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讀《魔都上班族日常歧視鏈》有感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魔都上班族日常歧視鏈》的文章,很多上海本地和其他知名媒體也興致勃勃地進行了轉載,本人也饒有興趣地拜讀了一下,一看文體內容,猜測就是某位來滬“精英階層”的文筆,對海派文化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膚淺的感官認識上。文章從上班地點、午餐內容、出行方式、甚至聊天八卦等全方位地對上海白領精英階層對滬上生活品質的認識做了描述,但文章最後,對辦公室語言歧視鏈的描述,作為一個地道的上海人,我是不敢苟同的,文中是這樣描述辦公室語言歧視鏈的:法語 > 英語 > 港臺腔 > 各地方言 > 上海話。先不說法語英語在上海的地位到底如何,上海話中,有許多泊來語很早就運用進了滬語方言中,不知作者是否瞭解?早期在上海英租界、法租界上班的眾多白領難道只會說法語、英語?筆者竟然還把港臺腔也排在上海話之前,這就要作者好好去了解一下上海歷史了,香港臺灣地區方言在上海話面前還有能鄙視上海話的地位?在上海人還沒有大批移居到香港、臺灣之前,港臺在上海人眼中的地位時如何的?至於各地方言在上海話面前的地位我就不必多費口舌向作者解釋了,你這樣說讓我們上海人情何以堪?只有自卑心理嚴重的人,才會把說上海話當成對他們的歧視,要知道現在上海人說的普通話,大概在南方地區算是說的比較標準的了,上海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直是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是上海能快速發展的城市精神;同樣,生活在上海,會說上海話,也是能融入這座城市最顯著的特徵,上海人一直以來為能生活在這座城市,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而自豪。這條所謂的語言歧視鏈,恰恰說明了文章作者還沒有真正融入到上海這座城市中,沒有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海派文化!

讀《魔都上班族日常歧視鏈》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