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1982年,由上影廠拍攝的電影《牧馬人》上映後,在全國引起轟動。該片獲得文化部1982年優秀故事片獎,1983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兩位主演朱時茂和叢珊更是憑藉影片走入大眾視線,成為耀眼明星。

《牧馬人》改編自著名作家張賢亮的《靈與肉》,37年過去了,再次從手機上觀看這部影片,很多觀眾都表示熱淚盈眶,眼睛一直溼溼的。而這部電影還獲得了90後等年輕群體的認可,他們稱之為“一次靈魂的洗禮”。近半個世紀之後,影片還能得到人們的認可,足見其不受時間流逝的閃光點和魅力所在。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牧馬人》烙刻著獨特的時代印記,裡面所描述的右派生活距現代人相去甚遠。劇中人物許靈均經歷被打成右派後的艱難困頓後,依然不被國外生活所誘惑,保持著愛國心,可贊可嘆。但影片直到現在依然能夠打動人心,讓觀眾濡溼雙眼的“淚點”,則是影片自始至終盪漾的人與人之間的純樸真情。這也是37年之後,我們正在尋找和失落的東西……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許靈均面對生活的一連串打擊,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時,是牧區的鄰居和鄉親,用質樸的話語、真情的關愛溫暖了他。兩碗麵條,庇護他的群體行動,無遮無攔,不求回報,讓他體味到了人間的至純至美;同樣命運多舛的妻子李秀芝,把許靈均捧成了“掌中寶”,“把心都扒給了他”,讓許靈均感受到精神層面的相濡以沫,“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時代發展到今天,當我們的生活步入小康之時,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重了,私心強了,笑容少了。林立的高樓大廈,快節奏的生活,強大的工作壓力,讓每一個人都被裹挾其中,曾經渴望敞開的心靈漸漸蒙塵,以麻木、漠視的態度審視著這個世界!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你多久沒有開心地笑過一次了?你多久沒有敞開心扉聊天了?你多久沒有放開戒備心去面對一切了?你多久沒有像個孩子似的為日出日落、為世間萬物的變化欣喜感懷了?

經濟發達了,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卻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了。當我們看到《牧馬人》里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真情湧動時,我們流淚了。37年後,我們仍然在追尋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雖然外表不動聲色,但一部影片透射了內心的期待和憧憬。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每一個個體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然而從今天起,從現在起,不妨卸下面具,袒露心扉,關愛周圍世界,用善良和包容重塑美好。也許一個人的能力是微弱的,但所有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我們就會感受到許靈均曾經得到的人生力量!

必須說一點的是,青春是美好的,37年前,朱時茂即使穿著破衣爛衫也難掩英姿勃發,叢珊的純樸善良在農場的土坯上,開出了絢麗的花。

去看看這部老電影,感受一種時代精神,感受心靈被洗滌的清爽通透吧!(長河)

重溫《牧馬人》,37年後我們丟失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