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後來被引用到當今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校訓上.

現如今,清華北大並稱為我國高等學府的兩大泰斗,被無數的學子所羨慕著,渴望能在那裡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才能進入。

北京大學因為有蔡元培老先生,成為了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然而,清華大學能有如今的盛景,也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被稱為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梅貽琦老先生擔任清華校長17年,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了現在的清華,可誰能想到那個時期。

被稱為吸乾人民最後一滴血的國民政府官員竟然家徒四壁。

甚至在他死後連喪葬費都是靠募捐,這樣的一個謎題,在梅貽琦老先生去世後。

他家屬從它的一個從不離身的皮包中才發現謎底。

一 災難過後就任校長

1931年的清華大學,發生了一場重大的災難。

清華校長羅家倫,少年得志,擔任國民黨的少將,而此時的中國正值國難。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他大肆排除異己,將與他不和的一些教授以及學校領導們排斥到離職。

並且對學生非打即罵,壓制著清華學子們的思想。

但優秀的清華學子又怎會服氣呢?無數學生自發組織了一場浩大的遊行活動。

一開始羅家倫以及國民政府教育部對此並未重視,認為只是小打小鬧。

然而隨著遊行活動的不斷壯大,竟然驚動了當時的蔣介石,無奈國民政府只好撤下羅家倫。此時的梅貽琦臨危受命,擔任清華大學掌舵人。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那個時候,中國的形式已經是逐漸嚴峻,那時的學生更不是現在的學生所能比擬的。

他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最優秀的學子,更是有著滿腔熱血的愛國之情。

一言不合就組織遊行活動,搞得當時校長換了一任又一任。

任何人對梅貽琦的這個書生都不看好,然而,梅貽琦卻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也向當時的國民政府證明了自己。

二 施以縱容兩袖清風

當時的梅貽琦,對學生們選擇用縱容的方式去管教。

縱容並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崇尚自由,當時很許多的學生對於國民黨的懦弱以及腐敗的行為,十分痛恨。

而梅貽琦非但沒有管教,反而保護了他們,當時有很多人處在梅貽琦的庇護之下,逃過了國民黨反動組織的迫害。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諸如聞一多朱自清等人,他們都是因為梅貽琦的保護而幸運地生還了下來。

從而成為了後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的學者。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軍的全面侵華,北平淪陷了。

為了保證這些未來的棟樑們,許許多多的學院都將遷往了安全的地方。

清華也如此,從北京搬到了現在的昆明。

可當時的時局十分艱難,而昆明又十分偏僻。

學生們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吃不飽穿不暖,何談去同日寇作鬥爭。

梅貽琦接連向國民政府寫信求助,請求撥一筆資金來補貼學生,保住這些優秀的學子們。

一連幾次都沒有得到批覆,梅貽琦卻一直都沒有放棄,後來的他終於看到了希望。

資金被批下來了,而梅貽琦作為校長,為了避嫌,也為了將更多的資金流給真正需要的學生們,他阻止自己的孩子去領取補助金。

而當時梅貽琦家裡一貧如戲,根本都沒有過多的錢去補貼家用,可梅貽琦就是不允許,可見他的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

後來,因為清華搬往西南,西南聯大創辦了一所附屬中學,以求達到人才的供應性。

梅貽琦擔任這所中學的校長,因為教學質量非常高,許許多多的高官權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這這所中學。

而剛正的梅貽琦只設了一個招生門檻,那就是成績,成績不夠,無論你多麼的有權有勢,都無法成為這所學校的學生。

當時的西南,有一個叫做龍雲的軍閥,因為自己的兒子沒能考上十分生氣。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認為自己是西南的王,竟然有人敢不買他的帳,當時他氣沖沖的準備去學校找梅貽琦算賬。他的副官對她說,梅貽琦的女兒也沒能考上這個學校,龍雲沒了底氣。

梅貽琦的剛正不阿使他自慚形穢,梅貽琦在清華大學當了17年的的校長,深受學生的愛戴。當時優秀而又叛逆的清華學子們,甚至不服自己父母的管教,可對於這位校長,卻是打心眼兒裡佩服。

三 一身正氣,只為清華

隨著解放戰爭的結束,國民黨政府撤出大陸退守臺灣。

梅貽琦也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是離開大陸,和國民政府一起撤離。

他並不是對五星紅色政權的牴觸,而是為了那筆庚子賠款,當時的那筆賠款基金在美國,而美國一向是支持國民政府的。

如果他不走,這筆錢一定不會給清華,只得忍痛離開他所心心念唸的故鄉。

當時的梅貽琦拿著這筆鉅款遭到了許多人的眼饞,更受到了無數的猜忌。

認為他準備用這筆錢用於自身的享受,面對這些流言蜚語,梅貽琦總是默不作聲,好像沒有聽到一般。

1955年,臺灣成立了清華大學,聘請梅貽琦作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他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唸的清華,卻已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清華大學。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他將這筆錢用到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為後來的臺灣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1962年,這位執掌了清華17年的掌門人,因病去世。

令人疑惑的是,他甚至連安葬的錢都沒有,他不是手握鉅款嗎?那筆錢哪去了?

後來他的家人翻開了他的揹包,找到了一本黑色的筆記本。

看清筆記本的內容後,所有的人眼眶都溼潤了。

這位窮困潦倒的清華大學校長,這位家徒四壁的國民教育部部長,這位手握鉅款的大富翁。將那筆基金的每一筆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而一分錢都沒有用於自身。

得知此消息的眾人不由得對梅貽琦發出了由衷的尊敬,他走了,這位清華校長走了。

可他的精神卻沒有離開,一直留在清華大學的土地上。

看著這些優秀的學子們一步一步的成長,保護清華萬事不衰。

小結

一生清華,兩袖清風,這位執掌清華的掌門人,本該是錦衣玉食,擠身名流。

可他卻一貧如洗,窮困潦倒,他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以身作則,將自己樹立為一座豐碑,警示著老師們,學生們要無愧於心。

突然想起了我初中的一位老師,他因為身患癌症,經過了化療,身體剛剛有所好轉。

卻選擇回到那個講臺上,她忍著身體巨大的疼痛,在講臺上筆墨飛揚。

他臨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這些年所積攢下的一些積蓄。

捐贈給了學校的圖書館,他說,我從這個學校畢業,又回到了這所學校教學。

這所學校就是我的家,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個家,如今我要走了,那我一定要為這個家做點兒什麼,就讓我為為圖書館填一些書吧。

無論是這位清華校長梅貽琦,還是我初中的這位老師。

執掌清華17年,女兒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他們都將教書育人,當場了自己畢生的事業。

他們也將永遠留在教育界的史冊之中,流傳千古,萬古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