統發展。 產業金融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商業模式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第一、產業金融是一個產業發展 的金融整體解決方案;第二、產業金融的基本原理為四個資本化,即資源資本化、資產資本 化、知識產權資本化、未來價值資本化;第三、產業金融的實現路徑有三個階段,即前期的 資金融通,通過資源的資本化解決資金的融通;中期的資源整合,運用融通資金培育核心能 力,通過核心能力整合社會資源;後期的價值增值,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價值,通過資本運作放大價值。發展產業金融前景廣闊:隨著現代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金融與產業的融合顯得愈來愈為重要。金融危機是因為金融脫離了產業,自我發展,過度膨脹,產生 了嚴重的泡沫,這從反面證實了產融結合的必然性,產融結合是醫治金融危機的最佳良藥。 可以相信,在未來經濟的發展中,產業金融化,金融產業化將成為新的潮流,推動產業和金融的良性發展。

什麼是資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在現 代經濟學意義上,資本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 資源。在現代金融學和會計學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 業的金融資產。而在商業活動中,“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 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而在廣義上認為,資本是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 經濟資源的總稱。關於什麼是資本的問題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

筆者從資本的本質屬性和資本運營實踐操作的角度認為,資本是包括資產在內的和被認 識並確定可以支配、擁有或控制的資源的總和。即:資本=資產+確定的可控資源。資本按屬 性劃分有:物質資本、規則(信息)資本和能量(精神)資本;資本按形態或資本運作的對 象劃分有: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等。資本具有以下特點:資本包含所 有資產,任何資產都是資本;資本除了包含資產還包含被認識並可以支配、擁有或控制的資 源;資本的流動遵循資源流動基本規律;資產化的資本可以用貨幣計量,非資產化的資本不 能用貨幣計量。

因此,資本運營(Capital Operation) 也叫資本經營、資本運作,是指圍繞資產經營和資 源整合,通過投資和融資兩個基本過程,實現資本價值最大化的經營活動。產業資本運營就 是圍繞某個或某些產業領域的各種資本運營活動。如:新農業產業資本運營、智能製造產業 資本運營、現代服務業資本運營、科技產業資本運營、新能源產業資本運營、新材料產業資 本運營等。

金融是經濟的“心臟”,對產業發展提供“血液”,創造極其重要的經濟價值。產業金融 就是產業與金融的緊密融合,本質上是產業資本運營活動,促進產業與金融在融合中加快產 業的發展和租金資本穩健快速增值。產業金融根據不同的產業細分領域可以分為農業金融、 工業金融、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環境金融等等。金融對產業發展的 主要功能是融通資金、整合資源、價值增值、產業促進,發展產業金融大有可為。

產業資本運營的主要模式:股權投資基金、產業併購投資基金、產業鏈金融三種模式。 具體情況如下:

l 產業股權投資:股權投資母基金、產業引導專項基金、種子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基金、 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模式。

l 產業鏈金融: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商業貸、保兌倉等模式。

l 產業併購投資:資產併購基金、股權併購基金等模式。

(八)促進產業知本運營創新

產業知本即“產業+知本”、“產業+智庫”、“產業+數據”、“產業+人才”、“產業+研究院” 等,產業知本是與某個或某些產業緊密相關的數據、信息、知識、技術、人才、項目、專利、 品牌、渠道、網絡、平臺等的總和。知本運營(Knowledge Capital Operation)也叫知本經營、 知本運作,是指通過知本共享與耦合促進資源聚合與高效配置以期實現知本和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的經營活動。

知本即以知為本,知,即知道、瞭解、學識、智慧;本,即本原、本錢;知本是能夠創 造價值與財富的數據、信息、知識、智能、智慧等的總稱。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 信息社會、知識經濟、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智慧經濟等,“知本”的力量 正在超越“資本”的力量,“知本”將取代“資本”成為全球性新興戰略資源。

美國著名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曾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 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在如今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取代土地、勞 動、資本與機器設備的戰略性資源。筆者認為:“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企業在有限的資源限制 之下和麵對無限的市場競爭變化中如何通過學習與創新以謀求生存、發展、壯大和持續盈利 的過程。”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業創新、變革與轉型升級的戰略重心將由產業轉移、 產業集群、產業互聯網、產業智能化、產業資本等向“產業知本運營”進行轉移,知本運營 活動將策動並引領某個產業或企業不斷創新變革和轉型升級。

產業知本運營管理的主要模式:知本運營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知本生成管理(知本產生、 知本創新、知本獲取)、知本累積管理(知本組織、知本存儲、知本更新);知本共享管理(知 本檢索、知本轉移、知本分享);知本耦合管理(知本審計、知本應用、知本轉化)四個方面的內容。知本運營管理的路徑主要以下九個步驟:

第一步:確認知本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使政府、園區或企業各層級各部門對知本管理的引領作用達成共識(WHY 為什麼?);

第二步:理解知本與知本管理的內涵,使政府、園區或企業各層級各部門對知本與知本管理達到思維與認識同頻(WHAT 是什麼?

第三步:診斷和梳理知本內容管理,瞭解政府、園區或企業各層級各部門目前知本的分類、層次和結構等知本資產管理現狀(How many assets );

第四步:診斷和梳理知本流程管理,瞭解政府、園區或企業各層級各部門目前的知本的生成、累積、共享和耦合等知本效能現狀( How about efficiency ?)

第五步:規劃和制定知本管理戰略,以引領政府、園區或企業進行創新、轉型升級和變革(What to do 做什麼?);

第六步:規劃和制定知本管理解決方案,促進政府、園區或企業知本管理階段性目標實現(How to do 如何做?);

第七步:規劃和創建知本管理的組織、機制及文化(Who誰來做?);

第八步:設計和創建知本管理系統,構建政府、園區或企業基於知本管理的企業架構、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Support system 支持系統?);

第九步:評估和考核知本管理實施成效,政府、園區或企業自我評估、第三方評估、對標行業標杆企業、對標國內和國際標準(How to evaluation 如何考核?)

(九)打造產業創新生態圈

產業創新生態圈是指某種或某些產業在某個或某些區域範圍內業已形成(或按規劃將要 形成)的以某種或某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的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特徵的區域 產業創新縱向維度、橫向維度、成長維度等多維網絡體系,體現了一種新的產業創新發展模 式和一種新的產業創新系統性佈局形式。

形成產業創新生態圈的主要模式有三種:播種式產業創新、扦插式產業創新和賦能式產 業創新。

1、播種式產業創新

播種式產業創新就是一種類似於種子繁殖(有性繁殖)的企業培育方式,就像苗木通過雌雄受粉相交而結成種子來繁殖後代,要經歷“授粉——種子——播種——發芽——幼苗— —移植——成長——成熟”等生長過程。產業創新孵化器的被孵企業就像苗木一樣需要經歷“人才+創意+技術——項目或公司——苗圃或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 的培育發展歷程。某種或某些產業的從選種、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國際化等基 於產業生命週期發展一般規律的產業創新活動或培育方式,形成緊密關聯且價值逐步放大的 產業創新生命週期鏈條。

播種式產業創新模式適用於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創新發展,但是這種模式存在被孵企業存 在流動性大、成功率低、資源要素少、企業架構不健全、管理經驗不足、業務拓展能力差、 孵化週期長、投資風險大、發展速度慢、資本退出難等一系列問題和難點。需要藉助扦插式 產業創新和賦能式產業創新進行豐富和補充。

2、扦插式產業創新

扦插式產業創新是一種類似於扦插繁殖(無性繁殖)的企業培育方式,扦插繁殖也叫做無性繁殖,取植株營養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鬆潤溼的土壤或細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為新植株。按取用器官的不同,又有枝插、葉插、根插、和芽插之分。 扦插式產業創新的被孵企業是從上市公司或龍頭企業剝離出來的某個價值鏈環節或某 塊非核心業務,利用產業互聯網、產業資本、產業知本、人工智能等軟硬件基礎設施和企業管理專業化服務能力,進行縱向或橫向跨地區整合中小型公司形成共創共享共贏平臺化公司, 最後獨立上市或由其母公司併購整合上市退出。

扦插式產業創新網孵化的項目公司繼承了母公司已有的良好產業基因、產業上下游資源 要素、橫向合作伙伴網絡等優勢,使得被孵企業具有穩定性好、成功率高、資源要素豐富、企業架構完善、管理經驗豐富、業務拓展能力強、孵化週期短、投資風險小、發展速度快、 資本退出容易等一系列優勢,這樣恰好彌補了播種式產業創新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3、賦能式產業創新

對某種或某些產業從資本、知本、技術、人才、土地等經營要素進行賦能,促進該產業快速發展或轉型升級。如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一院、一園、一網、一基金、一產業、 一生態”的產業創新模式就是一種賦能式產業創新模式。“一院”是指某個細分產業的創新 研究院或產業創新中心,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研究院、智能家居產業創新研究院、柔性電子研究院等;“一園”是指專業產業園,如:柔性電子產業園、智能家居產業園、人工智能產業園等;“一網”是指產業互聯網,“一基金”是指產業發展母基金或產業引導基金。

賦能式產業創新無論是培育新興產業還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實操性,和播種式產業創新、扦插式產業創新一樣,都是構成產業創新生態圈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