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GES觀點碰撞:創業國度以色列也面臨人才挑戰

GES觀點碰撞:創業國度以色列也面臨人才挑戰

多知網11月25日消息,在GES2019未來教育大會上,在國際創新分論壇上,EdTech Israel, IES大會首席執行官Yaki Day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前任校長Hanoch Gutfreund,以色列駐華使館商務公使銜參贊Yair Albin ,MindCET首席產品官兼MindCETGO負責人Gil Almog,eTeacher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Yariv Binnun就如何彌補技術人才的缺口、如何建立創新機制而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GES观点碰撞:创业国度以色列也面临人才挑战

核心觀點:

1.我們(以色列)現在在科技行業面臨著15%的科技和工程師的缺口,而且這個缺口還在不斷的擴大,我們也在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彌合這些差距、補好這個缺口。

2.以色列有1/4的公司25%的研發在以色列之外進行,因為它們沒有辦法找到足夠多的研發人員,如果他們能及時完成研發的要求和工作,他們就必須有足夠的人員支持,因為大家不能夠容忍研發的進度拖後。

3.我們講到創新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去講過去愛因斯坦的一些成就,我是想說立足於今天,創新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也就是在我們整個生態體系當中怎麼創新,這個生態體系是很多不同元素之間的結合與平衡,而作為創新,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資產,很多新的想法本身具備很高的價值,很多的參與者、很多企業,不管是在私有領域還是公有領域,我們都是在做創新,並且現如今我們的科學家也有很多創新,和以前不一樣了。百年之前,可能我們對於很多先進的東西只是存在於想像,但是百年之後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確定下來的新科技成果,也就是說之前愛因斯坦的很多想法現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踐,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更多的創新成果。

以下為現場實錄(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在Yaki Dayan(EdTech Israel,IES大會首席執行官):我認為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關於以色列所面臨的人才挑戰,有多少人去過以色列?好像沒有特別多的人,不知道大家對以色列有多少了解,以色列比中國的國土面積小得多,對以色列來說有很有意思的一點,因為我們的國土面積比較小,所以我們的人口密度會更大,你們會在以色列看到比較特別的景象,尤其是與一些大的國家相比(比如中國、美國),可能有一些情況在以色列是比較特別的。

下面我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以色列的特點。

以色列人均研究者數量全球第一,在全球創新的排名是第二位,人均工程師數量遙遙領先,可能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有380個跨國公司在以色列有研究中心,比如Google、因特爾、思科等等公司,它們都是在以色列有研發中心的跨國企業。它們選擇以色列是有原因的,比如他們看重以色列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以色列的創新能力。

對於以色列來說,我們希望能夠保持自己在這方面的領先地位,以色列有一半的GDP都是來自於技術行業的,這是非常驚人的,以色列9%的員工都在技術行業從業。

我們現在在科技行業面臨著15%的科技和工程師的缺口,而且這個缺口還在不斷的擴大,我們也在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彌合這些差距、補好這個缺口。

以色列有1/4的公司25%的研發在以色列之外進行,因為它們沒有辦法找到足夠多的研發人員,如果他們能及時完成研發的要求和工作,他們就必須有足夠的人員支持,因為大家不能夠容忍研發的進度拖後。

這裡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是由以色列的創新局發佈,這份報告主要是調查一下怎樣才能夠吸引更多人進入科技行業,因為以色列和其它國家不太一樣,我們的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如果你們在以色列的科技行業工作,可能你賺的錢會更多,而且你的工作環境也會很好。

但是,我們整個科技領域只有9%的人員,這些人大部分都有大學學歷,而且都是猶太人,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們每年都會在特拉維夫舉辦一個論壇,這個論壇是關於以色列教育的,在今年6月份我們也舉辦了一個教育論壇,我們專門探討了應該怎樣彌補人才方面的缺口,我們需要把科技行業的門檻放低,需要更好的讓人們進入到科技行業,我們要鼓勵一些其它行業從業人員進入到科技行業,我們需要推出一系列的鼓勵措施,鼓勵人們獲得工程和技術方面的學位,我們也需要打開國門,能夠吸引一些海外的人才等等。

我們談到了很多的措施,我們在看到提出來的這些解決方案時,需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當前我們面臨很緊迫的任務,當然我們可以等待大學培養新一批人才,這些人才可以進入到以色列的科技行業,這是一方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好的吸引現有的人才進入科技行業。

談到的這些解決方案有很多沒有辦法一蹴而就,可能並不是那麼務實,我們講到技術的時候,希望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推動可擴展性和規模化,我們可以把教育不斷拓展,讓更多人享有,但是我們也需要技術幫我們實現這一點。

另外,我給大家介紹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特拉維夫城,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可以被視為以色列的中心,我們把特拉維夫甚至視為以色列的威脅,這麼說是因為雖然特拉維夫只佔到以色列不到一半的人口,貢獻了卻貢獻了以色列51%的GDP,而且有90%的科技領域都位於特拉維夫,此外科技行業的收入水平是其它行業收入水平的兩倍,但是在這個區域,他們集中度非常高,會代表不同的人口,比如阿拉伯的人等等,因此我們不可能只是在特拉維夫生活,直接忽略了以色列的其它地方。

特拉維夫的規模是非常大的,如果從它所佔到的比例來說,在整個科技行業,甚至你只需要用英文就可以了,其實在其它的領域,英語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說律師行業,或者其它的一些行業。

以色列除了有以色列人之外,還有其他的人居住,比如阿拉伯人等等,也會面臨著語言方面的障礙。所以,以色列其實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背景。

下面我想邀請另外一位發言嘉賓上場,他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來自於希伯來大學。

Hanoch Gutfreund(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前任校長):我自己從來沒有創立過企業,因為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投入到了培養年輕人上,我一直在希伯來大學教學,我從事教育行業。

很多人都講我們國家是一個創業國度,這些企業家很多人都是畢業於希伯來大學的,我們大學也培養出很多研究人員,我自己的學術專場是物理學,我自己每一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人才培養上。

我們知道每一個大學都有所不同,我們希伯來大學都會有一些訪學教授,我們也有來自於中國的學生,還有一些學術界的人才、企業界的人才,他們會來到希伯來大學參觀,在他們參觀的過程當中,他們會參觀希伯來大學的醫學院、商學院等等。

但是,毫無例外,每一位來考察的參觀者,每一個到我們學校的人,他們都想要訪問兩處資產:

第一,我們最近成立的一箇中心,叫“我們創新”,就是有關於去做創新的,這個也是大學可以在創新領域做到的,這是我們所樹立的一個典範。

第二,愛因斯坦圖書館,那裡收集了超過84000份文件,很多都是愛因斯坦曾經的著作,明天我有一個演講的機會,我會講到從愛因斯坦身上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其實我們現在處在現代社會,追求創新的時候,從愛因斯坦身上仍然有很多可以學到的東西,並且今天我想要講一下從我們大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在這樣一個創新的現代體系社會里能做什麼。

今天我們談的是創新,所以我們也要立足一下更具體的創新,因為創新本身並沒有什麼太新的東西,現在可以看到人類在很多業務方面都做到了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發展,我們現在可能還住在山洞裡呢。

我們講到創新的時候,像是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我們並不是去講過去愛因斯坦的一些成就,我是想說立足於今天,創新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也就是在我們整個生態體系當中怎麼創新,這個生態體系是很多不同元素之間的

結合與平衡,而作為創新,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資產,很多新的想法本身具備很高的價值,很多的參與者、很多企業,不管是在私有領域還是公有領域,我們都是在做創新,並且現如今我們的科學家也有很多創新,和以前不一樣了。

百年之前,可能我們對於很多先進的東西只是存在於想像,但是百年之後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確定下來的新科技成果,也就是說之前愛因斯坦的很多想法現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踐,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更多的創新成果。

所以,我們這樣一個創新中心“我們創新”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在大學校園裡面打造出一種創新文化,我們並不是說每一個學生從這裡畢業之後都要去做創業家,都要自己創業,我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有創新的思維。

因為創新的這種氛圍和文化環境會影響每一個人、每一位老師,甚至是每一位管理者。對於我們來講都非常重要,我們的中心會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我們要確保在校園當中,每一位學生都有這樣的精神,我們現在在創新方面已經有了36項不同的課程,這些課程和之前的課程完全不同,在這樣的創新中心我們做了很多研究,它也是一個研究中心,所以它其實是在校園環境當中打造一種

創業、創新的精神。

像我們這個中心、愛因斯坦圖書館,我們做這些東西都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好的瞭解關於創新的內容,現在您可以問我問題了。

Yaki Dayan:我知道之前有很多人問過你這個問題,就是怎麼關於創新、愛因斯坦問題的一些答案。

Hanoch Gutfreund:那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保我們能有越來越多人瞭解愛因斯坦,成為當代的愛因斯坦並不會取決於我們的教育體系,如果大家要成為新時代的愛因斯坦,要更好的瞭解創新。

可能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都會培養出當地的愛因斯坦、智慧巨人,這些當代的人也會隨著教育的進化而不斷髮展,而現今的教育體系也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當代的愛因斯坦。

所以,在這種新的文化當中,這個可能不是你剛才問我的問題,但是我會把兩者結合起來,明天在全體大會上我有一個相關的演講會講到這一點。

Yaki Dayan:是的,有一些人覺得我們可以有這樣一些過程或者流程,通過這樣的流程能夠變得更加創新,你剛才也提到了生態系統,你覺得這個如何和製造者的創新

結合起來呢?

Hanoch Gutfreund:我覺得教育和培訓之間是有區別的,我們這裡說的是教育,像有一些詞說你跳出限制來進行思維,以及從學習實踐當中不斷去學習的能力,要去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們反覆的去提到這些問題,我覺得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有一定的容錯能力,這個也是我明天會強調的一點,其實愛因斯坦可能和其它的科學家比起來他出版的這種學術成果會更多,那麼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其實是提高了一種容錯的能力,也就是說不斷的去接受失敗的能力。

我有一些年輕的同事,他們在對待學生的時候也知道如何去強調這些問題,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在教育當中非常關鍵的。但是當我作為年輕的老師去教育大學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我是不知道這一點的。

比如說我們從課本當中學到內容,我們去按照課本來教學,課本會給我們提供結果,而我們教的就是結果。但我們幾乎沒有教過方法,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教學的內容都是一些已有的成果,也就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更多的讓學生理解的是結果,但是其實很多時候過程和方法的教學是非常關鍵的。

Yaki Dayan:好,謝謝,所以你剛才強調了關於教育的一些重點的領域。下面我們有請上Yair,我們另外一位討論專家。Yair是貿易投資參贊,所以從貿易的角度來講能不能談一下你對教育的看法?

Yair Albin(以色列駐華使館商務公使銜參贊):好,首先我要對各位表示感謝,謝謝Yaki主持的我們這個討論環節,謝謝各位觀眾。

我是在以色列駐華使館,我是在貿易投資部門工作,這是我們在北京這邊,但是其實從商業範圍來講,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部門,它是有關於產業、商業方面的,所以談論到商業、產業的時候,我們是有一些分支部門,在以色列這邊可能在技能人才上有一點欠缺,尤其是我們作為一個小國,我們很多產業都是和高科技相關的,所以可能在建築的勞動力等等這些領域,我們也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勞動力,所以我們也是和中國有很多的合作,在中國引進了很多關於基建、建設方面的一些人才。

而關於以色列政府決策者這方面,我們在進行產業管理的時候,包括像我們的經濟部長他就曾經說過,我們在高科技領域現在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對於以色列經濟體的整個創新和出口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引領這些產業的發展,我們必須要保證以色列創新的活力,希望能夠給我們國家提供更多的平臺,引進到更多的高科技人才,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所以,通過這樣的一個舉措,我們就發現在這塊其實我們大概還存在著15%的缺口,所以我們也是和教務部門共同,以及我們的民生部門共同希望建立起一個平臺,制訂計劃,去對年輕人進行更好的教育,幫助他們經過了中學和高等教育之後更好的進入到學術界中,並且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訓和機構教育,能夠為我們國家以及我們的國際合作提供更多的人才。

當然我們也是在人才技能這方面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國際交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使館這邊,作為使館的工作人員也希望能夠在創新領域和中國的政府、企業以及民眾有更多的交流,因為現在也有很多的中國機構到以色列去尋求更多的創新技術和機會,以及投資的機會,而以色列也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技術、產品促進其出口,加強和中國的交流。

所以,其實我們大概在10年之前就已經和中國開展了這樣的合作,我之前也談到過這些貿易的往來,包括在技術、專業、知識、產品方面的貿易,也進行了非常多的往來,因為中國也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大概帶三四年前就已經是現在這種狀態了,我們在技術和產品方面有很多的合作項目,從電訊到農業科技、生命科學等等技術產業上都有很多合作,包括教育科技方面的合作。我在這個論壇上曾經講到過一些合作方面的案例,我的同事也介紹過了。

像EdTech這樣的公司都和中國有很多合作,對中國市場來講也是非常關鍵的,以色列希望能夠努力利用這樣的機會,提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技術。

像剛才兩位說到的那樣,整個生態體系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在這樣一個體系、環境當中,和更多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並且我們的重點是希望打造起這樣的生態鏈、生態社區,在這種社區環境當中能夠更好的鼓勵創新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起到了驅動作用,希望能夠有更多財務方面的舉措,幫助我們在教育方面的發展有更多資金來源。通過金融工具的使用,幫助我們打造起這樣一個生態體系。

現在我們也有一些子生態體系,比如一些小一點的社群,可以進行更細分產業的合作討論,比如像汽車產業,去年的時候我們也建立起了關於食品科技方面的合作項目,這些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我們領先科技的作用,從我們的部門一直到合作伙伴,我們都在這個過程當中往私有企業合作領域注入更多資金,能夠發揮這方面的特長,並且我們也有更多的專注於產業創新的先進項目。

我們用到的這些工具很多是幫助跨國企業到以色列擴大市場和投資,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未來能夠更好的把創新轉換為實際生產。比如說利用IBM、因特爾這樣的IT巨頭貢獻和力量,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

當然也是在政府、教育部的領導下,在教育培訓過程當中能夠發揮出我們的力量,鼓勵一些年輕學生、高中生在數學等科技領域有更高的建樹,因為我們知道數學也是作為高科技發展、產業發展非常關鍵的工具,也是以色列現在出現缺口的人才板塊,所以我們希望在這些領域能夠鼓勵細分科技產業社群發展,比如食品科技,這些也是在以色列的很多地區蓬勃發展的產業。

Yaki Dayan:謝謝,談到了我們能夠將這種生態體系的建設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並且我們現在談到更多細分科技領域的創新,但是我現在想要將這個話題引導到另外一個方向,現在我們講到了很多關於合資的問題,現在有關於人力資本的問題,現在很多公司越來越注重人力資本方面的培養,現在很多公司員工人數非常多,如果你問一下HR的想法,可能在一家機構裡面,只有少數人比較具備影響力,其他人可能默默無聞,每天做一些普通的工作。

所以,很多時候重點放在了高層領導、頂層領導上,所以對於這些公司來講,它們會覺得我們通過什麼樣的工具在整個機構當中進行部署,一旦部署到整個公司,可能整個組織的人力資源價值就能夠發揮出來。

有的企業可能有1萬人,甚至兩萬人,規模非常多,如果能夠提高所有人的技能,哪怕每個人只是提高一點,對我們這個企業人力資本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此外,我們如果把人力資本的概念放到整個國家來看,如果我們只是關注於科技行業,因為它只佔到9%,其它90%的人怎麼辦呢?在科技行業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如果我們把這些錢投入到其它的領域呢?比如說一些非盈利組織,或者其它一些機構,無論我們把這筆錢投入到哪個方向,在業界我們通過投入到科技領域,能帶來一定的影響。

但是,我們要想想剩下的這些人,比如說中間的人群應該怎麼辦,他們可能並不是在兩端,他們不是在科技行業,同時他們可能也不是最低端的行業,他們可能是中間位置的人,他們可能有些在非盈利行業。我們從更高的層面,從國家的層面來思考,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帶來更大的變化呢?

在整個分佈當中,公司一邊是盈利的機構,另外一端是非盈利機構,但是還有一些中間的人,這個方面大家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我們會邀請新的嘉賓上場,一個是來自於MindCET的,另外一個是來自於eTeacher的。

Gil Almog(MindCET首席產品官兼MindCETGO負責人):這張圖是MindCET的一張圖,把這張圖展示給大家,主要是讓大家看一下以色列、特拉維夫是怎樣的,其實我們是位於沙漠中間的一個國度,整個國家面積會比較小,開車的話所花的時間並不長,跟北京肯定是不太一樣的。

我們在中國講特拉維夫的話,確實完全不具有能相比較的量級,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中心,中國和以色列確實很不同,尤其是我們的面積差別太大了,我是來自於MindCET這家公司的,我們的使命要用技術顛覆科技行業,我們想要變成變化的推動者,我們有一些基金的投資等等,我們也會進行全球的發展和拓展。

當然這些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重點,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關於人才方面所面臨的挑戰,這張照片是在我們總部的後院拍的,我們在Youhan這個區域,它是位於沙漠中間的一個小鎮,整個鎮的常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

剛才他們已經講到了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到底是怎麼樣的,我覺得首先我們在看生態系統的時候,其實是由各種企業、很多變化的元素構成,包括有學界、政府、產業界,這幾方共同組成了生態系統,而我們MindCET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片藍海。

那麼這片藍海到底是指什麼呢?涵蓋了大家剛才提到的,我們的人其實是多樣性的,我們有阿拉伯人等,這些人可能不是位於最中心,但是他們其實也充滿了天賦,他們也是真正的寶藏。

我給大家舉一個小例子,如果說你要在以色列創造一家初創公司,你肯定首先會特拉維夫,因為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中心,而且特拉維夫也被視作初創企業的聖地,你會在特拉維夫看到有Google、Facebook等公司,你會發現這些公司財力雄厚,它們能夠支付的成本可能是你能夠支付成本的6倍。

後來我們去到了周邊,我們去了沙漠,在這些地方沒有蘋果公司、Google公司這種大公司的競爭,沒有那種你夢想當中的場景,但是我覺得我們離開了中心,我們如果去看一下週邊,我們就找到了那片藍海。

Yaki Dayan:好,那我們再看另外一位嘉賓Mark Telay,他來自於eTeacher集團,在以色列我們是非常多元化的,大家如果想到老師的話,都會想到eTeacher到底在做什麼,可能知道eTeacher的業務是什麼。

Mark Telay(eTeacher集團):大家好,我做了一個長期投資,這個項目叫做eTeacher,eTeacher是提供教師在線的指導,因為在線教育當中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業務,但是我們有一個具體的模式,我們是關注於一群人,而且可以說是一小群人,就是教學這一塊,我們一共有四個學校,大家可能在圖上可以看到我們有四個區域,我想其中一個就是關於古代語言的教學,因為在全世界其實有一批人他們對於古代的語言非常感興趣,比如說希伯來文,還有古代的這種希伯來文很感興趣,另外還有一塊叫做英語高速公路,也是我們的業務板塊。

此外還有一個,也就是右上角這一塊,它其實是給學生進行科技的教育,包括有一些數字、藝術的教育,動畫、視頻等等。

所以,這些都比較吻合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主題,我們很早就開始推出了這些方面的服務,甚至說可以早於市場的普通狀況,像之前的希伯來大學的前校長講到了,我們的教育系統的使命不是說我們能夠真正的去培育出來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因為愛因斯坦他可以說是天才,但是我們在想孩子,他其實就是天生的編程員,他們有這方面的天賦,如果說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環境,他們其實可以自學編程。對於孩子來說有一批學生他們其實在這方面是很有天賦的,家長也認識到了,其實編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經變成了我們的這種基本的素養之一了,就跟我們的讀寫能力一樣的重要。

我們在全球有一些國家已經把編程納入到了學校的課程當中,而以色列當前也並沒有這樣做,所以我們就要去找到別的方式去教學生編程,我們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去鼓勵他們學習編程,這也是我們的方法,我們可以去教學生,通過在遊戲當中,通過在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當中教他們編程。

但是,我們知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很多的老師,我們就可以提供老師,我們會有完整的課程,而且課程涵蓋了特別小的孩子,逐漸的會上升到一些比較中級或者高級的編程語言,而且他們通過編程之後,可以自己去開發出來一些APP,而且可以把APP分享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展示出來自己做了一件多麼酷的事情。

我們的這些產品是有六種語言,而且所覆蓋的學生年輕層一直是7-14歲,涵蓋了有英語、法語、阿拉伯語、德語等等。而且我們也正在看哪一種語言的用戶量增長是最快的,甚至還不是英語的這個用戶增長最多的。

Yaki Dayan:那我們再看一下社會人口的角度,他們這個技能的分佈,在線教育的時候。

Yariv Binnun:我們的老師可以是在特拉維夫,而學生可以來自全球各地,比如他們是來自於沙特阿拉伯、阿布扎比。其實我們這些老師大部分在以色列。

Yaki Dayan:我們知道公司它在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會把目光放在全球,如果說需要把公司比如說像我們另外MindCET這家公司,它的總部是在以色列南部。我們知道公司它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一般都會把目光放在全球,如果說需要把公司比如說像我們像MindCET這家公司它的總部在以色列南部,如果我們要再進行向外擴展的時候,可能我們有一些資源或者渠道是比較有侷限的,包括教學也是如此,尤其我們要去找到優秀的教師資源並不容易。如果說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擴展的話,因為不同的人他們的學習目標有所不同,我們到底怎樣可以更好的去利用當前的平臺,包括利用我們以色列的這種人口的分佈優勢。

Hanoch Gutfreund:我覺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並不是特別樂觀。幾十年來,不管是對於老師還是對於研究人員來說,其實我都參與到了以色列的科學、教學的政策制訂過程當中,而且包括了我們各種各樣的教學改革,無論是學科的改革、中學、高中、初中,比如說數學等等這些改革,我們在這個改革的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怎樣去改變。

對於教師來說,他們要改變是很難的,他們要再一次去推動改變、適應環境是很難的。那我不得不承認我自己,其實不是在線教育面向大眾的支持者,今天上午來自於斯坦福大學的這位發言嘉賓他也講到了教學的方法,他的演講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我們比如說通過Coshyar這樣的在線平臺,到底教學的效果是如何的呢?我認為老師就是在線教育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一個瓶頸,而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去思考到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應對這個挑戰。

Yaki Dayan:其實不僅是我們要在學校去學習,而在以色列,我們還包括在學校外其實也有大量學習的機會,像你是在Youhan,那我們在Youhan的這些學生,他們具體是怎樣去學習的呢?他們是怎樣看待這種學習的價值呢?

Gil Almog:我們有一個項目是教創業精神的,我們這些教師可能會有一定的想法,我們會教他們,我們會去教他們怎麼樣把一個想法變成現實,就像一個創業家一樣,我們在這方面有創業創新的課程,他們通過這樣的課程也能更好的瞭解學生,還可以使用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方式教學。

他們在教學的時候能夠鼓勵學生更好的培養自己的想法,包括在結果了6-9個月時間,他們可能變成的一個企業家,如果他們回到課堂之後,會發現他所表達語言的方式已經不同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教師的變化,因為我們改變了他們的理念、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其實是讓教師有一定的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孵化成一個正式的項目,其實大家這些想法來自於學生的具體需求,讓他們去思考到底有怎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怎樣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Yaki Dayan:因為我們時間的關係,這個論壇得很結束了,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怎樣可以做的更好?我們在教育行業一直期待著推動各種改革、變革,包括教育的方式、教學法等等,但是現在我覺得我們處於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因為技術可以不斷的幫助我們推動變化。

如果回到10年前,我們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很多新鮮事情湧現,您來自於使館,我也想請你參加我們在以色列的一個論壇,就是6月份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論壇,在這個論壇當中我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機會,見到各種行業的創新者、學術界的研究人員等等。

所以,我在這裡向大家發出邀請,參加我們的這個論壇,它不是關於某一個具體行業的,叫做領先創新峰會,以及未來的工作。

我們知道這肯定是以學習息息相關的,我想借此機會感謝大家的聆聽,而且我要邀請大家到以色列參加我們2020年將要舉行的這個論壇,謝謝!

多知新書《變革與新生》《培訓行業這五年2014-2018珍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