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椒江區下陳街道素有“中國縫製設備之都”稱號。驅車沿機場路前行,途經下陳街道,道路兩側分佈著大大小小各種縫製設備及零配件生產企業。

下陳縫製設備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前後,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小作坊起步到現代化縫製企業,逐漸形成一條完整而成熟的縫製設備產業鏈,顯現的集群優勢,撐起椒江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縫紉機生產和出口基地。在中國工業縫紉機十大品牌中,飛躍、傑克、寶石均出自椒江下陳。

在滿街各類縫製設備企業大而醒目的招牌廣告當中,不足1米長的“求精公司”招牌極不顯眼,雕花鐵門內的廠房低矮灰暗,企業的負責人是一位叫管康仁的老者。

就是這位老者,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造了第一臺國產補鞋機,與人合夥創辦了台州第一個縫製設備工廠,在其帶領下,椒江的縫紉機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油燈下,偷偷摸摸敲打出第一臺國產補鞋機

儘管後期開發過很多款產品,在管康仁看來,最為自豪和得意的還是當初那臺補鞋機,“現在街上很多的補鞋機,原理和構造都跟我當年開發出來的差不多。”

1941年,管康仁出生於浙江黃岩縣下陳鄉水頭倉村(現椒江區下陳街道水倉頭村)。

管康仁在高中畢業後,無法繼續求學只得回家種田。

在種田勞動的同時,心有不甘的管康仁思考著尋找出路,偶然一次機會,他在路橋街頭看到公家的一臺進口補鞋機,效率快,生意旺,顧客排隊等候。

舊時,下陳當地有出門補鞋的傳統。當時沒有補鞋機,多用手工補,工作效果比較慢,乾的活比較粗糙,天氣寒冷的時候,手工穿針引線尤其辛苦,收入也少。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網絡圖片)

“當時我想著身邊很多父老鄉親都在外用手補鞋,機器造出來對會有幫助,而且我也有研究過縫紉機。”受到啟發之後,管康仁決定為鄉親們生產補鞋機,也賺點錢維持生活。

此時,從事工商經營有“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為此,管康仁的整個研發過程都帶著“偷偷摸摸”的味道:沒有工具材料,去舊貨市場淘然後用麻袋包著裝回來;沒有機床等設備,先找鐵匠打個形狀,自己再手工敲打出來;沒有場地,找個偏僻出的破草屋半夜點著油燈弄。

經過一年研究,第一臺國產的補鞋機被管康仁做了出來,試用後,效果不錯,針腳比手工的整齊,速度快了好幾倍,隨後是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造出來的機器被管康仁偷偷地賣給了補鞋匠,一臺機器刨除成本能賺100元,此時農村壯勞力一年的收入也比不上。

好景不長,管康仁的行為被舉報了,人被抓去公社學習,機器設備材料被沒收,還被罰款1000元。

此路不通走彼路。“我當時從溫嶺朋友那邊瞭解到,溫嶺牧嶼當地比較開放,大隊支持辦廠,對個人做生意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管康仁與牧嶼大隊合作,提供圖紙和技術指導,對方給他開工資,白天大隊生產走不開,便晚上到溫嶺去指導,月工資120元。

之後,成千上萬的補鞋機被製造出來了,當地大大小小補鞋機廠如雨後春筍冒出。

管康仁也介紹下陳的父老鄉親到牧嶼購買補鞋機。有了機器的助力,台州當地成千上萬的鞋匠湧向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併為後期台州工業產品構建起商業銷售網絡。

改革開放後,與人合辦台州第一個縫製設備工廠

在補鞋機上淘得第一桶金後,管康仁的創業探索並未停歇。

上世紀70年代末,敏銳的商業觸覺又一次讓管康仁看到了包邊機背後的巨大商機,“當時只有江蘇、上海等國營企業有在生產並銷售,別的地方都買不到。”

於是,管康仁決定開發生產包邊機。

此時,改革開放的春風也送來的利好的消息。“當時,大隊說可以辦合夥辦企業,擔子由村裡承擔。”

1979年年底,管康仁和曹忠泉等幾位好友在20平米的家中創辦了一個小作坊,並命名為黃岩縣三甲區下陳縫紉機零件廠,這是台州第一個縫製設備工廠。

雖有政策支持,但因當時條件有限,廠房簡陋、設備不足、創業更顯艱苦,因為只有半夜有電,管康仁的小作坊都是夜裡開工,加工到後半天才休息。

“零件緊張,要跑到上海去買,人家還有規定,一人只能買一個。”回顧往日創業艱苦,管康仁依然歷歷在目,收穫的喜悅也同樣被銘記。“產品生產出來之後,託在蘭州補鞋的老鄉帶出去賣,銷路很好,蘭州的百貨公司都來買。”

隨著管康仁生意的越來越紅火了,利潤的滾滾而來,鄉鄰們也意識到包邊機的商機,參與到這個行業中,並走出一條致富之路。

作為懂技術的管康仁也常被大家叫去做技術指導,包括和鎮辦企業椒江第一工業縫紉機廠合作開發生產第一臺三線包縫機,並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併為下陳縫紉機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縫製機械協會曾在一份報告中這樣描述:“台州縫紉機工業初始以生產GN1—1型三線包縫機為主,企業規模較小,採用大企業退役的陳舊設備加工和採購廉價零部件組裝,簡陋的廠房,拼人力增產量,價格低廉,靠苦心經營推銷,實現原始積累。”

一個產業由此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台州走向世界。

曾經,管康仁他們生產一臺縫紉機,全部零件都要自己做。如今,經過多年發展投入和不斷壯大,下陳街道形成了機殼鑄造、熱處理、零件粗精加工、整機裝配、產品包裝及運輸等相對完整的縫製機械產業鏈。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同樣,經歷了大浪淘沙,管康仁身上的光環褪去,當前的行業舞臺也屬於那些更年輕的後起之秀,今年77歲的他也正謀劃著自己的謝幕。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這幾年,我把機殼鑄造等生產環節的設備陸續賣掉、送人,現在只剩下整機裝配的生產線,基本算是退休了。”管康仁說,賣掉機器時,心中也曾不捨難過,但回顧往昔,自己算是奮鬥過,對社會貢獻過,便也心安理得了。

而他對臺州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將被歷史銘記。何建明曾在報告文學《台州農民革命風暴》一書中寫道:“我之所以特別敬佩這位時下在臺州並沒有多少光環的老人,就是因為他製造出第一臺補鞋機的這份歷史性貢獻,對後來浙江民營經濟和‘浙江精神’的形成所起的奠基性作用。”

管康仁:台州首個縫製設備廠創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