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不對稱的海上戰力——俄規劃2030年前締造“新海軍”(三)

俄羅斯《軍工信使》雜誌主編維克托·尼古拉耶夫指出,承繼蘇聯時期的多數海軍基地“不符合現代艦船海岸保障要求”,亟待改進。俄海軍正在接收的第4代艦艇在碼頭停泊時,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使用艦載系統和設備提供能源,像電力、淡水、蒸汽等都需要岸上供應,因此新型基地設施更加複雜,為此需要配備岸基自動化能源保障、武器、儲備品和物資器材補充系統。根據新原則文件的精神,俄海軍需要投入鉅額資金,建設遠東維留欽斯克(距莫斯科約6600千米)和黑海北岸的新羅西斯克(距莫斯科約1500千米)海軍基地,同時對敘利亞境內的塔爾圖斯海軍補給站進行升級改造,使之能夠靠泊現代化戰艦。

不對稱的海上戰力——俄規劃2030年前締造“新海軍”(三)

談及俄海軍現代化存在的問題時,軍事觀察員德米特利·薩姆索諾夫表示,最主要的是缺乏大型水面艦艇,尤其是航母。“有了航母的幫助,我們就能向戰區大批量運送軍用物資以及航空器。就當前而言,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航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就會更加遊刃有餘。”他認為,一艘直升機航母足以衝抵一整座陸基航空基地的價值,比如位於敘利亞拉塔基亞的赫梅米姆基地。薩姆索諾夫認為,對軍事大國來說,擁有多艘航母是“標配”,“尤其像俄羅斯這樣只擁有一處海外基地(指敘利亞基地)的大國,航母的作用更不可忽視。俄羅斯不打算與美國在軍艦及全球基地數量等方面進行競爭,但也希望必要時具備向全球任何地點投送力量的能力,因此對新航母的渴望是難以抑制的”。

除航母這個短板外,俄海軍還受到“心臟病”的困擾,即沒有足夠的艦用發動機。俄羅斯《軍火庫》雜誌主編維克托·穆拉霍夫斯基說:“俄羅斯艦用動力設備此前主要由烏克蘭曙光科研生產聯合體供應。與烏克蘭關係陷入危機前,俄方只從烏方接收3臺燃氣輪機,全部用在11356R型護衛艦身上,此後再無新燃氣輪機入賬,剩餘的11356R型艦的建造只能等待2018年俄羅斯開發的燃氣輪機制造成功。”俄海軍現代化的另一個困擾是缺乏軍艦維修和現代化升級所需的資金以及零配件。“我們的海軍擁有大批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穆拉霍夫斯基說,“這些軍艦都需要維修和升級,否則難以繼續執行作戰任務。但可惜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配套零件。(鑑於老舊軍艦的製造廠家大多已關閉或轉產,對其進行維修或製造零部件需要新建工廠或生產線。)這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是一項耗時長、見效慢的工程。”

不對稱的海上戰力——俄規劃2030年前締造“新海軍”(三)

從歷史的角度看,越是海軍成長的低谷期,就越容易激發俄海軍技術革命的熱情,正如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激發俄國海軍另闢蹊徑,發展魚雷艇的思路,而在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後,俄國轉而加快雷擊艦(即驅逐艦)和潛艇的發展速度。俄羅斯《獨立報》記者奧列格·奧德諾科連科指出,在原則文件的鼓勵下,俄海軍著重發展信息化、無人化作戰系統,力爭實現“彎道超車”。他透露,俄海軍正在用水下高速互聯網將深水設備、潛艇、水下機器人和潛水員聯繫起來,這套獨特的系統由隸屬聖彼得堡海洋設備公司的伏爾加格勒“風格”研究所研製,其基礎是能接收和傳遞有聲及數字信息的“對話”系列多頻水聲學信息傳輸機制。

依靠“對話”調制解調器內置的特殊數學算法,用二進制代碼記錄的數字信息轉型為特定的聲學信號,併發送給接收者。同時,這種通信可以多放參與,特製的聲學信號設備能將聲音或數字信息在水下最遠傳輸到35千米開外的地方,最深傳輸至水下6千米處。此前,水下聲學通信設備的數據傳輸速度不超過每秒3到10千比特,只能確保較小音頻信息的穩定交換,而“對話”首次使用多信道傳輸:信息被分解為幾個數據包,同時從10個信道傳出。得益於這種解決方案,就算是在最惡劣的天氣和水文地理條件下,傳輸速度也不會低於每秒68千比特。

不僅如此,俄海軍還在部署獨一無二的水下聲吶跟蹤系統,能使世界大洋的整片水域變得“透明”,發現那裡所有的船隻、潛艇,甚至低空飛行的飛機和直升機。這種代號“和聲”的系統原理是用潛艇攜帶潛水機器人在海底佈設大功率水聲陣,獲得的信息通過衛星傳遞到指揮所。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拉姆認為,該系統將在2020年之前全面運行。目前俄聯邦特種建築局已在北莫爾斯克市的奧科利納亞灣建設大洋監視基站和技術維護中心,項目代號為“和聲-S”,在新地島的別盧希亞灣建設系統控制站(代號“和聲-NZ”)。

不對稱的海上戰力——俄規劃2030年前締造“新海軍”(三)

據負責“和聲”項目的金剛石—安泰空天防禦康采恩旗下的“彗星”特種航天系統公司透露,“和聲”的關鍵組件是由潛艇悄悄釋放的海底自控機器人,它能在水下佈設長達數米的靜止多元水聲陣,可進行被動聲吶偵察,監聽周圍的情況,發現艦艇和飛機所特有的噪聲,還能發出主動聲信號,發現和識別水面和水下目標。幾個海底自控機器人聯成的統一網絡,就能監控幾百千米內的水面和水下情況。控制站處理聲吶獲得的信息,將傳到指揮所。“和聲”系統中有通過衛星傳輸數據的專用浮標。海底自控機器人的電源是帶有控制系統的鋰聚合物電池,它能最大程度地適應海底工作方式。一塊30多釐米長的電池標準容量為28安,標準電壓為58~80伏。電池可在零下45攝氏度到零下10攝氏度的環境下工作。海底自控機器人在控制站的指揮下獨立佈設水聲陣,釋放通信浮標,然後返回潛艇。可以想見,俄海軍的“新面貌”將令人刮目相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