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昔日武漢如今榮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興,還是垮了?

昔日武漢如今榮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興,還是垮了?

去武漢過把癮,算不上一時衝動。畢竟,先前嚷嚷了好久也沒去成。

穿橋而過的地鐵,不似市裡路線的那般瘋狂,行車速度相對均勻。安靜坐在車窗邊,觀望著窗外繁華與傳統建築相疊加。

165條江河、166處湖泊、11座長江大橋、9條地鐵線路、幾百條公交路線,縱橫交錯間,似乎沒有任何一張圖片能夠完整地展現“大武漢”。

至少遍地香樟那斑駁的路基,粗壯的行道樹都在訴說著:武漢這座城的年代,已經很遠很遠了。

01

第一束光纖的萌芽

昔日武漢如今榮光不再?到底是蓄力中興,還是垮了?

以武鋼、武船等“武字頭”為代表的重工業基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看做武漢的一張“名片”。

上世紀90年代,可能是武鋼人心目中較為輝煌的時代。那時候逢年過節,武鋼人排長隊領取雞鴨魚肉等物資,大包小包拎回家。

這昔日的輝煌,也一度肩負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歷史使命。

剛解放那會兒,武漢“窩”在中國腹地的地理位置,佔足了優勢。國字頭的大型企業紛紛落地武漢。1958年,為了實現“鋼鐵要過關、鋼鐵要過江”的重工業佈局,天南海北的建設者與企業相繼向武漢湧去。

用老武鋼人的話來說,武鋼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王國,有自己的學校、醫院、發電廠、快餐公司甚至飲料品牌,“只要能想到的都有”。

在武鋼的輝煌時代,1976年3月,我國第一束光纖剛剛從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一個簡陋的實驗室裡誕生。

當時的中國光通信市場,被西方7個國家8家企業佔領。還鮮有人意識到,在武漢誕生的第一束光纖將是一個傳奇的開始。

1982年,我國首個光纖通信實用工程——武漢"八二"工程順利實施。當年年底,這條從漢口到武昌,穿城區跨長江,全長13.6公里的市話光纜正式開通啟用,標誌著我國開始走進數字通信時代。

可以說,“八二工程”的建成,標誌著我國自主開發的光纖通信技術已由基本技術的準備階段,發展到實用化、定型生產和應用推廣階段,也同時成為武漢通信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順著光電通信的勢頭,1998年,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黃德修向武漢市政府提出“關於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光谷’的建議”,併發出“未來50年,武漢的發展要靠光電子”的呼聲。

事實上,“中國光谷”並非一開始就落在武漢東湖之畔。當時不下10個城市出臺過發展光電產業、建設“光谷”的規劃。

改革開放往後,武漢“九州通衢”的區域位置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根據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逐步向內地城市擴張成為大勢。

所幸,武漢咬定光電產業這個“垛口”衝鋒,20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3000多位教授,近萬名科技人員及大批工廠企業,不斷為光纖賦能。

三年後(2001年),武漢東湖高新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通信技術、激光產業基地,也促成了“武漢·中國光谷”的落地。

至此,有人指出,武漢仍是一座工業城市。

2011年到2015年,武漢工業產值仍持續領先中西部,以東風、武鋼為代表的國企為城市的經濟支柱之一。

02

大刀闊斧的產業轉型

然而,在不少武鋼人印象中,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武鋼等企業效益已經出現下滑,最直接變化是福利沒了。

這只是個開始。2015年12月,一則新聞在武鋼引起軒然大波。新聞中透露,武鋼集團計劃3個月內“裁員”1.1萬人,其中武鋼股份將裁員6196人。

可以說,2015年是中國鋼鐵行業效益最差的一年,整個行業都遭遇了“嚴冬”。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其會員鋼鐵企業主營業務從2015年7月開始,連續12個月虧損,每月虧損額都在1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全年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虧24倍,加上投資收益等項目,合計全年利潤總額為虧損645.34億元。

次年3月,時任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現任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未來武鋼在武漢本部的產能將會逐漸減量,從當年的1800萬噸,壓減至1500萬噸甚至1000萬噸。

或許,武鋼逐漸衰落的事實,更能充分地詮釋:傳統優勢產業被替代,過剩產能被壓縮是大勢。

201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合併完成後,寶鋼集團持股52.1%,武鋼集團持股13.48%。

據接近去產能化改革的知情人士透露,此番改革的壓力很大,加上合併,武漢前前後後大概消耗了上萬名產業工人。

昔日,在武鋼幹到退休、養老,度過圓滿一生曾是很多武漢人可期的未來。放眼望去,坐落在青州區的武鋼,周圍依稀錯落交織著大片大片的老舊加工製造廠、生活園區。

這個曾經“駕乎津門,直追滬上”,卻總被扣上“中部塌陷”帽子的大武漢,改革的底氣更多來自新興產業的成長。

03

光谷新城興起

從2015年武漢的工業數據,可以多少看出些端倪。數據顯示,2015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1%,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重化工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23.2%,同比下降3.82個百分點;2015年,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45.7:51,第三產業佔比提高2個百分點。

更早之前,湖北省產業結構便已處在轉型關鍵期。2013年,時任湖北省副省長許克振曾指出,只有集中資金支持新型產業的發展,才能完成經濟轉型、結構調整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

北斗產業作為智能製造的抓手,其發展恰逢時機。

當年(2013年),許克振要求成立湖北省北斗衛星導航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並籌集2億資金用於支持北斗高端芯片研發,加快推進北斗產業園區建設,將產業園建設項目列入省重點工程。

牽頭髮展北斗產業的重任便落在了原測繪局的職能之下。

此後,由武漢大學和武漢市政府出資成立的武漢導航院、湖北地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導航院牽頭成立的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相繼成立,並在東湖開發區落地北斗產業園。

用時一年左右,2015年11月,夢芯科技發佈完全自主創新的40nm高精度消費類北斗導航定位量產芯片,成為北斗大眾化應用和推廣的重要里程碑。

相應的北斗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武漢導航院的北斗地基增強系統陸續為地信集團的智慧城市時空信息平臺以及夢芯科技的北斗芯片提供重要基礎設施。

順應中部崛起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的趨勢,肩負“追光逐芯”的武漢光谷開始出現新興產業的聚集效應。

2015年,發展存儲器芯片正式被確定為國家戰略。2016年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正式啟動,長江存儲作為項目實施主體組建,武漢新芯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隨著2018年底,國內第一個集通信和定位融合的芯片發佈,北斗定位與通信產業的關聯變得更加緊密。

今年4月,由武漢新芯牽頭,67家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半導體三維集成製造產業聯盟。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正以長江存儲為核心,打造先進存儲產業集群。

這一產業鏈條下,華為、聯想 MO-TO、小米等一批智能終端研發生產基地也陸續聚集在此。

新一輪的發展,包括促進中部崛起戰略、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江經濟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等諸多機遇彙集,也遭逢包括全球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國際金融危機等在內的諸多變故。

“武漢的產業結構正悄然生變。”武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離不開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大刀闊斧的改革。

曾在寶鋼、武鋼等大型國企就職的馬國強,一邊心繫成千上百家企業的訴求,一邊站在黨委政府的政策導向口,對產業發展似乎有更深刻理解。

近期,央視《對話》節目走進光谷未來科技城。時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錄製中,實現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輪共跑的格局,成為馬國強反覆強調的重點。

時至今日,武漢在一五期間建立的國家重工業基地——武字號,現在基本上被兼併了。

04

新洲航天基地落地

一如60年前的“武字頭”,在光谷、在新洲,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等正平地而起。

面對商業航天的風口,航天科工集團聯合武漢市政府早先一步下好“先手棋”,提出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

2016年8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該基地總投資1500億元,成為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根據方案,基地核心區位於新洲區陽邏經濟開發區雙柳古龍產業園,佔地8平方公里(11800畝)。以新洲區陽邏商業航天城為核心平臺,以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武漢院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地球空間產業化基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為三大支撐。

次年(2017年),依託落戶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與航天基地,航天科工火箭按照社會化、市場化的模式成立,成為國內首家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的公司。

為開拓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機遇、加快火箭研發與生產能力,航天科工火箭產業園落地航天基地。

正在快速推進的火箭產業園規劃在實地探訪下愈發清晰。據科工火箭相關負責人介紹,火箭公司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投資建設的火箭總裝總調中心(一期)項目已完成全部建設工程,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9月份具備初步使用條件,預計年底前投入使用,屆時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總裝測試能力,並形成年產50發火箭的生產能力。

這一火箭產業園的落地,更多依託新洲區的港口運輸。

放眼新洲航天基地周邊,投資近50億的武船雙柳基地與中交二航局,勢必成為航天產業集群效應的助推。

繼商用火箭項目後,航天科工集團的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天基互聯網“虹雲工程”也陸續落戶。

與火箭產業園一路之隔的衛星產業園正在進行基礎結構建設,計劃明年投產,衛星產業園區將打造全國首條衛星批量化生產線,具備年產百顆衛星的生產能力。此外,航天科工電磁防護材料、和泰新材料等項目已於上半年啟動建設。

據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航天科工行雲公司、中遙智圖等項目已入駐基地航天產業港。一些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公司雖有簽約意向,但更多在觀望中。

當下,基地正圍繞新型運載火箭及發射服務、衛星平臺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地面及終端設備製造等領域,進行產業集群規劃建設和招商。未來,將推動湖北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建設。

在另一頭的車都、在臨空港,與航天基地對望的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也已悄然落地。

這座曾“消失在新興經濟的版圖”的中部城市,正如武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預判,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並繼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